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地域的共鸣|专访「上海复兴方案」

「影乐志」ID:SoundtrackM

和我们一起,关注电影音乐一百年

采访 / yapapa

美籍华裔音乐制作人Dave Liang受上世纪三十年代东西交融的上海爵士文化的启发,于2005年创立了「上海复兴方案」(Shanghai Restoration Project / SRP)。并先后发行了《Instrumentals:Day-Night》和《Zodiac》等专辑,体现了杂糅音乐元素的独特风格。2010年与上海爵士歌手张乐合作,对中国老歌进行了一系列再创作和再演绎,更使SRP获得了更多国内听众的关注和赞许。

2011年,多媒体艺术家孙云帆加入了Dave的团队。此后两人共同推出了两张专辑,分别是2016年的《Life Elsewhere》(与张乐合作)和2017年底的电子专辑《R.U.R.》。孙云帆不仅参与视觉呈现(封面,MV制作)等工作,同时也与Dave Liang合作进行音乐创作。

2017年初,《Zodiac》专辑中的《dark HORSE》和《laboRATory》两首作品被刘健导演选作动画长片《大世界》的配乐,《大世界》随后打入第67届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获得第54届电影金马奖最佳动画长片。

跨越地域的共鸣|专访「上海复兴方案」

▲ Dave Liang 与 孙云帆 ©️ feero.cc

和许多乐迷一样,我是从张乐翻唱的上海老歌那里第一次听到「上海复兴方案」(Shanghai Restoration Project)这个名字的。听到这样富有活力的再演绎,我没有料到这些乐曲的创作和改编者Dave Liang来自于大洋彼岸的美国纽约。如果上海老歌改变了我对东西、中外对立的刻板印象的话。在刘健的动画长片《大世界》中听到「上海复兴方案」的音乐,于我则又是一个意外。若说上海的舞厅和酒吧是中西交流的潮流前沿,那么南京郊区呢?然而在空荡的街道中,在长江的水波上,音乐响起时,一切又显得那么自然,那么熟悉,我们知道我们不止面对某个特定的城市,也面对着自己所处的世界。也许正因如此,刘健从未点明这个城市的名字,以暗示这是一个超越特定地域的空间。

在「上海复兴方案」看来,《大世界》的故事虽然发生在某个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但是展现的确是人类所共有的困境和问题,不论是在南京,还是在布鲁克林,都可以与之感同身受。有趣的是,与这个超越地域的虚构的世界相联系的,试图唤起观众对人们共有问题的思考的,却正是最个人、最私密的音乐。音乐与个人记忆、感受和思考之间的关系,也是艺术家们在访谈中不断提到的。如果「上海复兴方案」曾经让我们感到民族的是世界的,那么现在他们也让我们意识到私人的也是共通的。

跨越地域的共鸣|专访「上海复兴方案」

关于电影《大世界》

影乐志:是怎么会和大世界制作组合作的?

Dave:几年前刘健导演在纽约做一个艺术家驻地项目,我们共同的朋友、动画艺术家雷磊把他介绍给我和云帆认识。我们看了刘健的动画长片《刺痛我》在纽约大学的放映,非常喜欢,也很快成为朋友,还一起去看了NBA尼克斯队的比赛,他回国之后也一直有联系。2014年我们第一次去中国巡演的时候,刘健还让我们借用了一些他做的动画素材作为我们演出时的视觉投影。每次我们在南京的演出他都会来看,所以对我们的音乐也蛮了解的。他也蛮喜欢云帆做的动画短片。后来他开始做《大世界》,就请我和云帆帮他翻译剧本(中文译成英文),同时他也问我们要了SRP过往发行的所有曲库。

云帆:我今年看刘健的一个访谈才得知原来他是1998年某期《光与影》杂志上刊登的一组名为《起哄》的照片涂鸦的作者。这组涂鸦作品我一直印象深刻,没想到十多年之后会认识作者,快二十年了才把这两件事联系起来。

跨越地域的共鸣|专访「上海复兴方案」

▲《刺痛我》海报 ©️ 乐无边动画工作室

影乐志:这两首歌曲是你们自己挑选的么?为什么会挑选这两首在多年以前创作的乐曲?

