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票證」到掃碼 武威人購物方式大變樣

當下,商場購物、網上購票,甚至吃一碗牛肉麵,菜市場買一把青菜,掏出手機“掃一掃”就可支付,“無現金時代”離我們越來越近。

從“票證”到掃碼 武威人購物方式大變樣

回望改革開放40年,武威市民購物方式——從憑票購物到想買就買,再到足不出戶、移動支付……人們的購物支付方式已發生了許多變化。

70年代 

吃飯、買布錢票缺一不可

憑各種購物票證買東西的時代雖已遠去,但對於親歷了那個年代的人來說,“糧票”這個詞記憶猶新。

在武威城區長大的王師傅說:“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人們吃飯要有糧票,買布要有布票,賣肉要有肉票,買菸酒糖醋還得有個副食證,也就是說,只有錢沒有票是買不到任何東西的。記得我參軍入伍那年,姐姐想盡一切辦法幫我換了幾張全國通用的糧票,至今我還保留著一些。”說到這,也勾起了一旁劉師傅的記憶:“過去,票證發放雖然很多,但是仍然不能涵蓋所有商品。因此,在票證之外,又發了各種購貨本,如糧食本、副食本、煤炭本等。記得1976年快入冬的時候,遠在他鄉的叔叔要回來了,全家為了讓他吃一頓飽飯,叔叔來的那天早上5點不到,我就被父親叫起來去排隊買豆腐,在副食門市部門口一站就是幾個小時,冷得直跺腳……那時候,買啥都得排隊,用啥都得精打細算。”

80、90年代

票證隱退,流行商品還需他人代購

“上世紀80年代,人們已經基本不再憑票購物了,糧票是最後一個退出歷史舞臺的票證。”張師傅拿著一個存了多年的糧本對記者說:“我保留的這個糧本是上世紀90年代初的,但領取了沒多久就宣佈‘退役’了。”隨著糧票的廢止,中國從物質短缺時期邁入了物質豐富時期。

80年代末、90年代初,各種票證逐步退出歷史舞臺,現金支付已經大行其道,錢包迎來了最為豐滿的時刻。人們對開著小汽車,手拿“大哥大”的人稱為有“錢”人。市民李春蘭說:“我做了20多年的批發生意,80年代來進貨的客戶,都揣著鼓鼓的錢包,結賬的時候,掏出來一沓沓錢,我們得一張一張地數……”

除了拿現金買東西外,90年代中期還流行找他人代購。“如今的超市隨處可見,可我小的時候根本不知道‘超市’的概念,街頭看到最多的就是小賣部。記得90年代後期,超市不過就比平常的小賣部大一點而已。”出生在上世紀80年初期的張德說:“那時候大人流行穿的確良襯衫、喇叭褲,孩子們流行穿健美褲、吃大白兔奶糖和跳跳糖。有一次,爸爸的朋友去北京出差,帶回很多大白兔奶糖和跳跳糖,嘗過之後既喜歡又捨不得吃。後來,爸爸就委託出差的人從外面代買,有時還會給媽媽代購一些時下流行的衣服。”

“互聯網+”時代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商場、超市已不再是人們購物的惟一場所,足不出戶就能買到自己想要的商品。“購物還可以分期付款,既可以及時買到心儀的東西,又不用去攢錢等待。”80後陳靜說。

申通快遞公司涼州南關片區負責人說:“如今每個快遞員每天幾乎要發送至少200件快件,鍋、碗、瓢、盆、衣裝、手機、電器等,品種非常豐富。”

購物渠道多了,人們的購物支付方式也在新技術的引領下悄然變化。

“我買兩根玉米,微信可以支付嗎?”武威再就業市場門口賣玉米的大嬸隨即拿出一個二維碼牌,即可完成支付。

“以前出門錢包是必帶的東西,現在不帶錢包可以,但不帶手機就萬萬不行。”90後市民王鵬說,無論是充話費、乘車、買票統統可以在手機上完成,現在我一天的消費幾乎全用移動支付了。

在業內專家看來,從早期的憑票購物到如今的“掃一掃”就可支付,中國不斷加大的開放力度,不僅讓消費選擇更加豐富,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老百姓的生活方式。相信未來我們的購物方式還會不斷的推陳出新,不斷的來刺激我們的錢包變“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