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富人和窮人的孩子一眼就能被分辨出來?

前幾天李嫣和多多在巴黎同臺走秀,照片一出,好多網友留言:李嫣好有範兒,不愧是有錢人家的孩子,超自信,不怯場。

為什麼富人和窮人的孩子一眼就能被分辨出來?

這種說法讓我想起不久前和同事聊天時,她也有類似的論調。

01

同事小Q非常自信地說,她曾經在商場擺攤練就了一雙火眼金睛:一眼就能分辨一個孩子家裡的經濟條件。

看她那篤定的樣子,我覺得她就像個擺攤的算命先生。

她和我說:有錢人的孩子,(也不一定是有錢,更確切說是富養的孩子)衣著都很得體,神情裡透著一股自信。在和人交流的時候,能夠明顯感覺到孩子的思路非常清晰,說話時總是會直視對方,言語間更像是成人之間的對話。

她說這些富養的孩子,有的能張口就來三種語言:英語粵語普通話,有的能在圖冊中叫出二十多種生僻動物的名字,像大嘴鳥、環尾狐猴、榛睡鼠、鸚鵡螺,厲害得大人都要開始懷疑自己的人生。

為什麼富人和窮人的孩子一眼就能被分辨出來?

而窮養的孩子,臉上通常帶著怯懦,遇到人會退縮。明明渴望但又不敢大膽邁出那一步,缺少自信。

當他們想要一個東西時,常常只敢先試探性地問媽媽能不能買?

這時候他們臉上通常有種與年齡不相匹配的複雜表情,夾雜著謹慎、猶豫、期待和害怕。

小Q舉了一個例子:有個女孩和媽媽經過她們的畫攤,女孩兒看到可以在石頭上作畫,覺得十分新鮮,特別想要嘗試。

她問了價格,得知是39元,於是小聲地向媽媽提出要求。

她媽媽立刻拒絕了她:“回我們家也一樣可以畫畫,為什麼要在這邊畫?”

小女孩有些委屈,她又爭取了一次:“可是在這裡有人教,又可以在石頭上畫。”

“我們今天哪有時間?還有別的事要做,快走吧。”媽媽想都沒想又再次拒絕她。

這次小孩兒似乎有點知道什麼了,跑過去問小Q:“能不能給我們便宜點?”

小Q說,那一刻她很心疼孩子,家長不願讓孩子畫畫的真實原因,就是心疼錢,而孩子明明什麼都知道,卻只能幫媽媽圓好面子。

為什麼富人和窮人的孩子一眼就能被分辨出來?

畫一次畫很便宜,幾乎所有人都負擔得起。媽媽也許不知道,她是省下了一次畫畫的錢,但是卻掐滅了孩子心中的一顆火苗。

日後孩子也許仍然會有渴望,但心裡同時會跳出另外一個聲音:這個會太貴嗎?媽媽有沒有可能同意?

被窮養的孩子,只能過早地懂事。這種懂事不是真的懂事,這種懂事是在樂趣面前先問多少錢的理性,是在媽媽價值觀下的順從和剋制,是漸漸被斬斷的慾望。

02

然而慾望真的能被斬斷嗎?不,它會以另外一種形式出現。

知乎上有一個網友說,他曾經在哈根達斯門口遇過兩個中學生,男孩兒希望女孩兒成為他的女朋友,而女孩兒答應的條件是——哈根達斯的冰淇淋火鍋。

男孩詢問過冰淇淋火鍋的具體價格後,猶豫了很久,畢竟對學生來說,真的不算便宜。但最終還是同意,女孩一蹦三尺高,因為她“終於可以拍照發校內和QQ了”(當時女孩兒的原話)

這位網友還見過一個上高中的女孩兒,向一直追求她的男生提出這樣的交換條件——一條周大福的手鍊兒,換一次遊樂場約會。一個ipad,換一次牽手。一個最新的蘋果,換一次接吻。上述三個全滿足,換當男孩兒一個月的女朋友。

有人說這些女孩也許只是想考驗男孩是不是真的愛他們,但最純粹的校園情感變成了物質交換,不免令人唏噓。

為什麼富人和窮人的孩子一眼就能被分辨出來?

另外一種慾望更可怕。

是關於“校園貸”的新聞。一名女大學生為了買iPhone,借了高利息的校園貸,但卻無力償還,只能繼續借。第二筆、第三筆、第四筆,循環往復,以貸還貸,窟窿越來越大。

她前後貸款總額有11萬多元,但實際拿到手的只有7萬多元,然而,把所有借款的本息加起來,她一共要還23萬多元。

當大學生以貸還貸無以為繼的時候,催債的就上門了,威脅退學、威脅安全、甚至發借貸者裸照給其父母,無所不用其極。

校園貸的學生父母,大多是普通工人或農民。他們沒能教給孩子,如何與慾望這隻猛獸相處。

歸結到底,無論富養還是窮養本質上是教會孩子與慾望的關係。

03

在馬戲團,放出不經馴化的猛獸,會帶來災難,因為他們隨時可能吃掉人。而只有被馴養好的獸類,才會與人相處,在舞臺上表演。

慾望也是這樣。最正向的慾望,必須伴隨能力。而當能力配不上慾望時,請先努力,讓兩者相匹配。悲劇是慾望無邊,卻始終不懂能力有限。

父母可以窮養孩子,但別忘記設好慾望的界限,想強行掐滅孩子的慾望,只會讓它更迅猛地生長。

如果富養,就不要只是一味無節制的給予物質,卻不加引導,這樣會把孩子拉進慾望深淵,讓孩子為慾望不折手段。

《奇葩說》裡柏邦妮說過:其實,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匹慾望的野馬。你可以去放養它,也可以去圈養它馴養它。但是不要假裝它不存在,排斥它。

慾望很可怕,猶如洪水猛獸般可能把人吞噬;慾望很美,帶你砥礪前行,去往繁花盛開的地方。

每個父母心中,都有必要設一條邊界,這個邊界的兩端,不是窮養和富養,而是教會孩子如何與慾望相處。

當實現慾望能給孩子的審美能力、認知提升、習慣養成、心性錘鍊帶來提高時,父母有必要助推這種慾望。報興趣班、買好書、與孩子一起探索大自然,和孩子來一場終生難忘的親子游,一次次的的慾望實現,孩子將從中獲得驚人的成長。

而如果實現這些事情超出自己的經濟能力,也可以尋求其他變通的方法來支持,而非直接斬斷。當別人和孩子一起環球旅行,用腳丈量世界時;你可以和孩子在家用地球儀和地理書探索世界。

如果慾望只是為了滿足虛榮心,實現攀比,父母不該成為這類慾望的推手。這種慾望是無底洞,不堵上後果不堪設想。

窮養也好,富養也罷,那些收放自如的人生,往往從張弛有度的慾望開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