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如何区分年代?

娱乐四大洋


【文藏来答】

随着国内收藏热的迅速升温,中国历史上经宋、明、清三代玉器崇古作假高潮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玉造假再一次空前肆虐,而这一时期的作假是利益的驱使。从仿和田玉籽料到仿高古玉无所不包。而现在有些仿品单从沁、形、纹上已很难分辨,但从玉材和新、老工艺上对比来分辨就很容易找到破绽,因为玉材和新、老工艺决定了造假的成本。

一、古代治玉工具

《诗经·鹤鸣》有:「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它山之石,可以为错。」「错」:砺石也。《诗经·国风·卫》则有:「如切如磋、如硺如磨。」切、磋、硺、磨四字,概括了骨、牙、玉、石的施治方法,尤其是琢磨二字,更说明了自古以来玉器的制作方法,即非刀削,亦非刻划,而是石的硺和磨。

这个「石」应包含两层意思:一种为治玉的石质工具,石砣、石刀、石钻、抛光用的磨石等等,主要应用于史前与商周早期,金属工具未普遍使用之前。一种就是治玉必不可少的媒介—解玉砂。

目前考古工作者从距今两万年左右的山顶洞人使用的磨制骨针和佩戴的穿孔石珠中推断,先人们就是在钻孔时(尤其是利用管钻钻孔时发现了砂子的神奇作用。管钻钻孔使一些质地较软的材料,如竹管、骨管得以借助砂子带着水将坚硬的石器钻穿,从而开阔了先人们的视野。从此工具的软硬不再是问题,以硬碰硬被软硬兼施所代替,麻绳、皮条、竹管、骨器等各类质地较软的工具都可以成为治石及治玉的工具。

早期的解玉砂,就是普通的砂石,里面含有较多的比玉硬的石英砂颗粒,在与玉接触过程中带着水起到磋磨去料的关键作用。解玉砂在生产实践过程中也逐渐分离、精选,唐宋以后,已有某地产砂优质的记载,清代更有记述治玉的不同工序需要不同的解玉砂:黑石砂、红石砂、黄石砂、石榴子石砂、宝石砂、金刚砂等等。


玉雕艺术是我国古代最早产生并成熟的艺术门类之一,时代可以追溯到距今八千年以前,她萌发于石器工具制作中,新石器时期没有玉石之分,美石就是玉!我国已考古发现了多处的新石器时期的石制工具。

新石器晚期,即有了青铜的冶炼,虽不排除此时个别玉器已使用了金属工具制作,但是,石质硺玉工具完全被金属工具代替,生产力的进步应在商晚期至西周时期,铜石并用的治玉工具阶段可能经历了上千年。

虽然到商周为止,目前专家们还很难断定治玉工具已完成由铜到铁的替换,此期玉器也依旧能找到青铜工具制作的痕迹,可以说铜、铁工具并用的时期亦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但是汉代玉器的制作完全可以说是铁质工具了。

古代治玉工艺是一门纯粹的手工艺,从石质工具到青铜工具再到铁质工具,经历了几千年,期间受到地区发展不平衡和经济水平的限制,更何况,中国古代一直有着:「工之子,恒为工;农之子,恒为农」的制约,使得玉器制作局限于口耳相传,秘不示人的家庭式作坊内;并且古代玉器制作工匠们一直都有「传沙(解玉砂)不传艺」的规矩。技艺的保守性决定了治玉工具更新缓慢,其中最重要的治玉工具—砣机就是在缓慢发展中逐渐变革的。

根据史籍以及考古发掘的资料显示,目前国内专家达成共识的中国治玉砣机大致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出现于史前,红山文化、凌家滩文化等都有可能使用,南北同时或略有先后,为坐式或地下式的原始砣机,横轴立砣旋转,多人分工合作共同操作。砣具以石、木、骨、陶等自然材料制造而成。

