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和三阳川

杜甫和三阳川其实没一点文字的交集。

想到这个话题是因为今天在天水举行的第三届李杜诗歌节正式开幕了。天水举行李杜诗歌节,名称来自中国诗歌的两座高峰,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这两个伟大诗人,一个祖籍天水,诗名贯穿古今,浪漫潇洒; 一个短暂留居过天水并且写了反映此间山水人文的美丽诗篇。

一个地处西北的小小地方,该是何等的荣幸!

杜甫和三阳川

诗歌节想到杜甫,想到《秦州杂诗》,然后作为三阳川人的笔者想,在秦州(天水)寓居百天的杜甫是否看到了三阳川?

和秦州城只隔着一座山,爬上州城北山,就可看到——渭河流过的川原——三阳川,这比走东柯谷或者麦积山近得多。

公元759年秋,历经在官场的失意,又受安史之乱而饱受生活困顿的杜甫,带领妻儿一路向西,翻越关山陇坂,来到秦州。

“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在兵荒马乱的导致的温饱不济的长安城,或许有人告诉老杜,秦州比较安定,他就义无反顾,携家带口跋山涉水过来了。留居约三个月,写诗约一百首,其中多为五言律诗,而二十首《秦州杂诗》在杜诗里煜煜生辉。从秦州杂诗中至少可知,杜甫主要寓居在州城外,还因族侄杜佐关系以及访问故友赞公原因去过今天位于麦积区的东柯谷、甘泉寺,也参访了麦积山石窟,参访过位于秦州区的南郭寺、北山寺(隗嚣宫)等处。

杜甫和三阳川

杜甫之所以被称为诗圣,是因为他的诗篇绝大多数是写实的,很少有虚妄之言,我们熟知的“三吏”、“三别”、“北征”是这样,二十首“秦州杂诗”也是这样。

据说“秦州杂诗”是杜诗的转折点,是艺术价值最高的五律组诗。对天水人来说,秦州杂诗不仅是杜诗的艺术高峰,更是概略了解大唐前期天水地域真实面貌的珍贵资料。

从杜诗里发掘关于秦州当时的人文风情,是今天天水众多学人颇感兴趣的研究领域。

在李杜诗歌节,笔者想起三阳川,是因为《秦州杂诗》第二首写到今天位于秦州城(天水市)北山的皇城堡——隗嚣宫。其诗曰:

秦州城北寺,胜迹隗嚣宫。

苔藓山门古,丹青野殿空。

月明垂叶露,云逐渡溪风。

清渭无情极,愁时独向东。

【隗(kuí)嚣(xiāo)(?—33年),字季孟,天水成纪(今甘肃秦安)人。出身陇右大族,青年时代在州郡为官,以知书通经而闻名陇上。王莽的国师刘歆闻其名,举为国士。刘歆叛逆后,隗嚣归故里。后割据陇上,被刘秀剿灭。】

可知,隗嚣为两汉交际时期的人物,他割据陇上的时间距老杜来秦州已有七百多年了。七百年的概念,就像我们想象元朝,元朝时期的天水是什么样子,估计多数人会没有印象,好在天水市北山上还有一个元代修建的玉泉观,里面粗壮的古柏和巍峨的殿宇还可以让我们凭吊留恋,感怀时光沧桑和岁月轮回。

杜甫和三阳川

这首写秦州城北山上的寺院,在当年应该算是州城名胜,而且是隗嚣遗迹,可能老杜听说后,忽然有了探寻这位陇上英烈的兴趣,便早早起来,爬到北山上去寻幽访古。秋天的秦州,多雨,所以一路上去,到处有流淌的溪流,树叶上都带有露珠,或许那天刚好雨过天晴,流云飞度,虽然是大白天,但下弦月还有余光,映衬着枝叶上的露珠。而寺院是什么情况呢,诗人也许很想找人问问,可是他只看到山门都被绿绿的苔藓布满,墙上还有彩绘的壁画,到处空空无人。这确实让原本的兴致荡然无存,然后自己的飘零、时局的动荡,以及历史的沧桑与轮回,忍不住让人愁肠重结,诗人走出寺院,看到了清清的渭水,这水一往东流,不久就到了长安,而长安,那里有许多亲人、故友以及心心念念的君王。忽然河水似乎都有了灵性,诗人抱怨说,你怎么这么无情呢,怎么我正忧愁的时候,你偏独自就东向(回)去了?

显然,诗人看到了渭水,而且俯视着脚下河流做了这样一番感叹,或许他忍不住再往北走了走,继续看看这带走乡愁的河水,而一定的,他会看到三阳川!