Dave:是刘健在听过我们的曲库之后选的。应该是因为他觉得这两首曲子和电影中相应的场景比较合适。之前我还授权过我制作的儿歌《读书郎》给电影《少年班》,也是音乐在先,这种情况在电影配乐中也挺常见的吧。

云帆:这两首都来自Dave在2009年发行的《Zodiac》专辑里,这个选择我们也不意外。我刚认识Dave的时候把他以前的专辑都听了一遍,最喜欢的就是这张,因为这张最实验,也最能体现创作者的精神内核。我把这个判断告诉Dave,他也拍着大腿表示同意,虽然这张专辑当时销量最差。2016年,我们很喜欢的一位美国观念艺术家Cindy Sherman在她的回顾展中的一些视频和音频里也选择了《Zodiac》专辑中的曲子做背景音乐。我想如果对作品有共鸣,大家在一个频道上,合作自然就会产生。

跨越地域的共鸣|专访「上海复兴方案」

▲《少年班》海报 ©️ 华谊兄弟

影乐志:你们对自己的歌曲的视觉呈现有怎么样的要求?有没有和导演沟通过这样的要求?为了配合电影,导演有没有要求你们对音乐进行编辑、改动?

Dave:在电影里我们完全没有要求,因为一直很喜欢刘健导演作品的风格,所以信任他的判断。他也没有要求我们编辑或者改动曲子,我只是把《laboRATory》开头我奶奶说话的声音去掉了。我们要感谢电影的声音执导李丹枫,他对这两首音乐的音轨做的一些技术处理非常出色。我们第一次在柏林电影节看到成片的时候其实非常惊讶,虽然对音乐和剧本都很熟悉,但是完全没有想到最后结合在一起的效果会这么好。

影乐志:能否谈谈你们开场的配乐《dark HORSE》? 这里的“dark”是偏向于色彩的暗淡还是情感的阴沉? 为什么会把民族乐器,女声吟唱和口哨声三种不同的音乐元素结合在一起?

Dave:“黑马”在英文语境里是指事先默默无闻、不被看好,比赛时却出人意表一鸣惊人的赢家。我属马,当时制作这首歌可能有点自我投射吧。女声的吟唱表达一种不为人所知的寂寥,这位女歌手来自亚美尼亚,自古就是良马的故乡。我在美国出生长大,小时候常听我妈妈弹古筝、听我外公吹笛子,对于我来说这些中国乐器是很亲切的私人记忆,是我年轻时身份认同的一部分,所以我刚开始做音乐的时候动不动就加点民乐采样;D。这首曲子里的古筝模拟的是黑马独行漫步时的步伐,希望传达出一种不紧不慢、气定神闲的感觉。而加入口哨声是想让听众联想到美国西部片里的侠客那种单枪匹马、千里不留行的潇洒。

影乐志:电影里第四幕开头有一个大海的长镜头,给我印象很深,这一段的配乐是你们的《laboRATory》 ,给人非常忧郁的感觉,然而似乎又有一点“出戏”,和情节没有很明确的关系,甚至也和城市间没有关系。我想知道,这种“出戏”,是不是你们和导演的意图,想要让电影在紧张的情节之外,把这种忧郁的感受传递给观众?

Dave:那个镜头是长江的江面,是刘健的意图。《laboRATory》这首歌是蛮忧郁的。我妈妈是一位医药科学家,我小时候印象中她每天的工作就是在实验室里杀老鼠。所以想到老鼠我就想到实验室,它们受本能的支配,在笼子里追逐着眼前刺激它们欲望的东西,对笼子外面的世界浑然不知。现代社会中很多人的生活都是这种状态,我年轻的时候也不懂得审视自己的欲望,明明在笼子里追奶酪,还觉得自己是高原上的一匹黑马。

我没有问过刘健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当时他告诉我影片这里要用3分钟的水波画面配这首歌时我还问了他一句:“你确定?” 他说:“我确定。” 但是看了成片我觉得这样很合适,我们的观影体验这里的确是一种有意安排的“出戏”。英文中还有一个表达叫 “rat race”,鼠辈竞赛,专指那种不择手段的追名逐利。《大世界》电影中的每一个人大概都觉得自己是一匹黑马,但是看到这里,观众都能看出来他们是被自己的欲望送上断头台的老鼠,即使你赢了,也还是一只老鼠。这时候看看一江春水东流去,听听悲怆的音乐,思绪自然会飘到电影院外面的世界。

跨越地域的共鸣|专访「上海复兴方案」

▲《大世界》工作人员

影乐志:上海复兴方案给人的第一印象是都市化,国际化,把你们的配乐用在一个本土的,发生在郊区的犯罪题材的电影里,有点让人吃惊,你们觉得你们的音乐想要表达的内涵和刘建电影之间的相似性(affinity)在哪里呢?

