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法律人眼中的智能合约(二)

一个法律人眼中的智能合约(二)

4、智能合约是否是现实法律意义上的合同

现实生活中的合同包括协议、合同等形式,一般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为了特定的目的,经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后,参与各方为固定协商内容而确定的文件,包括口头的契约和书面的契约。

从本意来看,智能合约是满足现实法律意义上的合同定义的,都是体现参与各方的意思,并通过某种方式达成一致意见,并通过一定的形式确定下来文件。

但从现有的法律制度来看,智能合约恐怕很难认定为有效的法律合同,具体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智能合约的主体身份不确定。智能合约中的参与主体身份可以是匿名或隐名,而现实中的合同主体身份是明确的,现有的法律体系很难理解一份合同的主体身份是不确定的,这种情况属于无效合同。

(2)智能合约可能缺少某些法定的合同必备内容。仅管合同内容是由参与各方协商确定的,但对于某些特定的合同,如:固定资产转让合同、涉及人身关系的合同等,法律是有明确要求的必须具备某些合同条款内容,缺少这些条款将会被认定为无效条款。而智能合约是不可能像现有合同一样,面面俱到详细约定的。

(3)智能合约的管辖及争议解决成本巨大。一份区块链上的智能合约,不仅参与主体不确定,履行地点也不确定,虽然可以通过约定的方式解决合同争议解决地,但争议解决的强制执行还是得依据国家的强力机关。

而目前的司法资源管理体系,不管是从合同履行的时间、地域范围还是具体权利义务关系等内容来说,智能合约的复杂程度远大于现有的合同,解决这些问题所耗的司法成本无疑是十分巨大的。

5、如何解决智能合约的法律实用问题

法律往往落后实践,很多新兴的问题,法律并不能马上能提供解决方案和依据。智能合约也是如此,估计在近期及较长的一段时间内,现有法律并不能提供能比较切合智能合约需求的依据。

在这种情况下,智能合约只能尽可能地依据现有的法律法规拟定和实施,在符合现有法律框架运行。那么这就要求拟定这种智能合约的法务人员,一方面熟悉法律法规,另一方面也要熟悉代码编写,目前这种人材是比较缺乏的,因而可以预见编写合法的智能合约的成本将不菲。

当然,随着智能合约的不断发展完善,区块链技术的不断落地实践,法律法规也要与时俱进,进行相应的增补修正,将区块链运行产生的法律问题考虑在内,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依据。

综上所述,智能合约是通过代码的形式解决不同主体之间的合意问题,其本质仍然是契约协议,除了要符合计算运行原理外,还要符合相应的法律法规,“代码即法律”缺乏现实依据,不具备可行性。但另一方面,现有的法律法规,也应当积极适应现实新情况的变化,不断修正完善,才能更好地解决现实生活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