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昭公多次朝见晋国被拒是怎么回事?

手机用户13246078


简而言之,大概可以归纳为“弱国无外交”,弱国中无实权的君主更无外交的权力。

我们知道,鲁国的三桓,在鲁昭公的父亲鲁襄公时代,就已经掌握并瓜分了鲁国的军政大权了。到了昭公时代,以季氏为首的三桓,更是牢牢掌控了鲁国,鲁昭公在国内的权力被三桓所瓜分,国君军政大权旁落。鲁昭公在这种形势下,几乎成了一个空有其名的国君。

不仅如此,鲁国在春秋后期,本就沦落为一个二流小国,夹处于齐、楚、晋等大国之中,自然不为他们所重视。鲁昭公去晋国朝见,不被以礼相待也是正常现象。

其实何止是题主所说的这两次而已。昭公五年,昭公去晋国,晋人欲止公。昭公七年,昭公去楚国朝见,受楚君之辱。昭公十三年,昭公去晋国朝见,晋君直接不接见他。昭公二十一年、二十三年、二十八年,昭公也先后不厌其烦地去晋国朝见,但是都没有什么好结果。

其实昭公多次朝见晋国被拒是很好理解的事情,因为春秋后期各国权力下移,卿大夫们都相继掌握了国内的军政大权。卿大夫们屡屡成为国际外交中的主角,频频以臣子的身份主持会盟仪式。倘若晋国想要和鲁国有什么外交往来,直接和鲁国的三桓交涉就行了。和鲁昭公外交,其实不过是走个过场而已。

我们应该感到疑惑的是,为什么鲁昭公屡次受辱,仍然还不厌其烦地去朝见晋国呢?

我猜想,晋国是当时的超级大国,也是各国的盟主,昭公想要改变国内的形势,为自己重新掌控鲁国国政争取一点机会,自然就需要盟主的支持。昭公朝见晋国,其根本目的大概也在于此。可惜弱国无外交,更不用说是弱国里毫无实权的空头国君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