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薩甲米水磨坊製作技藝:轉響古老水磨聲

拉薩甲米水磨坊製作技藝:轉響古老水磨聲

糌粑、酥油、茶葉還有牛羊肉,被稱為西藏飲食的“四寶”。據《西藏王統記》載,公元2世紀雅礱部落首領佈德貢央時,農耕就很發達。“沾木為孔作軛犁,合二牛軛開荒原,道匯湖水入溝渠,灌溉農田作種植。”到公元6世紀後半期,“牧地農田合為一片,湖泊星列,溝渠相通,坡上的水蓄為池,山間的水引出來使用”。

農業的產生、水利的興修,都促使了一種加工食物工具的產生——水磨。傳說,文成公主到吐蕃以後,曾親自教當地群眾利用山間水的落差巧妙地建造水磨坊。傳說是否屬實雖無從考證,但水磨在藏民的生活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則不可否認。

提起水磨,位於拉薩市城北的甲米水磨是首選。 這裡一直是拉薩地區加工糌粑的重要場所。

拉薩甲米水磨坊製作技藝:轉響古老水磨聲

“甲米曲果” 意為“甘甜泉水”,它位於拉薩市北郊的娘熱溝,距拉薩市中心6公里。娘熱溝山清水秀,恬靜的村落散佈在娘熱曲(小溪)岸邊,豐富的水資源使那裡形成了拉薩市郊最具規模的水磨坊群,歷史上那裡共建有大小21座水磨坊,這在整個藏區是絕無僅有的。

拉薩甲米水磨坊製作技藝:轉響古老水磨聲

甲米水磨坊約建於公元17世紀,五世達賴喇嘛在帕邦卡松贊巖洞閉關修行時,磨坊主人曾向他供奉過該磨坊所產的糌粑。這些糌粑加工精細,純白無雜,美味可口,五世達賴喇嘛對其讚不絕口。到七世達賴時,娘熱甲米水磨坊成為向達賴喇嘛供奉糌粑的定點磨坊,並獲得正式命名。

為了表彰甲米水磨坊向歷代達賴喇嘛供奉甲米糌粑的功績,原西藏地方政府特賜給長2米、寬20公分的法棍兩根,免去磨坊的稅額和烏拉差役,並規定甲米水磨如有坍塌、損壞,由其他水磨坊協力修復,並給予甲米水磨坊優先使用水資源的特權。

拉薩甲米水磨坊製作技藝:轉響古老水磨聲

水磨坊大都建在河邊或大江支流沿邊的草地上,水渠源頭設有控制流量的閘門,水流通過從高到低的木槽注入磨坊底層,推動連接磨盤中軸的木轉輪。磨坊上層設有大小相等的上薄下厚同心圓(直徑約1-1.2米)石質磨盤。磨盤四周是糌粑蓄池,磨盤上方吊有盛青稞的布袋,布袋底部裝有出料管並與磨盤接觸,隨著石盤的轉動,青稞自動均衡地通過磨孔落入摩擦面。

最為稱奇的是,在糌粑池邊還有個升降木杆與轉輪底座相連,通過槓桿原理調節磨盤之間的縫隙寬度,根據用戶喜好加工不同粗細的糌粑。按照習俗,水磨的轉向必須是逆時針。

拉薩甲米水磨坊製作技藝:轉響古老水磨聲

過去,每月藏曆15日和30日為甲米曲果專門磨製達賴喇嘛糌粑的吉日。屆時,達賴貼身僧官和廚師前來監督,他們把達賴喇嘛享用的糌粑,裝在一個黃緞小口袋裡帶過去。其餘糌粑則交給布達拉宮僧俗官員及達賴隨從人員。

2001年,吉熱村建造了娘熱民俗風情園,甲米曲果成為園內一個景點,古老的水磨聲再次響起。為了更好地保護甲米曲果,西藏自治區規定,嚴禁在娘熱溝周邊從事採石、採沙、挖礦和毀壞地質原貌。拉薩市城關區人民政府制定了對娘熱溝原有資源的保護的發展目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