很多事难就难在坚持,而涂金灿却修家谱修了10年!

很多事难就难在坚持,而涂金灿却修家谱修了10年!

很多事难就难在坚持,而涂金灿却修家谱修了10年!

很多事难就难在坚持,而涂金灿却修家谱修了10年!

2008年,涂金灿离开打拼了10多年的深圳,只身北上,在北京创业,帮人修订家谱。10年中,涂金灿已经为5000多家庭修订了家谱。

记者来到涂金灿的门店里,一棵中华姓氏源流树格外引人注目,祖源是棕色的主干,姓氏是绿色的枝叶,几百个姓氏悬挂于主干上。墙边书柜里整齐摆放着几百本已经制作完成的姓氏族谱。

还没等记者自报家门,涂金灿便开口问道:“您贵姓?”“我姓王。”“你们王是大姓,目前全国大概有9000万人口,你们出自成汤王子比干后裔,属于以帝王身份为姓氏……”

我们要知道自己从哪里来

涂金灿是湖北孝感人,汉代孝子董永墓距离他外婆家只有不到500米。从小一直跟着外婆长大的涂金灿,记忆中就埋下了孝道文化的种子。1992年涂金灿去深圳打拼,与一群客家人结为好友。“客家人十分重视家谱的修订和保存,”涂金灿说,“客家文化是我国最典型的移民文化,他们永远不忘根祖,一定会记得自己从哪儿来,到哪儿去。”

涂金灿在深圳生活的那几年,遇到了很多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侨,他们身上那种“心系祖先”的精神让涂金灿颇为感动。“我觉得自己有必要去做一些有关寻根文化的事情,深圳那座城市现代化很强,历史韵味远远不够,所以2008年,我离开深圳,到历史文化更加厚重的北京创业。”

创业初期遇到的困难远比想象中要多。涂金灿选择利用自己熟悉的互联网行业来扩大店铺的知名度。他把给普通百姓修家谱,写个人传记的想法在网上发出去仅3天,就有人找上门来。“苦难辉煌重点写,搜集书信和日记,”涂金灿说,“当时来找我的是一位山东籍教授,严格意义上来说那笔订单更像一部家史。我采访了他的故事,用10余天的时间,给他写了近8万字。然后替他找了家小印刷厂,印了200本书。”通过网站宣传和口碑传播,涂金灿慢慢成了修谱写传圈子里的名人,请他修家谱、写传的人越来越多。

中老年人是民间修谱的主要群体

“我们家没有家谱,我觉得很遗憾,”陕西宝鸡的南先生说,“我的姓氏比较特别,从我初中上学离开家乡至今,几乎再也没遇到同姓氏的人,之前我也查过很多资料,最后都不了了之。如果以后有时间和精力,我也想修家谱。”

涂金灿表示:“现在年轻人对修家谱重要性认识不足,我的客源大多都是老年人,最大的已经96岁了。以前主要是高级知识分子,现在扩散到一些普通家庭,每位来修谱的人都有他们自己的想法和目的。”

“曾经有一位老同志,家中每年初一都有上香祭拜挂谱图的习惯,为了更好地保存原样,他希望我们帮他把老谱影印接续新谱,他还希望我们把这个族谱做成精装的书本样式,以后子孙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带在身边;还有一位老同志祖上考了40年也没考中秀才,他修家谱的目的就是想告诉后人,‘没学历不一定没文化’。在修家谱的过程中,攀附名人的现象也是很常见的,比如自己这支祖上无所作为,看到另外一支比较辉煌,就想攀附,本着负责的态度,这种做法我们是不认同的。”涂金灿说。

“对于一些有文化的、有能力的客户,对方基本把资料都整理完毕了,我们只负责排版印刷,大概需要2-3个月的时间;如果有些人对自己家族史不了解,我们也会进行修谱指导,这种大概会用半年左右的时间。更多时候,我们只拿出方案,具体调查、登记等工作由家族主事人自己做。”据涂金灿回忆,他曾经制作的一个穰氏家谱花了2年多的时间,才编修完成。

目前,涂金灿已经为5000多个普通百姓家庭修家谱、写家史、写个人传记。对于未来,涂金灿坦言:“一方面我们想在各个省市建立分支机构,将这个寻根文化传承下去;另一方面我们希望与互联网结合,将修谱文化变得更实用、更有趣,真正实现互联互通。”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微信用户可关注 中国家庭报官微(zhongguojiatingbao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