Dave:前面我已经谈到了这些音乐和这些电影场景之间的相似性。我要感谢刘健没有用一双标签化的耳朵来听我们的音乐。同样,《大世界》对于我来说也不是一个“发生在郊区的犯罪题材的电影”,而片头引用的托尔斯泰的小说《复活》也不是一个发生在19世纪末沙皇俄国的故事。尽管故事发生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代,人所面对的欲望、挑战和困境总是共通的,“春天依然是春天”。

跨越地域的共鸣|专访「上海复兴方案」

▲ 《大世界》剧照 ©️ 乐无边动画工作室

影乐志:作为一个身处海外的华人音乐团体,你们时常涉足与中国有关的题材。你们是否觉得你们/你们的作品和中国本土的文化和社会存在距离,这种距离对你们的创作产生怎么样的(好的或者不好的)影响。

Dave:如果按居住地划分,我们距离中国本土文化一个大西洋。SRP成立的初衷是想向30年代融合了东西方音乐元素的老上海爵士致敬,创作反映我们自己的跨文化经历的音乐,我在前年一席的演讲中比较详细的谈过。我们只是从自己的经历、背景和视角出发,去创作自己喜欢的东西。每个人的经验都是独特的,我们的作品和别人的作品肯定不一样。我不知道什么样的作品可以代表本土文化,虽然我们是布鲁克林本土文化的一元,我觉得我们和布鲁克林的其他乐队还是很不一样。对创作也无所谓好不好,大家都生活在互联网时代全球化了的地球上,而且各国音乐的历史都是一个不断跨界融合的历史。反正和雷磊、刘健这样的“中国本土”的艺术家合作时双方都没有发现什么不可逾越的鸿沟。

跨越地域的共鸣|专访「上海复兴方案」

▲ 左起分别为Dave Liang,刘健和孙云帆

关于Zodiac

影乐志:谈一谈Zodiac这张专辑的概念吧,为什么会选择十二生肖为主题来创作这张专辑?在专辑的排序上,为什么会选择以牛开始,又选择老鼠结束?你们的题目取得非常有意思,比如LaboRATory和BOARdom,把动物的名字嵌入到歌名当中去,这是一种文字游戏,还是觉得生肖动物和某种情感,意象之间有什么联系?

Dave:我当时是想用十二生肖的这些动物做一个类似圣桑的《动物狂欢节》组曲那样自娱自乐的作品。当时刚好是牛年,所以就用牛开始,反正十二年一个轮回,圆周上从哪里开始都一样。人们总是赋予不同的生肖某种性格,或者在这些动物之间排出个高低,我想在这些曲子中做一些个人的解读,所以在每首歌的名字中放了一点提示。老鼠和实验室的关系前面已经说过了,BOARdom和boredom谐音,猪其实很聪明,我想那些被圈养的公猪一定常常闷得发疯。

跨越地域的共鸣|专访「上海复兴方案」

▲ 《Zodiac》专辑封面图 ©️ Undercover Culture Music

影乐志:这张专辑里有没有什么乐曲是你特别喜欢的?