第二阶段:为几式砣机,夏商周时期使用,改用青铜砣头,操作上渐趋成熟。

第三阶段:仍为几式砣机,秦汉至南北朝使用,改用铁砣头。

第四阶段:为高桌式砣机,使用铁砣头,从隋唐至一九五〇年,一人操作,足踏旋转,即明清使用的水凳。

第五阶段:为现代砣机,自一九六〇年迄今,砣机在逐步由木质改为铁质,由足踏改为电动,解放了玉工的双脚,砣头改为人工金刚砂胶的胶砣,用自流水冷却和琢磨。

二、治玉程序

下面将有史料记载的唐宋以后的玉器制作的工序和流程进行简单介绍,一件玉器制作工艺程序一般有七至十二步,根据需要加工的图案和布局不同,工序方法也不同。这里主要讲老工的七种工序与新工进行新、老工艺的对比,在懂得玉器新、老工艺的制作原理后,更容易根据工艺辨识玉器的年代:

(一)捣砂研浆:这道工序也叫「选砂」,将硬度大于玉料的矿物质放进一个锅形的石槽里面,利用矿物质自身的挤压和碰撞,用石具进行锤捣,经过反复的锤捣、水洗、筛选出最需要的细度的解玉砂,用来解玉和琢磨玉料。而现代的新工艺都是在砣头上直接焊接金刚砂和石英砂。所以捣砂研浆的工艺在新工艺中已经不存在了。

(二)开玉:就是将包裹在玉料外的岩浆层切除,古代的开玉是将玉料固定在一个石具上,用条锯加解玉砂,一边一人,来回拉动条锯,进行慢慢的切割,一件玉料切割少则几个时辰,多则几天,才能将玉料剥削完毕。现在新的切割分为两种割法:一种是被称作「油机」的机器切割,另一种叫「水机切割」。

(三)扎砣:也叫选型,就是利用锅锯将玉料切成所需要的大体形状,造成要雕琢玉器最早的雏形。扎砣分大扎砣和小扎砣,大扎砣就是劈料,小扎砣就是将玉料细加工,进行加工花纹和纹饰。

(四)掏膛:根据玉器的器型而定,有的用不到,就是掏空玉料内部多余用料(比如瓶子),老工基本用的工艺是管钻掏膛法。

(五)上花:也叫「丁字」,就是在选定好的玉料上进行深加工,所有的精美图案和花纹都是在这个工序实现的,这也是鉴别老工和新工,鉴定古玉的最好入手。

首先,因老的机具是利用脚踏发力来带动传动杠杆雕玉,新机具是利用马达来雕玉;老的工艺只应用了半个周期,工艺是来来回回,新的工艺是一个周期循环转动,方向是一个方向。所以老工的起砣和落砣是有变化的。新工由于机器的规则运动,会出现平整、整齐划一,根本看不到起砣和落砣。新工不管使用什么工具(现在有一种可调转速的工具),都会在玉器走线时或在起刀和落刀时留下崩口,而老工虽也会有崩口,但和新工的崩口是两个概念,新工的崩口非常平均,老工在走线时是圆滑规整的。所以,加工痕迹出现高速(每分钟五十转以上)钻石砂轮切割、研磨、去料、打孔这种工艺就必须是这五十年之内的加工工艺。只要有平均、均匀的崩口,肯定是新工。

其次,我们不妨再从治玉工具上来分析新、老工艺在走线时的区别,从原始的石头刻刀和骨质刻刀,到青铜刻刀、铁质刻刀再到今天的金刚钻粉刻刀;从不一样的砣具:石砣、铜砣、铁砣、机器砣等,其砣出的纹线是不同的。先讲青铜刻刀、铜砣的走线:由于青铜刻刀、铜砣不是很坚硬,所雕刻出来的纹线会出现「浅」、「短」、「高低不平」的感觉,不容易做出长距离的线条,遇到长线多用跳刀法,也就是我们后来称为的「游丝跳刀」,就是一点点的进行接刀。

古代工匠在制作弯曲的弧线或制作圆圈图案时就用碰砣工艺。现在也有将机械的电动节速调低仿「跳刀」的,但只有重砣,没有起砣和落砣,这是因为机器的速度虽然调低了,在低速刚起步的时候,「玉不吃刀」,不能直接将玉器加工,并且在机器还没有正常运转的时候加工容易造成电机过热而导致钻头损坏,要等整个高速转动稳定下来,才可以将玉器进行加工。

