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千年的文化古郡——宜賓縣,它的歷史幾人知?

两千年的文化古郡——宜宾县,它的历史几人知?

宜賓廣播電視臺

在這裡,看懂宜賓

两千年的文化古郡——宜宾县,它的历史几人知?

溫濤

四川省宜賓縣人,

現就職於筠連縣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

工作之餘,酷愛文史,

現擔任筠連縣作家協會副主席

《筠連縣誌》責任副總編

《筠連文化叢書》責任副主編

縣苗學會顧問、宜賓市史志學會理事

四川省姓氏文化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等職

(↑↑宜賓縣縣歌《天下為友》)前言:到2018年止,宜賓市管轄有翠屏區、南溪區、宜賓縣、、筠連縣、高縣、興文縣、珙縣、長寧縣、江安縣、屏山縣等10個區縣。這些區縣的名稱是如何來的?在歷史過程中經歷了哪些曲折的變化,從今天開始,我們就來擺一擺這其中的龍門陣。

- 宜賓縣 -

宜賓縣位於宜賓市北部、西部及部份西南部,是宜賓市最大的縣級行政區,全縣幅員面積2945.83平方公里,轄26個鄉鎮,人口100萬,縣政府駐柏溪鎮。

两千年的文化古郡——宜宾县,它的历史几人知?

宜賓縣前身名叫僰道縣,最早建於西漢高後六年(前182),縣城就是今天三江匯合處的宜賓城。唐會昌三年(843),因金沙江漲水城池被淹,縣城便遷往今上江北的舊州壩。北宋政和四年(1114)僰道縣合併了西北面的宜賓縣後,因“僰”字不雅,便更名為宜賓縣。南宋鹹淳三年(1257)為抗擊蒙古騎兵的需要,宜賓縣城遷往江北的登高山(即今白塔山)。

元至元十三年(1276),元朝佔領登高山後,將宜賓縣城遷回今三江口宜賓城,此後元、明、清至民國無改。1951年6月分出宜賓縣城區設小宜賓市,宜賓縣城便遷往喜捷鎮,1952年8月又遷回原駐地宜賓城內的縣府街,1965年7月遷駐柏溪鎮至今。

两千年的文化古郡——宜宾县,它的历史几人知?

△《宜賓縣誌》影印版

從上面宜賓縣的歷史,大家可以看出從北宋徽宗政和四年(1114)起,今天的宜賓城才被稱為“宜賓”。但是最早的“宜賓”並不在今天宜賓城,而在今天宜賓蕨溪鎮宣化壩。原來,在隋朝末年,分出曾析南安縣(今樂山前身)部分地域在今宜賓縣蕨溪鎮宣化壩置䣕縣,到了唐天寶元年(742年),由於“䣕縣”一名不雅,便以少數民族“慕義來賓”之義將縣名改為“義賓”。

到了北宋太宗太平興國元年(976),宋代第二皇帝趙光義上臺,“義賓”之“義”就“犯諱”了,於是按《孟子》“義者宜也”句意,把義賓改為“宜賓”,這就是最早的“宜賓”出現。北宋政和四年(1114),宜賓縣併入僰道縣,因“僰”字不雅,僰道縣便更名為宜賓縣,最早的宜賓縣城便降納更名為宜賓鎮。

两千年的文化古郡——宜宾县,它的历史几人知?

△《宜賓縣誌》影印版

又過了五年到了北宋徽宋宣化元年(1119),老宜賓縣範圍恢復建縣,這時“宜賓”已經為今天的宜賓城所使用,於是恢復後老宜賓縣範圍就宣和年號中的“宣”字和“變化”的“化”字,定名為宣化縣。後來宣化縣又撤銷併入了宜賓縣,清朝時期宜賓縣還有宣上、宣中、宣下等鄉名,到只在今天留下了宣化壩一個地名和宣化村一個的村名了。

两千年的文化古郡——宜宾县,它的历史几人知?

民國時期的宜賓縣是全省特大縣之一,全縣面積達4000平方公里,與當時面積最小隻有555平方公里的筠連縣相比,相當於近8個筠連縣!而當時宜賓縣的經濟繁榮程度遠超是今市境南面幾個縣的總和,民國31年(1942),全縣分為5個區106個鄉鎮,而當時的筠連縣只有7個鄉鎮。由於宜賓縣的轄區實在太大了,在民國時期就有把宜賓縣拆分宜賓、橫江、觀音三個縣的提議。

两千年的文化古郡——宜宾县,它的历史几人知?

新中國成立後,1951年6月,劃出宜賓城區及近郊組建宜賓市;1959年劃出北面的漆樹、仲權2公社給自貢市;1974年5月劃出南面的水東、水河、安富等3個公社給雲南組建水富縣;1983年10月又劃出金坪區9個公社、喜捷區4個公社及安邊區的日成公社(今趙場)給小宜賓市;2003年10月劃出真溪鄉給屏山縣作新縣城。

經過這5次大的劃出後,今天宜賓縣的版圖比民國時期縮減了約四分之一,狀若蘑茹,但仍是全市最大的縣級行政區。現在的宜賓縣從縣城柏溪鎮出發,到其北面的觀音、白花等鄉鎮要經過翠屏區地界;到其西面的蕨溪、商州等鄉鎮要經過屏山縣的新縣城地界;到其南面橫江、雙龍等鄉鎮如走最近的道路,要經過雲南省水富縣縣城。如此的政區也許有新的調整必要了。

文章作者丨溫濤 宜賓本土文化學者

本文已經獲得作者授權,未經許可,嚴禁轉載。

本文圖片源於網絡,封面圖與文章無關。

两千年的文化古郡——宜宾县,它的历史几人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