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這麼多的慢性B型肝炎會被耽誤?

臨床上,許多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都是在體檢時才發現自己有病的;有些肝硬化的患者直至出現腹水才知道病得不輕;更有甚至直至B超才發現肝癌。從乙肝病毒感染到發生肝癌需要幾十年,為什麼那麼多人竟沒有感覺呢?

慢性乙型肝炎有什麼特別的症狀?

慢性乙型肝炎常見的症狀並不是肝炎所特有的。

疲乏是最常見的症狀,但沒有病的人也可能會疲乏。如果你工作不累,休息後還不解乏,就要注意,但難以就此做出判斷,因為任何身體的“不妥當”都會疲乏。各人對疲乏的敏感性不同,關注程度也不同。沒有多少工作的林妹妹最容易感覺疲乏;吃苦受累的焦大卻從不叫疲乏。

食慾減退是教科書中描寫最多的肝病典型症狀,其實許多輕、中度肝炎患者還能耐受宴會應酬,只是不如病前貪吃。

為什麼這麼多的慢性乙型肝炎會被耽誤?

右上腹部疼痛卻很常見,尤其在顧慮較多的病人,多為隱痛或悶脹不適。疼痛與炎症活動應該一致,經過治療轉氨酶正常後應該恢復。如果不恢復,雖然與健康無關,卻很難完全消失。

上述症狀常在檢出HBsAg後出現,也只是在檢出HBsAg後才能賦予特定的意義。

有很多患者自訴尿黃。人體排洩廢物通過排尿,早晨起床第一次尿應該是黃的;夏天出汗多喝水少,白天的尿也常常是黃的。如果天冷尿也黃,喝水多尿也黃,那可能有問題了。

亞臨床黃疸雖無鞏膜黃染,血清膽紅素可有輕度增高;無黃疸的較重慢性肝炎或已有肝硬化的病人,因尿膽原增高而使尿呈黃色。

典型症狀如黃疸、食慾不振和嘔惡僅見於肝炎惡化和失代償性肝硬化,一般慢性肝炎少見。

對慢性HBV感染既難憑自訴判定發病的開始,也難憑一時表現評估以後的發展。

為什麼多次看病,

醫生也說不準我的病情?

慢性乙型肝炎因其流行廣泛,已為普通群眾所熟知。然而,慢性乙型肝炎很少能在發病後早期診斷,多數患者難以說明何時開始有病;就診時、甚至多次門診後醫生也未必能正確說明病情程度;有的患者治療無效,輾轉求醫也無結果;有的患者病情似已緩解,多年穩定,卻在一次“感冒”中發現已是重度肝病;也有患者血清轉氨酶反覆升高,經對症、甚至抗病毒藥物久治不愈,以為病重,肝穿刺卻僅是輕度肝炎。

不能完全以轉氨酶的高低衡量病情,轉氨酶只反映一時的炎症活動性;纖維化的程度才表示慢性肝炎的進展,更能表達病情的重度,但血清纖維化標誌並不能正確反映肝纖維化。

許多重度慢性肝炎病例,病毒血症低水平遷延,轉氨酶低水平波動,病情在持續中緩慢進展。

因而,慢性乙型肝炎有相當複雜的臨床表現,越是有經驗的醫生,面對病人越是謹慎。

乙肝病情發展都會有症狀嗎?

肝臟是一個“沉默”的內臟,慢性乙型肝炎可全無症狀而發展為肝硬化,自我感覺並不經常與病變的重度一致。即使已發展為失代償的慢性肝病,常無急性發作的過去史。

舉例說明:許多肝癌病人在沒有診斷前並不知道自己有肝病,你想:從攜帶者到肝炎至少要一二十年,從肝炎到肝硬化一般要五到十年,從肝硬化到肝癌又要許多年。那麼,從攜帶者到肝癌,一般都要幾十年,在持續幾十年中沒有多少症狀,慢性肝病卻在不斷進展,因為不化驗檢查,一直到非常嚴重的階段才被發現。當前許多嚴重的肝病都是隻憑自我感覺而被自己耽誤的。

有症狀的病情一定在發展嗎?

但也有另一種情況:有些人原來沒有感覺,一旦查出“大三陽”就出現肝區隱隱作痛;有些人自覺疲乏、食慾不振、肝區不適,但肝功能試驗正常,所有檢查都沒有異常,跑過多家醫院總沒有查清問題,於是夜半撫腹,隱隱作痛,憂心忡忡,轉輾難眠。這些朋友大多常跑醫院,親人中有因肝病故去。人類的大腦高度發達,接受某些暗示或刺激可能會出現某些“症狀”。不要輕易否定存在的症狀,但經過許多檢查,如果沒有發現異常,還是應該相信這些檢查結果,你認為是不是應該這樣?

症狀與病情並不一定相關,

怎樣來確定病情呢?

有症狀的病情未必在發展;沒有症狀的病情未必沒有發展。既要重視症狀,又不能不做分析。那麼,怎麼辦呢?應該去向醫生諮詢,做必要的檢查。慢性乙型肝炎多數不是有症狀而自己發現的,常常是在例行的體檢時被查出來的,乙肝表面抗原陽性表示有乙肝病毒感染,肝功能不正常了,表示病情在活動。以後要定期檢查,才能評估病情的發展。

另一方面,乙肝病毒感染而有症狀,主要因為炎症活動,最重要的是檢查肝功能。間隔一、兩個月重複檢查幾次肝功能,如果都正常,表示只是病毒攜帶,當前還是健康的,只要定期複查,沒有大問題,應該可以放心了。

本文轉載自“南方醫院駱抗先工作室”,轉載僅作觀點分享,更多肝膽資訊,免費諮詢醫生,請關注“肝膽相照公益行動”微信公眾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