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走進湖南藝術職業學院 感知文物修復的神奇與「匠心」

5月25日下午,來自長沙縣大同星沙二小的學生和家長走進湖南藝術職業學院新校區社文系文物修復室,近距離感知文物修復的神奇和“匠心”。

這是湖南藝術職業學院職教週中“開放校園”中一幕。近年來,該校瞄準社會需求和行業發展需要,深化產教融合,讓更多人享受藝術美育,與湖南文化強省戰略同頻共振,助力湖南創新崛起。

小學生走進湖南藝術職業學院 感知文物修復的神奇與“匠心”

現場:感知文物修復背後的“匠心”

白大褂、實驗臺,位於該院藝術樓4樓的陶瓷器修復室裡,數名文物修復與保護專業的學生,為破損的陶瓷補缺、繪圖。

參加體驗的孩子和家長們仔細觀察著“文物修復師們”的一舉一動,臉上充滿好奇。

在得知為破損陶瓷碗補缺用的“蠟片”跟牙科醫生用的一模一樣,10歲的肖紫陽說,文物修復老師就像一個外科醫生,“他們讓破損文物有了第二次生命”。

陶器、青銅器、木雕、書畫等文物的修復方法各有不同。

“太神奇了,我幾乎看不出來修復痕跡。”在青銅器修復室,看著櫃子裡一件件被修復的文物,孩子們連連讚歎。

小學生走進湖南藝術職業學院 感知文物修復的神奇與“匠心”

最讓他們驚歎的是修復室一面牆上,掛滿了各類鋸子、錘子、剪刀、洛陽鏟……不遠處,一塊清代“寶珍堂”牌匾,在文物修復專業學生的手裡,訴說那些時光裡的故事。

“文物修復是一項細緻又耗時的工程,需要掌握美術、雕塑等各種不同的專業技能,最考驗人的耐心、專注力。”現場,從事文物修復已有10多年的社文系文物修復與保護專業老師劉胄坦言。

他憑著精湛的修復技藝,成為國內高校為數不多的修復專業課老師。而湖南藝術職業學院社文系黨支部書記蔣平介紹,全省高職院校裡,他們是唯一設有文物修復與保護專業的學校。

據瞭解,為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在該院“深化產教融合 培育芙蓉工匠”職教宣傳週裡,還開展包括相關專題學習、文藝進社區 、“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等系列活動。

小學生走進湖南藝術職業學院 感知文物修復的神奇與“匠心”

背後:瞄準需求,與文化強省同頻共振

“開放辦學是大勢所趨,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當代職教發展的必經之路,已成為越來越多人的共識。”湖南藝術職業學院黨委書記王章華介紹,該院瞄準經濟、社會、文化發展需求,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在藝術職業教育供給側改革中持續發力,著力建設了戲劇、公共文化服務管理專業等特色專業群,傳承保護非遺曲目,服務基層公共文化等;同時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學校、政府、企業共建“雙師”制教學模式,發揮全國文化幹部(湖南)基地等優勢,實現模塊化、項目化人才培養,讓學生實現零距離上崗;此外利用戲劇進校園、進社區的機會,讓更多市民享受藝術美育,與湖南文化強省戰略同頻共振,服務湖南創新引領開放崛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