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所說的『』不患寡而患不均『』指的是什麼?

宇宙無形1


“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正確含義是什麼?現在,人們一般將孔子這句話理解為“平均主義”的宣言。


這種理解離孔夫子的原意相差何啻十萬八千里!


孔夫子怎麼可能是個主張絕對平均主義的人呢?他號召人們“克己復禮”,也就是要求貴族、平民各守君臣父子的本分,他要維護的是一個等差有序的社會結構。


他“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割不正不食”,從未想過要均貧富,跟奴隸們搞“三同”。連他最鍾愛的弟子顏回不幸早亡後,顏回老父懇求他將馬車捐出來給顏回做棺材,也被他嚴辭拒絕。

孔夫子席不暇暖,悽悽惶惶如喪家之犬,奔走列國,是為了得君行道,幫助統治者治理國家,行“仁政”。他必須讓掌權者相信他的全部學說都是為了掌權者的長治久安。他遊說的對象及姿態,決定了他根本不可能提什麼平均主義的政經方案。

再來看原句:“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

“有國”的是諸侯,“有家”者指“大夫”,顯然他是在講做王侯士大夫之道。

“寡”指人口少,恰如王侯“稱孤道寡”,自指為國中“獨一人”。孔夫子這段話是針對他的兩個弟子要輔佐主子攻城略地擴大領土時從而發的議論。

“均”並非指平均財富,亦非平均領地與人口,而指恪守本分,維持政治均勢。

“不患貧而患不安”,很淺顯明白,即不怕財富貧乏而怕社會動盪;不論貴族還是平民,不安於既有秩序,不守君臣父子之道,那才是最大的社會危機。各守本分,各社會階層處於“均勢”就不會有貧窮的問題,各方和睦相處就不在乎人口多少,社會安定就沒有傾覆的危險可見,後人理解的“不患寡患不均”,是綜合了孔子這段話的意思,意為“不患貧而患不均”;由於“不均”會導致人們“不安”於現存秩序進而起來造反,實際上就是“不患貧而患不公”。

只要稍有耐心不持先入之見,就明白“不均”是指不遵名分、不按規矩分配社會財富,強取豪奪踐踏了社會公認的“公正”“公平”準則。


換言之,人們對分配方式是否合乎“正義”比分配的結果即財富佔有的多寡更加關注。


博學書院


這句話可以直接翻譯成"不怕少就怕不均勻"。

這句話指的就是"利益"的分配製度,這種"利益"分配製度。可以理解成很多方面上,比如老人財產分配,公司同一部門同一條件下獎金分配製度,農村土地承包制度等等。

這是一種制度,這種制度就是一種規律,這種規律的應用解決了很多社會問題,同樣避免各種不必要問題的發生。

老人遺產分配不均會怎樣?可想而知家庭內部出現矛盾,傷了親情,傷了老人,傷了孩子。一個公司也是,很可能導致公司內部員工工作的不積極,不理解,導致辭職,農村土地承包同樣如此,土地分配不均,農民還能安心種地麼?

這句話就是這種制度的總結,也是自然規律,老祖宗的東西還是很好的,很值得我們去學習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