Dave:我和云帆都最喜欢《RABBITual》和《the MONKEY queen》。《RABBITual》和“habitual” (习惯性)谐音,每到兔年或者中秋节,大家就会习惯性地讲嫦娥奔月的故事,我总不太相信。一个逃离了丈夫的女人,飞到月球上,还见到一只玉做的会做药丸的兔子,多神奇,为什么要每天晚上哭?很可能她和玉兔在月球上非常开心,毕竟她有办法去就找得到办法回来。所以这首歌刚开始比较黑暗,逃到月亮上之后比较开心。《the MONKEY queen》讲的是女猴王的故事,《西游记》里猪八戒和唐僧都有感情困扰,而孙悟空这样本领高强又胆大细心,却没有女妖精来缠,我觉得也许它其实是一只女猴王。听云帆说有些中国听众把这首歌翻译成孙悟空的女朋友(紫霞仙子),我想说:这是不对的。

影乐志:你们觉得音乐概念对听众的接受有多重要?是偏向暗示性的呢,还是在只有理解了你们的概念才能领会音乐中最重要的东西?

Dave:我觉得创作者创作完了就该和作品说再见,每个人都是用自己的经历在听、在看,只要听到、看到心里去了就可以把它们据为己有。至于概念和领会这回事,说重要也重要,说不重要也不重要。比如一个厨师很精心地准备一道菜,刚好碰到食客是个美食家,完全领会厨师每个步骤的意图,这对厨师和美食家来说都是令人开心的事。但是我们吃父母为我们烧的菜的时候完全不关心什么概念、意图的问题,只是可以吃出来藏在食物背后的感情,而父母看我们吃得开心也很开心,这样也很美好。

关于新专辑 R.U.R.

影乐志:你们在一个访谈里谈到你们的新专辑有一个有趣的概念:机器人在人类灭亡之后探寻人类文明的踪迹。这样的概念是怎么来的,是先有了概念再进行新专辑的创作,还是在创作过程之中形成了这个概念?你们也提到了,在我们现在的文明中存在不好的现象:比如“拜金主义”,“生态破坏”等等,你们的音乐里是否也对此有所表现或者批判,是怎么表现的呢?

Dave:让云帆来回答这个问题,这张专辑里大多数曲子的动机都是她写的,里面的女声也是她唱的。

云帆:这张专辑里的曲子最早成型的是《Spooky Party》(惊悚派对),是2016年10月我们去阿姆斯特丹电子音乐节表演之前写的。那时候正是英国脱欧公投之后、美国总统大选之前,很多人都感到一种风雨飘摇的惊悚,特朗普参选之后的表现真的是每天刷新政治丑闻的下限。在这种忐忑不安的心情中,我们写了这首歌。

而之后的情况大家也知道,一切并没有朝好的方向发展,美国政坛至今还是魑魅魍魉群魔乱舞的状态,还有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贫富差距问题等等。同时人工智能领域接二连三地有突破,所以很难怪周遭末世情绪高涨。关于人工智能,我们很喜欢的华裔科幻小说家姜峯楠(Ted Chiang,电影《降临》就是改编自他的小说)最近写了一片文章,他说AI可怕的地方在于极强的执行能力和不加反省的目的性,而不懂节制其实是它们的设计者——人类自己的缺陷。这与Dave之前谈到的老鼠追逐眼前刺激它的欲望的东西的那种本能是一回事,所以这张专辑里我们是借机器人的话题来反省人类。

每首歌都是关于一个我们平时关心的话题,《AlphaGo》和《Self-Run Diagnostic》(自我诊断程序)是关于人工智能的,《Last Bachelor Oecanthus》(最后的单身树蟋,里面有我们在婆罗洲热带雨林录的树蟋鸣声的采样)和《Happy Earth Day》(地球日快乐) 是关于生态问题,《Wish You Are As Happy As Me》(希望你像我一样快乐)是关于社交媒体上泛滥的自恋流行病,《Supermega Cosmomall》(超级巨型寰宇购物中心,有我们在某5元钱店录的促销广播还有建筑工地的声音采样)是关于消费主义的等等。我们创作时的意图和情绪都体现在音乐中了,现在专辑刚发行了一个多月,在国外的反响非常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意大利都有媒体发表很到位的乐评,美国围棋协会还把这张专辑推荐给了它们的会员。

跨越地域的共鸣|专访「上海复兴方案」

▲ 《R.U.R.》专辑封面 ©️ Undercover Culture Music

关于新电影

影乐志:能不能谈谈你们以后的电影配乐计划?

Dave:我们从上个月开始第一次给一部电影写配乐,但是现在还要保密。希望很快能和大家分享!

本期作者

yapapa

古典音乐和电影音乐爱好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