再讲铁砣、铁质刻刀:到了战国晚期基本采用的是铁质工具,提高了玉器加工的深度和力度,刀锋和线条更加流畅自然,所做的处理优美舒畅,尤其谷纹更加犀利。这时可称得上是中国玉文化史上最为精美和繁密精细的纹饰,往往以纤细的单阴线和压底技术为主,加以几何形象化,这是典型的铁砣痕迹,深,阔,急,也是标准的铁砣特点。但铁质工具的弊端是会导致线条的内槽粗糙,出现了多余的横纹(即台阶状)和断口(这里的断口指偶尔的剔崩口,而新工的崩口是有规则的似燃烟花状),这样线条会粗细不匀。

再次,老工的工艺在沟底会呈现光滑的磨砂状,无明显长条形磨痕,特别是商周时期的玉器,是边雕琢线条边打磨沟底的,不会再进行二次打磨。因为不管是铜砣、铁砣在与解玉砂接触时才能磨玉,而解玉砂又很快被砣轮带走,只能留下短暂的磨痕,不可能划出长的线条。做工不细的老工,有时可以见到因砣轮走速不均而出现的沟底坑洼,沟线有宽有窄等现象,也有重复下砣重线等。新工的线条是用钻石砂砣轮,在高速磨削下快速形成的,线条的边沿会出现崩口,民间也叫「蚂蚁口」(新工为了掩盖这些崩口时会进行二次打磨,但线条边沿的九十度立角就圆了),使线条出现有规律的锯齿形边沿,沟底还会有长条状磨痕和起沙底,这是因为砂轮砣上的砂粒不可能排列非常均匀,总有个别稍微突起的砂粒在高速运转下在沟底划出长条状沟道,有时还会出现踢线、断线现象,边线有明显的波浪。形成原因是钻石砣轮没有过渡缓冲的空间。但有的新工仿老工,选用砂轮砣的砂粒很细,加工走线时用力小走速很慢,沟边也很完整,沟底没有沟道而且光滑,此时,只要看看沟底有无磨砂情形,就能识别新工还是老工。砂砣在我国八十年代还有出现,到九十年代基本看不到。

(六)打眼:就是在加工完的玉器上钻孔或是转圆形的纹饰,新石器时代钻孔主要有三种方式:凿琢法、实心钻孔、空心钻孔。后两种是新石器时代常用的方式,是利用「弓」型的工具,绕上一个架杆,架杆的头上带有解玉砂的砂石,借助水进行来回的磨钻,以达到穿透的效果,从而形成半孔状的空眼。穿透的空眼一般采取两面钻孔的方式。凿琢法在石器上打孔较多见,玉器少见,在这就不一一赘述了。

实心钻:俗称桯钻,钻杆为实心,钻头一般较尖。实心的钻杆不易排出钻屑,所以转速慢,孔部常出现外孔大,内孔小的现象,孔眼一般较小,许多钻孔处再修磨光滑,有些修磨的较薄,也有的再进行扩孔。实心钻技术不仅应用于打孔,也应用于玉器的镂空定位和动物眼睛的制作,主要用于薄些的片状玉器打孔。

空心钻:又称管钻,最早的管钻可能仅是简单的徒手钻孔。将需要钻孔的玉料固定,定好圆心后,钻管安放在圆心处,加水添砂进行钻孔。管钻因空心能够迅速排出废屑,摩擦面小,所以转速较快,省劲。但是管钻在钻的过程中会有磨损,头部越来越细,如更换钻头,孔壁上会留下一些直角的台阶痕。另因在玉料内钻孔越往下越费力,所以新石器时代大多数玉器都是两面打孔,但两面打孔定位易出现偏差,也会出现错位的台阶痕。由于转速问题,管壁上也常出现间距较宽的螺旋纹。如果管钻工具较厚,所打的孔也会相对较大,钻孔也常会出现上大下小的喇叭口状。管钻技术在玉雕中应用很广,不仅用于打孔,动物、人物的眼睛,器物纹饰中凡是圆圈的图案都可用到管钻,还有掏膛等这些例子比比皆是。