杜甫和三阳川

那时候,三阳川不过就是渭河的一段较为宽阔的河谷。以下是北魏郦道元《水经注 渭水》关于渭河从今天的新阳川到北道峡口的一段记载:

渭水又东出岑峡,入新阳川,迳新阳下城南,溪谷、赤蒿二水,并出南山,东北入渭水。渭水又东与新阳崖水合,即陇水也,... … 又东过上邽县。渭水东历县北,邽山之阴,流迳固岭东北,东南流,兰渠川水出自北山,带佩众溪。南流注于渭。渭水东南,与神涧水合。《开山图》所谓灵泉池也,俗名之为万石湾。渊深不测,实为灵异,先后漫游者多离其毙。渭水又东南,得历泉水,水北出历泉溪,东南流注于渭。渭水又东南,出桥亭西,又南得藉水口。

据这一段记载可知,今天横亘在天水市区和三阳川的这座山就是邽山,而当时(北魏时期)的天水市就是上邽县,当年就有新阳川之名,从今天的南河川开始到峡口,流注渭水的有兰渠川(今郭川)、神涧水(当时俗名万石湾)、历泉水,既然当时“渊深不可测”,可知在这一段应该有堰塞湖。

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汉族,范阳涿州(今河北涿州)人。北朝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仕途坎坷,终未能尽其才。他博览奇书,幼时曾随父亲到山东访求水道,后又游历秦岭、淮河以北和长城以南广大地区,考察河道沟渠,搜集有关的风土民情、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撰《水经注》四十卷。

可知郦道元的时代距离杜甫的时代还不到三百年。

三百年的地理环境变迁,在那个人口稀少的时代,人对河流山川的影响可能微乎其微,也就是说,杜甫看到的三阳川和郦道元看到三阳川应该没有什么区别,不过是一条宽大的河谷,可能没有什么村庄,甚至连个名字都没有,所以水经注一笔带过,所谓“过邽山之阴”。

或许诗人一路就没怎么见一个人,但在隗嚣宫附近的邽山山梁上,他一定透过密密的树林尽可能的看了看远方,因为,在秦州他已经觉得没法长久的生活,在远眺中或许能够看到通向远方的路,而远方,只有重重叠叠的山峦:

鼓角缘边郡,川原欲夜时。

秋听殷地发,风散入云悲。

抱叶寒蝉静,归山独鸟迟。

万方声一概,吾道竟何之。

只听到鼓角响彻边地,河川和原野马上就进入沉沉的黑夜当中,诗人,只好落寞的返回,一路见到不再鸣叫的蝉和不肯归巢的鸟,看了一大圈,结果是到处都这样,我该向何处去呢?

云气接昆仑,涔涔塞雨繁。

羌童看渭水,使客向河源。

烟火军中幕,牛羊岭上村。

所居秋草静,正闭小蓬门。

杜甫和三阳川

这边地雨太多,云气沉重和深远,似乎都接连到了昆仑山了,牧牛的羌童在看着高涨的渭河水,出使边地的使者正在沿着河水向源头进发,远处军帐中都升起了烟火,山岭上的村子,牛羊都回家了。

虽然,杜甫看到“降虏兼千帐,居人有万家”。但是秦州还是有军营的。按照唐代的府兵制,在秦州都督府设有三度府,开元间名将郭知运,在年轻时因骁勇善战就被任命为三度府果毅:

郭知运(667年―721年),字逢时,远祖为太原阳曲人,后来徙居瓜州,为瓜州常乐(常乐后改名晋昌)人 [1-2] ,唐朝将领。

郭知运身长七尺,猿臂虎口,壮勇善射,颇有胆略。年轻时便以格斗之功累补秦州(治成纪,今甘肃天水)三度府果毅。此后又以战功累除左骁卫中郎将、瀚海军经略使,又转检校伊州(治伊吾,今新疆哈密)刺史,兼伊吾军使(据《旧唐书·郭虔瓘列传》记载,郭知运在此期间还担任宣威将军、守右骁卫翊府中郎将、假紫金鱼袋、上柱国等官职。)

那么,秦州的三度府在那里呢?

