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爲經歷了什麼?任正非何以如此看重基礎研究

華為經歷了什麼?任正非何以如此看重基礎研究

先看這張圖片,相信有你認識的大咖。這是1927年,第五次索爾維會議期間,29位頂級科學家合影,也是號稱“彙集全球三分之一智慧的照片”。

讓我們向他們致敬:

第一排:歐文·朗繆爾、馬克斯·普朗克、瑪麗·居里、亨得裡克·洛侖茲、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保羅·朗之萬、Ch. E. Guye、C.T.R.威爾遜、O.W.裡查森

第二排:彼得·德拜、馬丁·努森、威廉·勞倫斯·布拉格、Hendrik Anthony Kramers、保羅·狄拉克、亞瑟·康普頓、路易·德布羅意、馬克斯·波恩、尼爾斯·玻爾

第三排:奧古斯特·皮卡爾德、E. Henriot、保羅·埃倫費斯特、Ed. Herzen、Théophile de Donder、歐文·薛定諤、E. Verschaffelt、沃爾夫岡·泡利、沃納·海森堡、R.H.福勒、里昂·布里淵

在科學的入口處,就是真正地獄的入口處,進去了的人,才能真正體會。

21年前的歲末,任正非在美國訪問了一週,走遍了IBM、惠普、貝爾實驗室,與歡快的聖誕節氛圍相映成趣,任正非以滿含憂思的文筆寫下了這段話:

基礎研究的痛苦是成功了沒人理解,甚至被曲解、被誤解。就像餓死的梵高一樣,死後畫賣到幾千萬美元一幅。當我看到貝爾實驗室的科學家的實驗室密如蛛網,混亂不堪,不由得對這些勇士肅然起敬。華為不知是否會產生這樣的勇士。

那時候,華為還只不過是一家剛剛開始崛起的公司;那時候,今天如日中天的很多巨頭,尚在襁褓之中;那時候,世界還是屬於傳統PC巨頭的天下,互聯網還未完全興起…但基礎研究的種子,已經深深地烙印在了他的心中。

21年後的今天,任正非指導團隊製作了近10分鐘的“基礎研究與基礎教育是產業誕生和振興的根本”視頻:只有長期重視基礎研究,才有工業的強大;只有長期重視基礎教育,才有科技和產業振興的人才土壤。這一份系統的策劃材料,一經發布就得到各方有識之士的點贊和轉發。

而此時的華為,每年都會拿出10%到15%的營收用於技術研發;特別地,每年150-200億美元的研發費用中,

將有20-30%投入基礎研究領域。這裡的基礎研究,代表的是數學、物理、化學、天文、地學、生物、材料等基礎學科。

此前,任正非曾在不同場合多次提及對現在社會思想泡沫化的擔憂:如果大家都想去炒炒股、炒炒房,那我們的基礎研究是沒有機會的。基礎研究從來都不是能“炒”出來的,需要數十年、數百年的努力。

確實,歷經40年改革開放,中國早已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諸多指標看起來都是十分的美好、積極。但若論及工業基礎和技術實力,中國並沒有多少值得大書特書的地方。君不見,幾個月前還是“厲害了我的國”甚囂塵上,如今卻已經偃旗息鼓,取而代之的是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在反省有多少亟待攻克的技術,有哪些技術正在卡了我們的脖子。

很多年後,回過頭來再看,2018或許會是一個和2008、1998一樣,都具有分水嶺意義的年份。此刻襲擾中國經濟的貨幣超發、資產泡沫、實體經濟不振等沉痾痼疾,或多或少都源自20年前的房地產週期開啟、10年前的貨幣信貸泡沫的滋生。

再比如,有人說中國和美國在人工智能領域已經開始並肩領跑。任正非提出,人工智能建造在沙灘上,這個“房子”遲早是會坍塌的。人工智能的基礎算法、算力、數據,前兩項我們國家還是弱的,光有數據強還不行。歐、美、日的數學基礎很紮實,就像中國做機器人,關鍵零件都是買日本的,即使研發出來了,賺錢最多的還是日本。因此,在他看來,“中、美兩國並肩領跑”這種說法不太合適。

拿最近十分熱鬧的5G來說,自MIT教授Robert Gallager提出以來,50多年過去了。1963年,他在博士論文中首次提出了LDPC長碼的構造方法,短碼是土耳其教授E. Arikan寫的編碼方式。圍繞這兩個方程,數十年來幾十個公司、有上萬人在追隨研究,變成了一標準,做過就知道有多麼的難。直到2016年,3GPP確定5G將使用LDPC碼作為移動寬帶業務數據信息的長碼塊編碼方案。在問世53年之後,LDPC終於被主流移動通信系統接納了。這個故事,任正非感受很深,也曾多次和外界以此舉例說明基礎研究的重要性和不容易。

對於研發,任正非有一套自己獨特的理解:研究是將金錢變成知識,開發是將知識變成錢。

這是幾乎可以堪稱閉環的完美邏輯鏈條,只有研究那是大學象牙塔,只有開發那是純粹功利商業機構。研究和開發完美結合,是華為三十年踐行技術創新的根本,也是華為技術範兒的源頭。

過去相當長的時間內,外界對華為印象最深的是“以客戶為中心”。但從去年底開始,在明確了聚焦ICT基礎設施和智能終端新戰略、併發布嶄新願景和使命的重要關口,華為已經開始強調“以客戶需求和技術創新雙輪驅動發展”。以此大背景看,對數學、物理、美學、材料等基礎科學的研究,將成為未來30年華為最為重要的研究重心。

華為經歷了什麼?任正非何以如此看重基礎研究

不久前,任正非的一次談話,充分展現了華為未來在基礎研究領域的抱負:

華為還是要踏踏實實繼續做學問,過去的三十年,我們從幾十人對準一個“城牆口”衝鋒,到幾百人、幾千人、幾萬人到十八萬人,都是對準同一個“城牆口”衝鋒,攻打這個“城牆口”的“炮彈”已經增加到每年已經接近150億到200億美金,全世界很少有上市公司敢於像我們這樣對同一個“城牆口”進行投入,要相信我們領導行業的能力。我們有的研究所已經在單點上突破,領先世界了,要繼續在單點上的突破的基礎上,在同方向上多點突破,並逐步橫向拉通,在未來三、五年內,我們是有信心保持競爭力的。當然,我們也可能會產生一些困難,過一些苦日子,那時華為內部股票的價值可能會下跌,希望你們不要去兌現。只要我們踏踏實實在基礎研究上前進,在一個比較窄的方向上突破,就有可能博弈。我們已經有近8萬項專利獲得授權,許多還是基本專利、核心專利,這對人類是一個貢獻,當然對美國的信息社會也是一個貢獻。

高科技不是基本建設,砸錢就能成功,要從基礎教育抓起,需要一個漫長的時間,我們公司也是急不得的。

是的,高科技不是基本建設,砸錢就能成功,要從基礎教育抓起,需要一個漫長的時間,急不得的。

因此,華為將視角放的更為長遠:用最優秀的人培養更優秀的人,讓教師成為最偉大的職業,成為優秀青年的嚮往。

華為經歷了什麼?任正非何以如此看重基礎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