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和山西的兩個縣,名字剛好相反意思卻是一樣,有什麼特殊意義

文/清歡

河北和山西的兩個縣,名字剛好相反意思卻是一樣,有何特殊意義?

河北省古時候被稱為冀州,民國時才改成了這個名字,簡稱"冀",管轄範圍內有136個縣級行政單位,共八千多萬人口,是我國的人口大省;山西以坐落在太行山西面得名,稱為"晉",山西管轄119個縣級行政單位,人口約三千六百多萬。河北和山西有兩個地名剛好倒置,但是它們的意義卻是一樣的,這兩個地方就是河北順平縣和山西平順縣。

河北和山西的兩個縣,名字剛好相反意思卻是一樣,有什麼特殊意義

河北和山西的兩個縣,名字剛好相反意思卻是一樣,有什麼特殊意義

順平縣屬於河北,商夏時期為諸侯國地域,逆畤是其國都。它在春秋時期才被稱為縣,名為曲逆縣。後來戰亂頻發,名字也經常有變動。到了後來的西漢時期,平帝五年改為順平。東漢恢復為曲逆,後又改為蒲陰縣。南北朝稱北平縣,唐朝時遷到了蒲陽鎮。到了北宋,金人奪權,又改其為永平縣,金宣宗二年,升縣級為州,名叫完州。明朝時又被降回以前的縣級,也就變成了完縣。

河北和山西的兩個縣,名字剛好相反意思卻是一樣,有什麼特殊意義

河北和山西的兩個縣,名字剛好相反意思卻是一樣,有什麼特殊意義

完縣這個名字一直被用到解放後,後來中國實行區劃調整,在三年之間,便又經歷了完滿縣、完縣區、清苑縣這些名字。最後在1993年,終於定名為順平縣,後來沒有再變動。順平縣佔地七百多平方公里,底下有四個鎮六個鄉,有三十多萬居民。

河北和山西的兩個縣,名字剛好相反意思卻是一樣,有什麼特殊意義

山西省有平順縣,和順平縣名稱剛好倒置。平順縣古時候是兵家的必爭之地,很多政權都統治過這個地方,名字也改來改去的,有的政權還在這個地方修築過城池。後趙的石勒為了鞏固政權,在這裡建造了石頭城。五胡十六國時,西燕大軍又在這裡修築過益陽城。明嘉靖年間,這裡的青羊山還是農民起義的根據地,當時的吏治腐敗,百姓受到剝削,農民就起義反抗。嘉靖八年,起義被平息,明世宗下令其改縣治,以“平順百世之澤”取名為平順縣,也希望不會再有人起義。平順縣縣城就在起義的青羊山下。

河北和山西的兩個縣,名字剛好相反意思卻是一樣,有什麼特殊意義

乾隆年間,縣治被裁,平順縣就被改為了平順鄉。後來的民國時期,它的行政級別也多有變動,民國元年恢復縣級,民國4年又降為鄉級,當地人民不滿,爆發起義,要求恢復縣治,所以過了兩年,又恢復了平順縣這個名稱。新中國成立後,它被併入壺關縣,但又迅速恢復了。後來鮮有變動,平順縣沿用至今,為長治市所管轄。平順縣處於晉冀豫三省縣市中間,面積約一千五百多平方公里,有五鎮七鄉,人口大概十五萬。

河北和山西的兩個縣,名字剛好相反意思卻是一樣,有什麼特殊意義

一個為平順,一個為順平,讀起來真是有趣,它們的意義都是一樣的,都是象徵和平順利,希望當地百姓能安居樂業。當初地名變來變去,可以看出百姓的生活在動盪不安的時局中,受了很多苦,希望今後這些百姓真能借地名的福氣,永遠生活在順利和平的環境裡。你們知道這兩個有趣的地方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