所谓府,不过是千人左右的军营单位,或应设在要塞,如果要守卫秦州城,则三度府该在何处?联想宋代设立三阳寨时,三阳寨“扼守三都谷”(据宋《武经总要》),笔者认为三度、三都不过是写法不同而已,应为同一地方。类似的例子是和三阳川相连的“新阳”,郦道元《水经注》写作“新阳(川)”,而在宋史包括《宋会要》及当地碑文等史料中都写作“夕阳(镇)”,实际上即就是今天,新阳镇当地口语发音中,“新”发舌尖音,接近“夕”,夕阳镇、新阳镇不过是一音之转导致的写法不同而已。

也就是说三度府、三都谷应为同一地方,或许就指三阳川一带的渭水河谷。而且三度府应该在三阳川渭河岸边,因为这一块渭河无险可守,对方完全可以渡河南侵。所以必须由军队来守卫。

杜甫和三阳川

在此,追溯三阳川名称三阳的来历,似乎已无可再寻。但据1939年版《天水县志》所载《吕瑞墓志铭》(该碑出土于北乡丰盛川坪头寨山神庙),其碑文如下:

大隋车骑大将军、左金紫光禄都督、左八军属民、复襄如二县令、襄阳州鹿门县、开国男吕公之墓志。

公讳瑞,字连生,秦州天水人也。周太师吕望之胄裔焉。因官食采于秦陇,树德依仁,世踵名教,祖强乡本郡功曹,考龙本州西曹。惟公承积善之基履,贤能之德,夙著风神,早茂锋颖。

大统十三年,任柱国河内公府水曹参军,既美襟期,方申体国。

后魏二年,转柱国绥德公府兵曹,以申弼谐之寄,周元年,转廿四军判事实仗惟良之举。

二年从晋国公讨雒阳,以先登力战,授车骑将军,左金紫光禄都督,封襄州鹿门县开国男,邑三百户,便闻井野之恩,遂重河山之赋。

天和二年,授左八军府属,方懋宠灵,日致旌赏。

建德二年,任信州民复县令,布政以仁,字氓惟道。

开皇元年,任隆州襄如县令,东泽滂通,仁声载洽。

曾□辅仁,行悲□化,春秋七十有二,奄见薨殒,以开皇八年岁次戊申十一月丙寅朔,七日壬申,遂葬于伯阳县界兰渠乡三阳里,遗尘易永,泉穴方幽,匪寄镌题,孰传无朽,敢陈德行,乃为铭曰:

岱岳其昌,祈启于姜。三齐建国,四复资王。

得荣得姓,度陇为乡。笃生夫子,玉振金相。

登官受禄,莅事含章。惟德之美,何年不长。

崐峰委玉,桂畹隤芳,百年无几,千秋未央。

出土此碑地方在今清水县郭川镇寺下河附近。考伯阳县(治所在今麦积区伯阳镇南)为后魏所置,隋开皇中改为秦岭县,初唐省入清水县。可知三阳之名,其实在北朝已经存在,只不过当时所指的三阳里未必就是今天的三阳川,而是今三阳川偏东北和郭川毗邻的地域。

北魏时代,由于河谷多水,郭川山梁一带居民较多,后来随着雨水减少,渭河河谷逐渐可耕作田地增多,人口逐渐向三阳川迁移,这也许就是三阳川居民的来历。

杜甫和三阳川

大唐时代的天水,多雨、森林密布,老杜来到秦州在秋季,正是每年华西秋雨最多的时候,这是至今还有的汛期,肯定渭河水量是最大的时候,但是渭河是清的,说明唐朝的时候陇上渭河上游流域的植被是相当完好的,几乎没有水土流失。而不像我们今天稍下场雨,河流都是泥流。

换言之,当年的三阳川河流两岸应该是森林覆盖,河道川原也是绿意葱茏的。

对比今天渭河上游流域的植被状况,然后你就会特别痛恨北宋一朝持续百年对陇右渭河上游林木的滥采滥伐。大自然的报复来的很快,林木砍伐后导致的水土流失,沉积在黄河下游,于是黄河变成了地上悬河,当年风华绝代的宋都开封被彻底埋葬在地下。

公元759年秋天杜甫来到多雨的秦州,写下秦州的见闻,给今天的人们留下一幅幅充满诗意的水墨画,虽不甚清晰明了,却更让人遐思不绝。

公元2018年,在秦州城里举行的李杜诗歌节,秦州城已经近二十年的绿化,不论南郭寺还是隗嚣宫,都复现当年的葱茏景象。人们在缅怀惊叹李杜和秦州的交集的时候,在诗意天水题咏流连,寻幽探胜,这是当年困顿不已的老杜所未料及的。

一个热闹的诗歌节,笔者忽然想,杜甫登临北山寺,真的看到了三阳川,那一片清渭穿过的原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