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银花丝制作技艺:穿越千年好手艺 银丝细如头发丝

巴蜀大地自古以来则以山水秀美著称,当然,在四川这块风水宝地上,可不只有山水可观。这里不论是民风民俗,还是人文和技艺,都十分别具一格。

杜甫草堂、武侯祠、青城山、都江堰……无不是踩着年轮而来,为世人所称颂、赞叹。相对而言,成都“四大名旦”的名气则略输一筹了。这四旦说的并非戏曲,而是成都的四大传统工艺:漆、绣、竹、银。漆是指漆器,绣是指蜀绣,竹是指竹编,银则是指银花丝了。相较这前三者来说,银花丝更鲜为人知。

成都银花丝制作技艺:穿越千年好手艺 银丝细如头发丝

成都的金银器制作工艺历史相当悠久,据记载最早源自于公元前1700多年的殷商时期,汉代的时候便已出现了金银花丝制品,西汉政府曾在成都、广汉两郡设立工官监造金银器等,规模相当宏大。它除宫廷享用外,并赐封疆大史,有功之臣。在长沙马王堆、湖北江陵凤凰山及贵州清镇等汉墓中,乃至朝鲜平壤、蒙古诺音乌拉古墓中都曾发现大批署有"蜀郡西工"、"成都郡工官"戮印的金银器。

成都银花丝制作技艺:穿越千年好手艺 银丝细如头发丝

到了宋代,成都的金银器制作已非常精美,四川德阳则曾出土过一批宋时成都打造的银器,莲花杯、花型壶等做工都十分精妙。明清的时候,成都的金银花丝大量使用“堆丝、填丝、垒丝、炭丝、錾刻”等工艺,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平填”花丝技艺,十分具有地方特色。

成都银花丝制作技艺:穿越千年好手艺 银丝细如头发丝

民国的时候,大量金号、银楼此起彼伏地涌现出来,各路商贾云集于此,一时间繁荣不已,成都有名的“银丝街”也是由此而得名。抗战之后,则渐而衰落了下去。

成都银花丝制作技艺:穿越千年好手艺 银丝细如头发丝

银花丝工序繁多,银丝最细的仅有人头发的一半,粗的也仅几毫米。把白银抽成不同粗细的银丝后,按照已制作出的图形边框,用掐丝、填丝、织编和累丝四大技法对中间的图纹进行填充和编织,这种独特的技艺全凭艺人的艺术感悟和熟练的手上功夫。

成都银花丝制作技艺:穿越千年好手艺 银丝细如头发丝

旧时花丝工艺讲"三年零一截",意思是至少三年才能出徒,至于那"一截"多久,则由师父说了算。由于"银花丝"工艺复杂、工序繁多,不能由一人独自完成,很多匠工即使学会了制作,也无法独立门户,因而愿意学习这门手艺的学徒也一直是在逐年递减。有的是独家继承不外传,则更不用说了。

成都银花丝制作技艺:穿越千年好手艺 银丝细如头发丝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银花丝制作技艺,其实有一部分已经失传,如錾片技术,还有一部分也面临着即将失传的危机,如烧蓝、堆景、无胎成型等技术,如今掌握着这门技艺的人也唯有成都的道安一人。

据道安介绍,成都银花丝技艺最大的特点,是采用“平填”技术,无胎成形,反映出艺人高超而精湛的技艺。“艺人们根据设计图稿,采用不同粗细的纯银丝,先制作出图形边框,再用不同的技法对中间的图纹进行填充和编织。”这种独特的技艺令人想起了刺绣及其他手工技艺,全凭艺人的艺术感悟和熟练的手上工夫。

成都银花丝制作技艺:穿越千年好手艺 银丝细如头发丝

与此同时,道安还与女儿一起尝试工艺创新。以前的银花丝都是平面的,她们根据年轻人的喜好,将浮雕、镶宝、烧蓝等立体制作技艺运用在银花丝的设计制作上,让银花丝更具观赏性与装饰性。其次,她们还创新性地将珐琅这种技艺融入到素色的银器制作上,通过珐琅技艺的烧制,让纯净素雅的银花丝有了全新的光泽和色彩,深受消费者青睐。“因为传统的和现代的结合就是说有独创性、有创新,接受的人就比较多。”道安说。

成都银花丝制作技艺:穿越千年好手艺 银丝细如头发丝

在道安的银花丝工作室里,有不少“80后”、“90后”学员,他们大都是被精湛的制作技艺所吸引,然后在此踏实求学。道安希望有更多年轻人知道这门技艺,“大家有喜欢的就愿意来学,我可以传授,特别是大中院校的学生,他们有美术的基础,学这个技艺的时候上手也很快。”在道安看来,年轻一代是这门技艺传承下去的关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