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最正直的太監,冒死篡改詔書一字,拯救上千人命,卻默默無聞

古代最正直的太監,冒死篡改詔書一字,拯救上千人命,卻默默無聞

提及太監,不是禍亂朝綱,就是欺上瞞下、橫行於世。諸如此類的詞無不是來形容那些奸佞狡猾的太監,就好像劉瑾、王振、魏忠賢之流。而做官的都有忠臣、奸臣之分,太監裡當然不全是那些為非作歹之徒了。在唐朝,就有一個太監為救上千條性命,冒死篡改了詔書,他的名字也因此廣為流傳,他就是唐末太監張居翰。

古代最正直的太監,冒死篡改詔書一字,拯救上千人命,卻默默無聞

公元903年,宰相崔胤和東平王朱溫向唐昭宗提出,唐朝之所以破敗如斯,完全是因為宦官為禍朝綱。唐昭宗李曄在近乎脅迫的進言下,大肆誅殺宦官,不管是不是做了為非作歹的行為,幾乎都被朱溫給屠殺了。而張居翰卻因為和劉仁恭有著很深的交情,劉仁恭在接到命令後,就將張居翰給送到了幽州藏了起來,張居翰也因此逃得一命。

古代最正直的太監,冒死篡改詔書一字,拯救上千人命,卻默默無聞

公元906年,朱溫率兵攻打劉仁恭,劉仁恭在發現根本打不過朱溫以後,就派張居翰向李可用求救,李克用採取了圍魏救趙的方法,進攻潞州來解劉仁恭所在的滄州之圍。而在李克用攻取潞州的戰役裡,張居翰因為作戰有功,被李克用委以重用。公元908年,李克用因為身患惡疾,病死在軍中,李克用的兒子李存勖接過了軍中的指揮權。

古代最正直的太監,冒死篡改詔書一字,拯救上千人命,卻默默無聞

而張居翰因為守護潞州有功,便被李存勖視為心腹。在李存勖滅掉朱溫稱帝以後,因張居翰的戰功赫赫,便封張居翰為樞密使。而在李存勖執政期間,寵幸宦官郭崇韜。郭崇韜憑藉李存勖的寵愛,大肆陷害朝中的大臣。凡是被郭崇韜認為有威脅的大臣,全都被郭崇韜給害死。而張居翰雖然身處高位,卻一直小心謹慎,因此才免遭郭崇韜的陷害。

古代最正直的太監,冒死篡改詔書一字,拯救上千人命,卻默默無聞

公元925年,張居翰協同太子李繼岌征討後蜀王衍。王衍有先見之明,不戰而降。起初,李存勖見王衍投降,便心生慈悲,並沒有要了王衍的性命,只是讓他舉家遷往洛陽。可是隨後河北爆發叛亂,因為當時李繼岌尚在成都,李存勖又要親自討伐叛逆,就擔心王衍藉此機會,再發動叛亂。於是乎,李存勖便下了一道聖旨:“王衍一行,並宜殺戮。”,要殺了王衍等後蜀文武百官一行千餘人。

古代最正直的太監,冒死篡改詔書一字,拯救上千人命,卻默默無聞

而傳聖旨的就是張居翰。張居翰深知這個聖旨一下,王衍的上千族人就會跟著王衍一起共赴黃泉。當時張居翰心存不忍,覺得這上千的族人本是無辜之人,如果就只是因為李存勖的猜測,而丟掉性命,實在是有損陰德。於是張居翰為救這上千條性命,便冒著殺頭的風險,將詔書上“王衍一”行改成了“王衍一家”。而王衍的這群族人也因為張居翰的惻隱之心才免遭遇難。

可能是上天有好生之德,張居翰篡改詔書的事並沒有被李存勖追究。最後,在公元928年,張居翰以71歲的高齡,結束了他的生命。所以說,哪怕古人的壽命普遍都不長,但是張居翰卻因為他一生都保有一顆仁慈的心,才能獲得如此長壽。而他張居翰的名字,也因為那次篡改詔書的事件,在千百年來廣為流傳。

文獻出處:《新五代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