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北伐,司馬懿爲何只守不攻?這一陰謀只有四個字!

從228年至234年,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六出祁山;但在《三國志》中,諸葛亮只有五次北伐,其中二次出兵祁山。

需要說明的是,面對諸葛亮北伐,前兩次是曹真領軍,後三次是司馬懿領軍對抗。然而,這裡卻有一個詭異的地方,曹真統帥的時候,有功有守。但司馬懿手握重兵,卻總是按兵不動,基本上只守不攻,龜縮防守!為什麼?

諸葛亮北伐,司馬懿為何只守不攻?這一陰謀只有四個字!

如果從正常角度猜想,有這麼三個答案,(1)諸葛亮兵鋒正盛,司馬懿避其鋒芒,固守對抗,(2)從戰略上看,諸葛亮“好鬥”,實際消耗了蜀國國力,司馬懿只守不攻,其實達到了戰略目的,無需冒險進攻,(3)司馬懿害怕諸葛亮!

至於第三點,可能性真不大。司馬懿對諸葛亮的評價是:(1)亮慮多決少,(2)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雖提卒十萬,已墮吾畫中,破之必矣”。

實際上,這三點都不是司馬懿“只守不攻”的根本原因,而是另有玄機!

諸葛亮北伐,司馬懿為何只守不攻?這一陰謀只有四個字!

226年,曹丕去世,曹睿上臺!但從曹操開始,對司馬懿就一直很提防!曹操在臨死之前,對曹丕說了這麼一句話,即:“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所以,這一段時期,曹睿對司馬懿也很警惕,甚至很多曹氏親貴都要殺他。可以說,司馬懿處境非常危險,稍有不慎,就是身首異處。

然而,由於曹真英年早逝,“一時之間,魏國無大將”,於是不得不啟用司馬懿!這時,司馬懿有兩個選擇!

第一,用盡全力,儘快把蜀國打敗,或讓諸葛亮遭受巨大損失,以至於再也無力北伐!但這一後果很嚴重,即:一旦沒了諸葛亮或蜀國的威脅,那麼司馬懿還有什麼價值?

第二,只守不攻,慢慢削弱蜀國力量,既能讓蜀國不至於無力再戰,也能給曹睿一個交代。這一結果就很好了,讓諸葛亮始終是魏國一個威脅,更讓司馬懿有存在的價值。

諸葛亮北伐,司馬懿為何只守不攻?這一陰謀只有四個字!

顯然,對司馬懿來說,最好的選擇是第二個!實際上,司馬懿的選擇,看似隱藏了一個陰謀,其實何嘗不是自保?套用四個不確切的字來說,即:養寇自重!鳥盡弓藏的道理,司馬懿不會不懂,所以為了自己小命,只能養寇自重,讓曹睿離不開司馬懿,更不會殺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