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軟爲什麼要做 Surface Go?

經歷了失敗的 Surface 3 和被打入冷宮的 Surface mini,Surface Go 更像是一次重新定位。

當下最熱門的手機遊戲《Pokemon Go》名字的辨識度非常高,就和 “Go” 所指代的含義一樣,哪怕是沒有接觸過這個系列的玩家,大概也會和 “走你~” 這類場景聯繫到一起。

現在的 Surface Go 給人也是這樣的感覺。

Surface Go 變小了,但它還是那個 Surface

在微軟這款最新推出的產品上。我們一眼就能看出過往產品的影子:同樣的二合一結構,同樣的支架鉸鏈,這讓它看上去就好比一臺縮小版的 Surface Pro,最明顯的差異大概是四個曲率更大的圓潤邊角設計,據說那是為了增強單手握持的舒適感。

而在接受《Wired》採訪時,微軟 Surface 和硬件業務負責人 Panos Panay 則表示,Surface Go 是一次對 Pro 系列技術下放的嘗試。

微軟為什麼要做 Surface Go?

之所以會這麼說,不僅是因為它們外觀很相似,在結構上也是非常統一。比如說,兩者都採用了相同的鋁鎂合金外殼,相同的 Alcantara 材質鍵盤,以及相同的多角度可調節鉸鏈支架和磁吸充電接口。

對比幾年前 Surface 3 只能調整 3 個固定角度,以及用 micro-USB 充電,這次的 Go 顯然從中吸取了不少教訓,它甚至還配備了連 Pro 系列都沒有的 USB-C 接口。

微軟為什麼要做 Surface Go?

還有一個是觸控筆,現在的 Go 也可以像 Pro 一樣將筆磁吸在機身側面,我一直覺得這是個很體貼的設計。

但相比較工藝結構,Surface Go 的配置就不太起眼了,邊框寬度和低配 eMMC 規格暫且不論,在關鍵的處理芯片上,它選擇的是 KabyLake 架構的英特爾奔騰 Gold 系列 4415Y,雖然比 Surface 3 的 Atom 系列處理器要強不少,但肯定沒法和現在的酷睿系列相比,大概也只能滿足下上網、塗個鴉等輕度筆記本用戶的需求。

此外,為了進一步強調 “Go”,即 “隨身攜帶、高效、可供任何人使用” 的新定位,微軟這次還將尺寸縮小到 10 英寸,整個機身的重量得以控制在 521g 內(第五代 Surface Pro 的重量為 770g,2018 款 iPad 重量為 469g),同時縮小的還有 Type Cover 鍵盤。

微軟為什麼要做 Surface Go?

▲圖片來自:Wired

有趣的是,在展示產品時,微軟員工是先拿出一個皮革包,然後再從中抽出 Surface Go 設備。這一手法很容易讓人聯想起當年喬布斯從牛皮紙袋裡取出 MacBook Air 的場景,兩者無外乎都是想強調其設備輕薄和便攜的形態。

小尺寸 Windows 平板是不是真的沒有吸引力?

Surface Go 並不是微軟第一次操刀的小型 Windows 設備。事實上,六年前的初代 Surface 配備的便是一塊 10.6 英寸的屏幕,包括之後的 Surface Pro、Surface Pro 2 和 Surface 3,屏幕尺寸也都只有 10.6 和 10.8 這兩個尺寸。

按照計劃,我們本可以在 2014 年中旬的微軟發佈會上,看到一臺名為 “Surface mini” 的 8 英寸設備,但據說在發佈前的一刻,這款產品被當時的 CEO 薩蒂亞 · 納德拉(Satya Nadella) 和副總裁斯蒂芬 · 埃洛普(Stephen Elop)以 “不具備差異化競爭力” 的理由被迫砍掉,也有傳聞說是因為當時的 Windows RT 系統過於雞肋所致。

在 2015 年,微軟推出了一款定價為 499 美元的 Surface 3 作為入門級設備,但受限於處理器性能和結構上的閹割,它的口碑並不如同期的 Pro 系列,最終只賣了一年就被微軟宣佈停產。

微軟為什麼要做 Surface Go?

