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评|适马定焦电影镜头组 vs. 蔡司CP3

之前就做过关于适马电影镜头的视频,丝滑的对焦、超常的对焦行程和巨大的光圈,都让我一去不复返,十分种草。

一起来温习一遍适马电影镜头的外观:我是特别喜欢这套镜头的外观的,金属摸上去的质感超棒,表面是磨砂质感;齿轮的宽度可以说是刚刚好,手指刚好覆盖过这个宽度,旋转时不会觉得不舒服;感受最深的是对焦环的阻尼超级顺滑,我一直很看重设备带给用户的使用体验,往往那就是第一印象决定是用户是否会购买,在使用时一定不能有糟心的感受。虽然适马的电影镜头不算超高端的档次,但是使用起来让我仿佛是在使用超高端的镜头。

横评|适马定焦电影镜头组 vs. 蔡司CP3

横评|适马定焦电影镜头组 vs. 蔡司CP3

我的朋友这段时间刚好有借用一套蔡司CP3的电影镜头,那自然少不了对比一下了,我们将所有的素材放在最后,大家可以自行观看,但只在某些差别较大的地方进行解说。

第一项 畸变

从广角的素材开始,注意人脸在镜头的两侧是否有变化,超广角的适马和蔡司的14mm和15mm,很可惜,都没有完全抑制住畸变。在画面中可以明显的看出,蔡司从移动开始就慢慢体现出了变形,而适马会稍微好一点,移动一段距离后才开使变形。

横评|适马定焦电影镜头组 vs. 蔡司CP3

横评|适马定焦电影镜头组 vs. 蔡司CP3

适马20mm与蔡司25mm的话,畸变的情况都略有变好一些,但是也是相同的问题,在画面边缘会有一些变形。

横评|适马定焦电影镜头组 vs. 蔡司CP3

横评|适马定焦电影镜头组 vs. 蔡司CP3

然后就是常用焦段35mm和50mm了,都提供了令人满意的画面。

横评|适马定焦电影镜头组 vs. 蔡司CP3

最后一个就是85mm,这个焦段我之前表示过非常喜欢,适马85mm这支镜头质量非常高,很有保证,完全没有畸变,所见即所得,对画面的控制可以说是完美了。

横评|适马定焦电影镜头组 vs. 蔡司CP3

第二项 呼吸效应

首先,呼吸效应也是一个很主观的效果。在这个场景中,前景是镜头、中景是色板、后景是建筑,画面最两侧有树干或者标识牌来作为呼吸中焦距变化的参造物。

横评|适马定焦电影镜头组 vs. 蔡司CP3

在某些素材片段中,我们能从参照物看出很明显的变化,呼吸效应会在长焦的时候更加明显,因为大光圈景深浅,加上长焦端能容纳的内容少,更容易发现呼吸。而蔡司的电影镜头中,只在MP系列的50mm以上焦距,以及更高级的镜头组,才会针对呼吸效应做专门的优化。

在35mm、50mm、85mm这三个焦段上,适马都比蔡司做的更好。尤其85mm最为明显。

14mm、24mm这两个焦段差距都不大。

* 出于GIF截图画质差影响观感的考虑,所以没制作GIF。

第三项 眩光

眩光与时尚圈类似,近几年国内外又开始有追求复古眩光的趋势,并且有许多外置眩光滤镜在市场上出售,在眩光测试中,蔡氏独门T镀膜的加持下,CP3应对强光源比较好,而适马抗眩光的能力也很不错的,即使开到更大的光圈,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横评|适马定焦电影镜头组 vs. 蔡司CP3

横评|适马定焦电影镜头组 vs. 蔡司CP3

第四项 焦外

虽然适马的光圈叶数不及CP3的14片,但是同光圈下适马都能获得更好的焦外成像,并且有更小的镜头噬,并且在同样的光圈下会有更好的画质表现,越接近最大光圈时越明显,蔡司的高光区域边缘会变得更模糊。

横评|适马定焦电影镜头组 vs. 蔡司CP3

横评|适马定焦电影镜头组 vs. 蔡司CP3

第五项 使用体验

最后就是使用体验了,看了这么多素材,再来聊一下重量,CP3重量会比适马轻一些,不过第一印象我一直不太种草,外观设计有头重脚轻之感,尤其法兰距较长的PL卡口或者E卡口。

CP3将光圈设置在最后,并且直径略小于镜头口径,我想这是为了减少光圈的行程,可以快速变化光圈,但是这里迎来了第一个问题,

这样取用镜头是有明显的缝隙产生的,对于电影镜头经久耐用的属性,我想会大打折扣吧。

横评|适马定焦电影镜头组 vs. 蔡司CP3

然后是对焦与光圈环尺,CP3升级成了金属轴承结构,在极端环境下对焦的流畅性能更高,但感觉是一个双刃剑。适马采用了特殊橡胶结构与传统的润滑油结构,可能在极寒下,润滑油极小概率失去效果,但是对焦会相对顺滑与安静,cp3在接近齿环终点时,稍不小心会发出声响。

CP3的对焦行程大约在270度,适马在180度。各有利弊吧,得益于超长的对焦行程,CP3的对焦变得十分精准,比较适合大型稳定器上使用外置对焦,但是对于单人操作来说,适马就变得更加方便了,一只手就能刚好推完整个行程,作为常用的手持拍摄,也能很好的进行对焦操作。

最后最重要的一点价格,适马可以说是很良心了,单支镜头便宜了一千刀左右,即使贵上一千刀,购入的CP3还是普通版本,带触点和外接的xp版本,还需要再支付近接近一千刀,才能读取镜头参数进行矫正。我想这对于很多发烧友、玩家或者镜头租赁商都不是很友好,回本时间太慢。

而且蔡司整套镜头光圈差距整整一个档位,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选择在室外取材,因为室内光圈不太理想的环境下,取材难度很高。灯光的设置很繁琐,也就失去了轻便的意义,你需要携带更多的灯具,对焦还要配合稳定器与外置对焦,也是一种隐形的成本。

当然这并不是否认蔡司的品质不好,小蓝标是很多人的信仰,而CP系列作为蔡司的入门低端款,面对适马的电影镜头,蔡司体现出来的性价比的确太低了,品牌信仰溢价过高,不尽人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