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年前,日军在这里修建“胜利纪念碑”,老百姓常在这里大小便

今天是七七事变纪念日,蹭个热点写写与抗战有关的历史遗迹。碉堡,通常被解释为用砖石混凝土修建的用于军事防守的坚固建筑物。虽然七七事变已经过去了81年,但当年抗日军民留下的抗敌遗迹和口口相传的故事一样,依然存在于我们的身边。在卢沟桥畔,至今还保存着修建于1937年的钢筋混凝土碉堡。其中,被命名“文字山碉堡”的碉堡旁,还曾树立一座日本兵修建的“纪念碑”,在老百姓心中,这里就是公厕。

81年前,日军在这里修建“胜利纪念碑”,老百姓常在这里大小便

日本兵站在碉堡上(老照片)

卢沟桥北800米,北京丰台区射击场路西侧,在碉堡一侧,立着文物部门树立的写有"北京市丰台区普查登记项目,卢沟桥西射击场路碉堡"字样的文保碑。

81年前,日军在这里修建“胜利纪念碑”,老百姓常在这里大小便

北京丰台射击场路“卢沟桥西射击场路碉堡”

卢沟桥西射击场路碉堡外观整体呈圆形,碉堡南侧修有出入口,碉堡四周设置着不同方向的射击孔。射击孔由内之外逐渐收缩,之所以修成这种"倒梯形",主要是在给碉堡内的射击者提供较为开阔的视野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流弹从射击孔打进碉堡的概率。

81年前,日军在这里修建“胜利纪念碑”,老百姓常在这里大小便

北京丰台射击场路“卢沟桥西射击场路碉堡”

虽然没有明确史料证明这座碉堡的修建者,但是从工艺和位置上基本能够确定,这座碉堡的修建者应为81年前驻守在宛平城、卢沟桥的国军将士。

除了射击场路的碉堡之外,在卢沟桥周边,还保存着多座修建于抗日战争时期的碉堡,其中以"文字山碉堡"最为著名。

81年前,日军在这里修建“胜利纪念碑”,老百姓常在这里大小便

日本兵在碉堡内

之所以说文字山碉堡著名,并不是因为这座碉堡有多特殊,而是因为它修建的位置。

文字山碉堡位于京港澳高速边的一个小山包上,这座山的名字原本叫"沙岗",因为曾经生长有大量的枣树,当地百姓又把这座山称为"大枣园"。

七七事变当夜,这个小山岗由于地势险要成为敌我双方争夺的焦点,根据公开出版的《卢沟桥乡志》记载7月9日,日军在宛平城东"沙岗村"设伏;次日凌晨,隐藏在沙岗村的日军向中国守军开枪射击……

81年前,日军在这里修建“胜利纪念碑”,老百姓常在这里大小便

1937年,日本兵在卢沟桥边修建的“一文字山纪念碑”

1937年以后,为了纪念自己侵华劣迹,日本人在山顶立碑,把这个小山岗命名为"一文字山",并从此以后直到1945年,每年7月7日来这里祭拜侵略战争中的阵亡鬼子兵。

根据居住在这周边的老人回忆,日军占领期间,还曾在这里修建过一座"纪念碑",石碑四周虽有护栏,但经常有人故意在那里大小便,因而这座侵华日军心中的"圣地"环境非常脏乱。

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纪念碑"被拆除。

前面提到的文字山碉堡,就位于鬼子兵曾经修建"纪念碑"的山岗一侧,从地势上来看,这座小山岗是宛平城附近唯一制高点,扼守进出京公路及铁路线。

《北京市丰台区地名志》记载:七七事变爆发时,沙岗村是敌我争夺据点。村东侧的土山为日军据守,其前线指挥官田代,被我军击毙在此。

81年前,日军在这里修建“胜利纪念碑”,老百姓常在这里大小便

“卢沟桥西射击场路碉堡”用来保护文物安全的监控探头

这座碉堡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当中,他们将这两座碉堡认定为文物,但相关的文字记载稀缺,他们就根据当地村民口传的地名进行了命名。

关于抗战时期留下的历史遗迹是否该被认定为文物,在我之前写的几篇文章中,有着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应该拆掉,有人认为应该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场所,笔者认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作为日本侵略者曾经犯下罪孽的直接证据,还是该保存并加以保护的好,您觉得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