老工钻孔在春秋时期由于铁质工具的出现渐变成了单面钻孔。但不论是单面还是双面,都需要依靠解玉砂和水,解玉砂会和加工的孔壁呈不规则磨砂状。由于砣头在做来回的摩擦运动,解玉砂的颗粒不是特别均匀,就会在孔内出现不规则磨痕,或深或浅,而新工打眼是横机打眼,钻孔内会出现有规则、均匀的磨痕或螺旋纹,并且方向一致。从以上打眼技术的不同可以将这来作为鉴定玉器的其中一个要素。

(七)上光:就是通常所说的「抛光」,古人是利用木锅或是皮锅对玉器进行反正的打磨,主要是修磨上面几道工序带来的瑕疵,使玉器更加完美。但新工中这一工序还包括打磨,打磨就是用细砂条(油石)来回修磨那些机器造成的失败点,将毛刺和崩口进行修复,从这点上也可以判断如果是新工,走线的地方一定是圆角下到底线的,老工是直角下到底线。新工打磨完后是利用抛光粉剂(实际上就是解玉砂)涂抹在玉器表面上,和打磨一样,用砣进行表面抛磨处理,再用凉水冲洗,也有用热水酸洗的。

(八)开片切割:在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器制作上经常会应用「成形对开」工艺。所谓「成形对开」,即先将较厚的片状玉料设计制作出基本的造型轮廓,再切割对剖成两个薄片,最后进行精雕细琢。「成形对开」制成的两件玉器,形制基本相同,有些表面尚存的切割痕(台痕)亦可两相吻合。

电动钻石砣轮出工艺的特征:

有规则崩线(也叫蚁口)、踢线、断线。

边线研磨有明显波浪,原因是钻石砣轮没有过渡缓冲空间造成的。

水蹬砂砣加工工艺的特征:

线内出现台级并且光亮。

细线研磨不出现明显的崩口(蚁口)、踢线、断线

线条直线好,不出现明显的波浪,原因是有充分的研磨时间,

有来回走动的研磨空间。

总之,上面所讲的老工即用老的工具结合解玉砂和水琢磨出每一道线条,现代工艺无法复制,首先是因为复制成本无法挂钩;其次新的工艺与老的工艺因为在开料、上花、打眼、开片等工具上的不同,任何地方出现不协调,就会有疑问。

想了解更多艺术推介与艺术收藏,欢迎使用【文藏APP】,关注【文藏】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头条号更多精彩内容等着你!


文藏


区分古玉年代主要从以下几方面:

一、从做工方面,因为不同时代的玉器,使用的工具不同,留下的痕迹也不同。我国玉器的加工,可以追溯到6000年前至5000年前。

1、最初的玉石加工就是所谓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利用锐石打凿,以石攻石。用硬度大的岩石制成“解玉砂”和砣轮进行加工玉石,线条特征简单粗放。

2、到了商代,用铜制铊轮加工玉器,线条特征浅而宽,断面多呈半圆形。

3、从西周末、春秋初有了铁制铊轮,线条特征细而深,自此铁铊一直用了2000年之久,直到20世纪的民国初年。

4、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逐渐有了电动工具和金刚砂轮磨铊,形成了现代玉雕工艺。

二、从各个时期玉器用途,玉石加工工艺特征,人们的审美追求等不同判断古玉的年代。

1、史前即商之前,玉器主要用于工具如玉刀、玉斧、玉针等,还有祭器和很少的象形玉器如玉琼、玉龙、玉猪。工艺手法常采取局部夸大、不求形似、突出神韵的象征主义手法。

2、商周战国时期玉器用途逐渐增加,主要有礼器、仪仗、工具、装饰、艺术品等。随着金属铊使用熟练玉器上的线条逐渐细密、锋利有劲、准确流畅。图案也逐渐多样龙、虎、凤等动物形象呈现于玉器之上。

3、秦汉时期,特别是汉代玉礼器减少,装饰佩饰品玉器大大增加,用于丧葬的玉冥器显著增加如玉衣、玉九窍塞、玉唅和握玉。工艺手法逐渐由抽象转向以写实为主,一些像生类玉器也有了现实感和生命力,形神巧妙结合,代表工艺有“汉八刀”雕蝉。

4、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分裂、社会动荡不安,玉器工艺没有太大发展。

5、随唐时期,尤其唐朝时期国家强盛、经济发达,与东西方有着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佛教题材的玉器盛出。工艺手法上,铊法简练遒劲,突出形象的精神和气韵,颇有浪漫主义色彩。

