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熏門橋下的古早味,葛阿婆蒸糖糕

前些日子在東陳崗南燻門橋下面,遇到一推三輪賣蒸糖糕的奶奶。小車尚未停穩,便有家長帶娃圍了來。

“呀,蒸糕,阿婆,多少錢一個”?

“兩塊錢一個,五塊錢仨”!

“好久沒吃到了,全是兒時的回憶阿”,一個安慶口音的年輕媽媽拉著七八歲的孩子,“我記得那時候在四照園小學門口擺過,上學放學經常吃,也不曉得什麼時候就吃不到了”。

南燻門橋下的古早味,葛阿婆蒸糖糕

何止是安慶?我的故鄉老巢縣也有哇,在老電影院門口,在英雄山公園,在人潮湧動的朝陽門門樓下、草城街菜市場、北大街賣雞蛋餅的附近都見過。

當時是五分錢、一毛錢,兒時無多少零花錢,從口袋底費勁掏出來一張皺巴巴的小錢,換一枚小小的蒸糕,捧在手心。有時剛出爐很燙,在手掌顛簸兩下,時間久遠,但還隱隱記得,吃到嘴裡糯米和紅豆的香味。

南燻門橋下的古早味,葛阿婆蒸糖糕

賣蒸汽糕的阿婆姓葛,有七十歲了,跟著自家老頭子學的手藝,兩口子亳州人,從前在老家就做,來合肥也做了十來年了。說起當年學手藝的經歷,鬱大爺相當自豪,別人是瞟學,他是“祖傳”的。

話說當年改革開放後,村子裡的人為了掙錢,陸續靠手藝外出謀生,鬱大爺也跟家裡長輩打聽,說是祖上有人會做蒸糕,不過人不在了,只留下兩幅蒸糕模具。

眼下光有烏漆漆、髒兮兮的模子,沒人教咋整?也是稱奇,憑著母親關於頂糕的零星迴憶,鬱大爺不斷琢磨,竟也會了。學成後,一有時間就往亳州城西學校多的地方跑,逢年過節往人氣旺的花戲樓扎堆,跟著賣糖畫、糖葫蘆的老鄉一起吆喝。

南燻門橋下的古早味,葛阿婆蒸糖糕

兩口子在亳州做了幾十年,到了2005年,鬱大爺從單位退休,為了照顧小孫子,就和老伴到了合肥,住在東陳崗一帶。手藝捨不得丟,也為減輕孩子負擔,兩個人接著賣蒸糕。

在老兩口看來,合肥東陳崗是個賣小吃的風水寶地,屯溪路小學、青年路小學、曙光路小學加上電大都在附近。下午三點趁孩子們放學過去,六點多就能賣完,一兩百個不成問題。

別看老兩口推著三輪賣,流動性,幾十年下來,他們也有自己的擺攤地圖。往東不過徽州大道,西到金寨路,南止於太湖路,北到屯溪路。

南燻門橋下的古早味,葛阿婆蒸糖糕

這段日子在南燻門橋附近,三四點,青年路小學生這一撥結束,騎車到富廣大廈樓下站牌,晚高峰,從寫字樓走出來的上班族帶來一撥生意,差不多過了六點就要往省人大、玉蘭公寓一帶,不遠還有中隱於市青年夜市,實踐證明,很多文藝小清新還是很喜歡“蒸糕”這款古早味的。

週末例外,攤子會在長江飯店對面的新華巷定點,藉著新華書店的人氣,分分鐘就能被圍得水洩不通。鬱阿公負責放哨盯城管,基本是阿婆在做。

南燻門橋下的古早味,葛阿婆蒸糖糕

陳設簡單,三輪車上擺一個小爐子,爐子上坐一個單孔蒸汽爐,一縷一縷的熱氣不時從孔裡噴出來。

紅帽子,藍圍裙。阿婆很靈巧,做糕只在方寸間,一個木頭盒下面是餡料和米粉。木模不多,兩個接替, 速度很快,一分鐘倆。

模子茶碗大小,上寬下窄,一隻手剛好握住。添半盞粉,填入桂花芝麻紅糖,再用米粉墊滿、刮平,蒸之前在粉面撒一層芝麻紅糖,著數顆相思紅豆,待香氣四溢便可出模。

南燻門橋下的古早味,葛阿婆蒸糖糕

這蒸糕的模具,大江南北叫法不同,北京人叫它“甑兒”,一般是木製圓筒狀,有梅花或菊花等花瓣狀深槽。在美食家鄧雲鄉《甑兒糕》文中有細描:“底部有塊小屜,細的一頭,好比一個筆筒,中空,可以冒蒸氣。擔子一頭有爐灶、小蒸鍋,鍋口木蓋很嚴。中間一圓孔,把甑的小頭插入孔中,甑中生糕,兩三分鐘便蒸熟,用筷子從小頭一桶小屜,便把熱騰騰的糕推了出來,圍著的小孩便爭著買了”。

南燻門橋下的古早味,葛阿婆蒸糖糕

不過葛阿婆的蒸糖糕不用筷子,甑兒蓋上自帶一個不鏽鋼圓管,糕模熟透提起,新的甑兒替上,掩上木蓋後用蓋上的管一頂,鮮香的糕就出來了。

蒸糕四季皆宜,冬日尤其出色。一可焐手,二可解饞。純素粉,無油葷,過去是糯米和大米,按照一定比例淘乾淨,浸泡一天一夜後晾乾,屋後尋石臼,在石臼裡杵成粉,再細細篩幾遍,成細紗,所謂“擦糕粉”。

南燻門橋下的古早味,葛阿婆蒸糖糕

現在根據大眾需求,做糕的原料換成了高粱、玉米和蕎麥。味道香甜,桂花紅豆皆甜蜜,大人小孩都愛吃。也有愛惜身材的女士,偶爾會特意交代不要糖或少糖。

南燻門橋下的古早味,葛阿婆蒸糖糕

他們是推車賣糕,四處漂泊,也想有個定點落處。有個老哥唐承年,在合肥開了兩家老盛興上海湯包館, 懂得這古早點心稀缺,答應葛阿婆在他東至路的店開個蒸糕窗口。

有些食物,是連接過去的信物。只看一眼,便心潮澎湃。一口蒸糖糕,可載你我回到那個可以隨時撒嬌,扯著爸媽衣袖買蒸糖糕的少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