但 Panay 在採訪時透露,他知道仍然還有一部分用戶對 Surface 3 有明確的升級需求,他們會希望買到一款升級版的 Surface 4。可如果只是遵循正常的升級路徑,那最終 Surface 4 只會變成 “另一臺 Surface Pro”,這顯然會讓整個 Surface 產品線變得十分混亂。

所以現在的 Surface Go,說不定就是基於當時的 mini 版演變而來的,也可以說是 Surface 4 的 “重新定位”。考慮到 Windows 系統的交互特性,10 英寸的大小也是比較好的選擇。如今,它成為了 Surface 系列的新入門級產品,也是微軟第一款價格在 400 美元以下的 Surface 產品。

微軟為什麼要做 Surface Go?

▲圖片來自:Wired

當然,以我過往所購買過的 Surface 設備經驗來看,如果你希望獲得 100% 的完整體驗,只花 399 美元買一臺裸機顯然是不夠的。前文提及的鍵盤需要另外再購買,加一起滿打滿算也得 500 美元左右,這還沒算上那根 99 美元的觸控筆以及 30 多美元的小鼠標。如果都算在一起,為什麼不選配置更好的 Surface Pro 呢?

微軟為什麼要做 Surface Go?

▲圖片來自:CNET

也許有人會說,蘋果的 iPad 不也是要單買鍵盤和 Apple Pencil 嗎?但這有一個很關鍵的差異是,iPad 最開始就是定位為一臺 “平板電腦”,而 Surface Go 仍然運行的是 Windows 系統,這意味著它仍然沒辦法徹底放棄鍵盤鼠標這套最基本的交互工具。畢竟微軟製作 Surface 的初衷,就是想讓它可以儘可能地完成各種需求——不僅包括平板,也包括 PC。

除非你真的願意只將 Surface Go 當作是一個純粹的平板電腦,但體驗上一定會大打折扣。

還有一個問題,這款低價設備到底為誰而生?

起初,我們都會認為微軟是想靠低價來吸引學生群體,以進一步應對大量價格低於 500 美元的 Google 的 Chromebook,保住並擴展教育市場的份額,這就和今年蘋果推出低價 iPad 是一回事。

微軟為什麼要做 Surface Go?

某種程度上,微軟和蘋果其實都是在下放自家設備的 “獨特性”。在保證基礎體驗的同時,進一步壓低價格。如果說 iPad 的獨特性在於它是一臺純粹的 “平板電腦”,那麼 Surface 則是在平板和 PC 之間尋找到了一個很好的平衡點。

不過從微軟產品市場經理 Urbanowicz 的角度來看,Surface Go 面向的目標更為寬泛,或者說更模糊些——既可以是學生,也可以是工作在一線的車間工人、醫院裡的醫生或是金融零售業人員,他們都有著非常明確的需求,比如平日都離不開 Office 三件套,也會經常編輯、查閱文檔和簡單作圖,這些恰好都可以由微軟來掌控。

微軟為什麼要做 Surface Go?

又比如說同樣是選擇 Surface Go,學校裡的 IT 人員就可以選用 Windows 10 Pro 系統進行專業管理,而學生黨們則更適合選擇輕量級的 Windows 10 S,這是微軟針對不同人群所設定的系統版本。

微軟的設想是,只要你的工作需要用到 Office 套件,又或者說擁有一臺 PC 能夠讓你的工作效率變得更高效,那麼你就是 Surface 的目標用戶。

而 Surface Go 的出現,則會顯著降低這些人體驗優質 Windows 設備的門檻。

微軟為什麼要做 Surface Go?

還有一個更加小眾但也更為細分的受眾人群,是由知名微軟觀察人士 Paul Thurrott 提出的。他覺得會有這麼一部分人,希望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有更好的區分,而不是完全的融合。

所以,也許這些人都已經擁有了單位派發的辦公電腦,但他們仍然會想擁有一臺配置不用太高,但完全私人化的 PC 設備——雖然這聽上去很偏門,但顯然微軟感覺有必要抓住這部分核心人群的需求。

歸根結底,如果沒有優質又平價的 Windows 設備可選,這些人自然會投奔到 iPad 陣營,或是投入到 ChromeBook 的懷抱中,那是微軟不願看到的。所以只要 Surface Go 能觸及更廣泛的用戶群,那始終都是一件好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