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岩:家具上收获的快乐,是一种生活的快乐

说起海岩,他除了是写出了《永不瞑目》、《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玉观音》等优秀作品的作家外,还是一名杰出的企业家、设计师,编剧,而且还是一名热爱传统文化的收藏家。

海岩:家具上收获的快乐,是一种生活的快乐

海岩收藏家具,还是缘起20年前,当时家具收藏方兴未艾。

他的第一件家具,是一张独板儿的黄花梨平头案。买这张案子时,海岩找了一个参谋:马未都。当时马未都把他带到一个叫冯朗铨的古董商的店里。海岩一眼就看上了这张案子。马未都和冯朗铨熟络,价钱由他来谈,海岩在一旁听门道儿,那时马未都还不红。

在收藏之初,为收藏什么好的问题,海岩也咨询过马未都。马未都给的建议是家具。这和海岩的想法不谋而合。

海岩说:"一般来说,喜欢传统文化的人,对传统文化主要的门类,比如说字画、瓷器、金石、玉器、家具,都会有喜爱之心,我也一样。"

或许和从事酒店经营有关,海岩喜爱空间设计,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也是拿牌儿(室内设计师资格证书)的设计师",昆仑饭店里的一些空间就出自他手。而家具作为空间的一部分,他自然也多关注几分。此外,海岩进入家具领域,还有另一个原因。

"家具的特点是入门容易,深入难,曾经有一些收藏家比较过家具和瓷器,瓷器是入门难,深入容易。我不是收藏瓷器的,收藏界对这个说法是不是都认同,我不肯定,但有这个说法。因为入门容易嘛,人总是先做容易的事,所以就收藏家具。"

海岩:家具上收获的快乐,是一种生活的快乐

家具,现在已经成为海岩出世的一扇窗,但他也说,买家具会上瘾,上了瘾,也有哭笑不得的时候。

"钱包里不能有钱,一有钱就想逛去,一逛,就可能买一件,自己的收入几乎都耗费在这上面儿了。这种上瘾,成了不自觉的惯性,结果就是手里一有钱,就老想去看、去买。"

跟很多藏家不一样,海岩只进不出,从不卖藏品,一临拍卖季,就会有朋友问,去不去拍?他现在别无他词,回答常常只有俩字——"没钱!"

"家具跟瓷器不一样,可以用,淡化了好多艺术品给你的感受。买一幅珍贵的画,怕光,得卷起来;买一件珍贵的瓷器,怕打了,藏在保险柜里……和买家具整天在上面撒泼打滚的感受都不太一样。家具上收获的快乐,是一种生活的快乐。"

家具收藏带给海岩很多感受,这些感受遇到适当的场合便会喷薄而出——

"前些天,参加一个活动。我指着一件古人制作的黄花梨家具,问几个做家具的年轻人,这件家具你们能做出来吗?他们说,给我尺寸我完全可以做出来。我问,做得好不好呢?他们说,肯定跟这个是一样的。我说,你不应该这么回答,你应该回答'比这个做得强多了'。因为现在的生产条件比过去可进步太多了。从尺寸到榫卯、从线脚到打磨这些技的层面,完全可以做到跟古人一样。但是,能不能达到艺术的高度呢?就不好说了。然后,又能不能从中悟出道来,就更不好说了。而这件家具,它贵就贵在艺和道的方面,而不在技的方面。他们又问,怎么才能达到道呢?我说,技可以学习,艺只能修炼。不是一般的背诵和记忆就可以了,而是需要反复地揣摩和实践。成就道,需要天分,需要投入精力,也要看你的悟性。"

海岩:家具上收获的快乐,是一种生活的快乐

这个时候,海岩身上的文人气质表现得很充分,而古家具本身也凝结着同样的气质,所以,他会感慨:"从艺术的角度来说,过去讲一匠一器,一木一器。设计和制作的过程,由艺术家、文人、匠人共同参与,他们相互碰撞,彼此启发,直至作品完成。这样往往能够产生一些非常伟大的作品。这是现在工业化、车间化、工厂式很难达到的。"

海岩似乎沉浸在怀旧的氛围里,这是属于年代的烙印,同时也包含着一个思想者在收藏中特有的感悟:

"过去的工匠以此为终身的职业和骄傲,倾其毕生心血磨练自己的技艺,甚至世代相传,使其达到一个近乎艺、近乎道的高度。而现在的工匠基本还停留在技的层面。为什么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本来是中国传统文化一个非常闪光的点,现在反而非常衰弱。中国历史上很多朝代都出现过伟大的辉煌的艺术品。现在纯粹为了逐利的目的、商业的目的,而进行那种大规模的、模式化的、车间化的、分工式的生产,就比较难抵达古人的工匠精神。"

在春晓木艺,您了解的不仅仅是家具,更多的是一种红木家居文化,以及由此带来的韵味生活。传播红木文化,营造家居品质生活,我们懂生活,更懂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