6、宋元时期,此时玉器用途相当广,从皇家到民间玉器丰富多样。工艺特征特别是两宋时期玉器加工去除了隋唐时期复杂的外来文化因素,又继承和发展了玉文化的世俗化、文艺化特色。特别说明因宋朝风行收藏古玉,开始出现了伪造或仿造古玉。

7、明代,明代整体经济繁荣,民间富裕,玉器饰品、用品更是绚丽多彩,出现了珠宝镶嵌工艺。由于经济繁荣、玉器商品化,玉器工艺也出现了商品化的趋势,玉器胎厚重、造型呆板、做工草率、装饰繁琐,流传至今大量玉壶、玉杯。在图案方面追求“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其次才顾及到美。明代仿古玉器更是盛行,大量制造了古色古香的伪赝古玉器,乾隆帝也曾被明代仿古玉欺骗。也是在这种玉器环境下产生了陆子刚雕刻艺术家。

8、清代,清代时期和田玉大量运进内地,促进了玉器工艺迅速发展,是玉器史上最为昌盛时代,各主要城市玉市十分兴旺,民间观玉赏玉之风兴盛,玉器用途更加广泛。清代玉器工艺特征,在宫廷用玉影响下,玉器做工严谨,一丝不苟,碾琢细致,如雕似画,在抛光上精益求精。清代玉工善于借鉴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的成就,集阴线、阳线、平凸、隐起、镂空、俏色等多种传统做工及历代艺术风格,吸收外来艺术影响并加以糅合变通,创造发展了极高艺术造诣。

从玉器加工用具及历代玉器用途和工艺特点做了一点简单见解,希望对大家辨别古玉年代有一点帮助。其实辨别古玉是从理论到实践不断积累经验,是一项大工程。就说到这里吧,希望大家多指正。


白羊小凡


古玉年代首先看琢玉与造型,其次看用途。不同年代琢玉用的工具不同,作出的玉的精细程度不同。比如我们去故宫博物院看过去的玉器珠宝,造型手工雕刻明显,珍珠也不是很均匀。

造型上不同时期不同年代,因为审美不同,各个民族文化禁忌不一样,易经文化影响的用途不同,造型也差别很大。

用途上,很多玉是辟邪护身用的。特别是古玉,我们的易经文化源远流长,比如我们上图中的三块玉石,第一个是衣服上的一个配饰。第二个长命锁,如果我用的话,因为我是学易经风水的,我会给脾气暴躁和命中火旺的孩子带在身上作护身符。而第三个长命锁,则是真正意义上的长命锁,人人都可以佩戴的。但如果问区分,还看沁的多少,沁多为年代久远,但也分水沁和血沁,如果我用,古玉再好,适着用,不适着不贪也。


辛弘辛弘


古玉区分年代主要从以下几点来看

1。料。古代由于交通的不便,无法远距离运输,故此,基本上都是就近获取玉料。相对来说,籽料较多。像红山古玉大多采用岫岩玉。唐朝多是和田玉,明清时期由于籽料的减少,多采用山料等。

2。工。每个朝代由于工具,技术发展不同,雕工也不一样。手工砣机,机器砣机,现代的雕刻机等,都具有各自时代的特点。

3。型。各个朝代都有自己独特的型制。这是因为古玉的发展是从巫玉,神玉,王玉,贵族到民间的逐步转化成的。早期更多的是巫师沟通天地的神器,所以,红山文化玉器中有琮,壁,环等。多用来祭祀和巫师和天地沟通使用。商周时期只有国王才可以使用。到了明清,王公大臣,商贾才可以拥有。所以,根据不同时代的特点,可以分出来是什么时代的古玉。

4。神。由于上古时期,与其主要作为沟通天地的神器,制作者以非常崇拜的心情来制作,甚至终其一生来制作玉器。所以,那个时候的古玉看起来虽然寥寥几笔,但是充满了神秘和庄重。

5。沁。古玉由于时间的原因,且埋于地下,故多有侵蚀的,我们称之为沁色。土沁,水银沁,血沁等。根据沁色的变化,颜色的深浅,可以初步判断出地域。


唐伯虎就要点蚊香


你帮我看一看我这个是不是古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