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不給你們打預防針,它就只值三星

原文@MOViE木衛 載於中讀App

今年的電影節綜合症特別長,所以有好多天沒更新。 眼下高溫酷暑,暑期檔也挺熱鬧。有人還在糾結《動物世界》好壞,《我不是藥神》今天正式起片。接下來,有慌得一筆的姜文,二哥個人很期待的狄仁傑系列,還有中國特色的麻花電影,等等等等。 對於藥神,二哥認為讚美已經太多,近乎氾濫。這裡要說點不同的聲音。

給《我不是藥神》打了三顆星。

能看,還行的意思。

不出意料的,是廣播底下討論火爆。

我突然反應過來,翻了下被宣傳營銷方反覆拉出來作比較的《達拉斯買傢俱樂部》,打的也不過是四顆星。

對新導演文牧野來說(不考慮甯浩與徐崢的護犢保駕),電影拍成這樣,已經是一種美德。

各式讚美已經太多了。穿透朋友圈的營銷迷霧,我有話要說。

只要提到價值,中國電影的標準便會坍塌。

這裡的價值,可以替換為“良心”,“真誠”,“勇氣”,“不容易”,“排除萬難”等一類詞彙。

不難發現,它們的確是《我不是藥神》所講述的主人公事蹟,也被有意凸顯放大。因此,給這部電影提不同意見,變成了有風險的一件事:你要承擔道德壓力。

不是不給你們打預防針,它就只值三星

事實上,我更想看到的,是這樣的褒讚:比如王傳君被徐崢罵完一個“滾”字,無需臺詞,紅了眼,對眼前人的突然魔怔,感到難以置信。天上落雨,他最後一個走人。電影在這裡,拍得好。

但我不喜歡的,是前後大發感言的兩名老太(前一個被叱喝為託),她們的表演模式,與橫店片場大呼青天老爺的群演模樣,究竟有何本質不同?

《我不是藥神》是有野心的。

徐崢這個半路出家、亦非完人的投機藥販子,卻救助了許多病患。電影並非原型人物的翻版,他是否被美化,無需追究。

再看下其他人物設定,他們是如何變成一個個無處不在,打通階層地域,連接家庭脈絡的中國病人形象。

王傳君的角色,是個一朝患病,跌落谷底的上海人。重大疾病面前,表面風光的城裡人,一樣倒血黴。

譚卓的角色,是個愛護女兒的媽媽。孤兒寡母,有反差,有同情,求生不易,無可辯駁。

黃毛的角色,是個農村來的,沒文化,眼神殺。充滿希望,但已被大病抹殺了可能的年輕人。

神父的形象,是韓國電影裡常見,推動民主化進程的基督教力量(《我不是藥神》也多重借鑑了與抗爭有關的經典韓片)。無醫可靠時,信仰能暫緩痛苦。

據說,主流觀眾在心理上,大致是會排斥社會陰暗面題材的電影。面對這些電影,他們需要正視整個社會已經被撕裂,鐵一般的殘酷事實:原來還有另外一個階層,許多群體,正遭受著非人、不公和就地死亡的待遇。

不是不給你們打預防針,它就只值三星

這種觀影感受的痛苦折磨,會產生一系列影響:

一種是人心肉做的同情(也是“誰不會得病”的籲天感慨);

另外一種,是引發每個人對自己不作為,或者無所作為,漠然以對,選擇無視的羞恥,刺痛和罪惡感。

不是不給你們打預防針,它就只值三星

《我不是藥神》不可能沒有考慮到這個反作用力影響。所以,即便組成了父子、母子、夫妻、全家福合影的中國病人團,電影要做的商業化(通俗化、戲劇化)還遠遠不夠。追逐、打鬧、飆車和就義,它們都被加入到電影當中,變成一組更好看、更有賣相的群像臉譜。

我甚至懷疑,連夜場瘋狂砸錢鋼管秀,也是出於這個目的。這個段落,同樣是有輔助徐崢與譚卓情感線索的功效,但後來無疾而終不得見的處理,導致我對這個段落,產生了不同的理解。

不是不給你們打預防針,它就只值三星

無論參照原型人物的深度報道,還是單就結尾黑底白字的普法進程教育,明眼人都看得出,《我不是藥神》的幕後黑,哪是一臉奸相的瑞士大藥廠,又或者,結尾的辯方律師,底氣敢再不足一些?

我知道,我在這裡拋出了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這種不可能,就正如當下中國,完全不可能存在“神作”。

徐崢的偏向虎山行,面對法律的示弱,拋棄病友的閃躲,目睹慘相的償還,本質上還是用同情來帶動劇情,感動了執法者。

不是不給你們打預防針,它就只值三星

不是說,這樣做就不行。只是,電影真的只能這樣子?那犧牲何用,憤怒何去何從。

這樣一部偏寫實風格的電影,最不缺的就是慘。一個觀眾突然被打動,是因為他不知道,或者沒有做好心理準備,原來片中人物會突然掛掉。《我不是藥神》切入現實,展現了一箇中國人的命運可能,這會讓許多觀眾受到內心震動。你很可能,也會成為一個無藥可救的中國病人——沒有任何穿越,或者再來一次的可能。

不是不給你們打預防針,它就只值三星

如此闡述,可能還是不夠嚴謹。當下中國,不說大病,很可能一個頑疾,就會讓一個家庭家破人亡。這個時候,醫療體制,醫保醫患之類的現實問題,立馬山塌雪崩。呵,原來是早已經寫好的魔咒。

病只是引,死才是結。

所以,被消滅的,被鐵拳擊倒的,何止是戴口罩的病人。《我不是藥神》點到為止,要求他們衝上街頭的做法,顯然不可行,也不可為,若依此就說,它有《辯護人》或者《一九八七》之類的勇氣,還是有點太造神了。

中國電影院歡迎現實主義作品,它會是傳世佳作,可否文化輸出,有待時間考驗。

不是不給你們打預防針,它就只值三星

從放棄治病救人的魯迅,到報復社會的惡性事件,眼淚是很自然的情感流露,說明人與人,還有存在起碼的共情能力。但不得不小心,眼淚同樣可能成為資本的麻醉品,正如資本在電影裡,“榮幸”背鍋。你也無法否認,為了扶正主人公,連《達拉斯買傢俱樂部》也要找個撒氣對象。但這不代表藥監局就不應存在,法律就不會出疏忽漏洞。因為各種原因,《我不是藥神》都沒有走得更深。

如果窮病是中國的專利,那對隔壁的印度,我們是否還有體恤病人般的同情。多數人拒絕瞭解,因為太遠了,不相干。而觀眾為《我不是藥神》落淚,只是因為他們進了電影院。

不是不給你們打預防針,它就只值三星

但我想說,窮病並不是中國的專利,正如不要因為王硯輝在審訊室總有過人表現,就認為他事實無罪。這句話,擱在美國的佛羅里達樂園,放在達內兄弟的比利時,也好像很有道理。人與人是不同的,比如以窮富作為顯性標籤,但人與人的性命待遇,不應該用金錢來衡量。命是自己的,不是別人的,更不是國家的。所以徐崢趕緊做的事情,是把兒子送出去。

這不是過時的幼稚天真,而是人類文明不斷進步,許多人甘願為之犧牲的崇高天性。如果一個體制只歡迎你束手就擒,那麼,無論貧窮貴賤,下場都是死。只是死法有所不同而已。

窮,刺痛了國人。死,才是沒得救。

不是不給你們打預防針,它就只值三星

所以,這藥能吃,但一點也不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