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批腾讯”事件漏洞百出,引起媒体公关圈巨大质疑

导读:新媒体时代,内容创作确实应该更加严谨和客观,稍有不慎就会掉入万丈深渊。

“新华网批腾讯”事件漏洞百出,引起媒体公关圈巨大质疑

一篇没有作者的文章

昨天下午,不少网友都收到了今日头条的弹窗推送,题目是《新华网:要多少文件腾讯才肯放手》的新闻。结合儿童节的热点,文章大篇幅地针对腾讯的游戏问题进行了批判,并呼吁更强的整治措施,让腾讯及其他游戏厂商“有所收敛”。

值得关注的是,这篇文章让人关注的焦点,不在于其提出了建设性的理论和方向,而是有人注意到——这是一篇没有作者署名、也没有责编的文章。

“新华网批腾讯”事件漏洞百出,引起媒体公关圈巨大质疑

当平台成为今日头条的武器

更有好事网友进一步发现,这篇文章的原标题是《多少道文件才能管住网游对少年儿童的戕害?》,既没有直接点名腾讯,也不是新华社官方发布,而在发出后短短一个小时内,今日头条通过转载、修改标题和大面积推送,迅速引燃了舆论,与此同时,微博上也开始出现了“新华网批腾讯”的热搜话题。

“新华网批腾讯”事件漏洞百出,引起媒体公关圈巨大质疑

这很难不让人联想到今日头条和腾讯两家内容分发平台近来逐渐升温的竞争事态,但更让人惊讶的是,这一次今日头条居然率先将自家产品投入了舆论方向的争夺战中:抓取不署名文章——修改成更具针对性的标题——大范围推送至用户——4小时评论破2万,这显示今日头条在舆论和公众情绪方面有强大的影响力。

“新华网批腾讯”事件漏洞百出,引起媒体公关圈巨大质疑

也许这样比喻更加贴切:假设微信团队或者“微博小秘书”向全体用户弹窗推送一篇带有攻击性的文章,微信或微博平台还属于用户吗?如果这种方式从此成为惯例,谁来保证舆论环境的纯净?

而当平台开始操纵它想要给用户看到的内容,这里的用户又将面临怎么样的结果?他们的情绪将被平台左右:他们自以为是看见了事实而愤怒,实际上是因为平台想让他们愤怒;他们自以为是扩散了真相而转发,实际上是因为平台想让他们转发;他们自以为是支持了真理而评论,实际上变成了平台的车前卒。

此事引发广泛质疑:究竟该如何正确的做内容、做公关?

今日头条的推文一出,立刻引起了媒体圈和公关圈的热议。

航通社李书航总结“新华社批腾讯”一文的问题时总结道:

文章缺少电头,即使后来补上,也没有指明作者。

文章出现低级错误,体裁混乱,不知是消息还是评论;

文章没有出现在新华网和新华科技频道首页和滚动等任何位置,疑似被隐藏;

头条等新闻客户端二次转载的时候改了标题。

《关于严防虚假新闻报道的若干规定》里面,恰好对上面提到的所有现象都有涉及,也指出了新闻媒体和从业者应该怎么做。但是整个事件看过来,几乎所有环节都出了问题,可以说责任意识“样样皆无”,若干规定“条条违反”。

自媒体人阑夕撰文《几点看法:关于今日头条的开炮》,他写道:

坦率的说,今日头条力推的那篇稿子写得极烂,不仅事实错误频出——光是「UP值」的发明就为媒体圈提供了充足的笑料——它太像一封大字报,只求激昂,不顾话柄。

……

我记得在远远没有今天这样攻击性的过去,今日头条面对的来自腾讯的压力未曾小过,OMG几乎压上了整条BG的资源去和今日头条争夺新闻客户端的市场,然而依旧没能阻止后者的崛起,一切都靠产品——而非口炮——说话,这才是体面且自尊的竞争。

知名自媒体人Keso也在转发阑夕文章的时候评论道:

今日头条近期的公关动作,四个字可以概括:自取其辱。这家人工智能公司最大的问题是,人工太蠢。

腾讯方面为何会如此重视这件事?

互联网行业发展到今天,竞争已经到了白热化了,很多公司在公关层面的神经也绷到了相当紧张的程度,二更食堂曾经因为一句话被质疑消费逝者,导致负责人被约谈,账号彻底关闭;暴走漫画也曾因为一个短视频被判定侮辱英烈,遭到各平台封杀。

新媒体时代,内容创作确实应该更加严谨和客观,稍有不慎就会掉入万丈深渊。

我们也确实应该怀念那个曾经靠产品说话的互联网时代。

只可惜它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

“新华网批腾讯”事件漏洞百出,引起媒体公关圈巨大质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