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泉州!讓我們期待古泉州(刺桐)史跡申遺

泉州作為我國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歷史。早在夏商兩代,今泉州劃屬揚州。春秋戰國時期,閩越人早已造舟通海。漢高祖五年(前202年),泉地屬閩越。三國吳永安三年(260年),改建安郡。西晉末年,中原人來泉避亂,因思鄉取名晉江。南朝(502~519年)置南安郡。唐景雲二年(711年)改名泉州。泉州是我國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通商港口,有著上千年的歷史。自唐代開埠,即為中國四大通商口岸之一。宋元時期,泉州以“刺桐港”之名,享譽世界,被稱為“東方第一大港”,與埃及亞歷山大港相媲美。

6月16日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官方微博發佈了

一條微博

古泉州(刺桐)史蹟申遺

成為第42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

的看點

助力泉州!讓我們期待古泉州(刺桐)史蹟申遺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官方網站公佈的

世界遺產委員會巴林會議將審議世界遺產名錄新提名

古泉州(刺桐)史蹟申遺

也榜上有名

助力泉州!讓我們期待古泉州(刺桐)史蹟申遺

泉州市共有16個遺產點列入“古泉州(刺桐)史蹟”,分別為:萬壽塔、六勝塔、石湖碼頭、江口碼頭、九日山祈風石刻、真武廟、天后宮、磁灶窯系金交椅山窯址、泉州府文廟、老君巖造像、開元寺、伊斯蘭教聖墓、清淨寺、草菴摩尼光佛造像、德濟門遺址、洛陽橋。

古泉州(刺桐)史蹟申遺點介紹

萬壽塔

塔建於南宋紹興年間(1131-1162年),矗立於泉州灣海岸寶蓋山山巔,山體海拔209.6米,後世多有修繕。塔體為石構,空心單邊筒式結構,八角五層,四周環廊。萬壽塔依借山勢,北依古刺桐港、南眺重洋,作為商船出入泉州灣的主要航標,見證了宋元時期“東方第一大港”泉州海外貿易活動的繁榮。

長期以來,從事航海經商和遠洋捕撈的泉州人均把該塔視為故鄉的象徵,萬壽塔是見證泉州悠久海外貿易傳統和海事建築的重要歷史實物。

助力泉州!讓我們期待古泉州(刺桐)史蹟申遺

六勝塔

六勝塔位於泉州灣東南岸出海口岬角前端的金釵山上。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東嶽寺高僧祖慧、宗什始建。元至元二年至五年(1336-1339年),海商凌恢甫獨資重修。塔坐北朝南,通高36.06米,為花崗石構築。每層設四門四龕,各層之間門、龕位置上下交錯。塔身浮雕佛教人物,雕刻風格粗獷古樸。六勝塔與大、小墜島之間的岱嶼門主航道遙遙相對。

作為泉州灣航道的主要航標塔,六勝塔見證了宋元時期“東方第一大港”——刺桐港在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位置,見證了泉州航海設施建設的成就、航海技術的發達和海外貿易的繁盛。

助力泉州!讓我們期待古泉州(刺桐)史蹟申遺

石湖碼頭

唐開元年間(公元713-741年)海商林鑾利用天然大礁石建造渡口,故又名“林鑾渡”。北宋元祐年間(1086-1094年),侍禁傅璡在碼頭左側修建石構平梁棧橋——“通濟棧橋”,將海岸與碼頭、礁石相連接,形成供船舶停靠的順岸碼頭。碼頭整體呈丁字狀,全長113.50米,其中通濟棧橋以花崗岩條石丁順逐層壘砌而成。礁石部分則在臨海的斜坡上開鑿有石階,還鑿有拴纜孔,便於裝卸貨物,停靠船舶。

古刺桐港出海口和晉江兩岸為適應貿易運輸的需要,曾佈設一系列大小碼頭,石湖碼頭作為宋元泉州外港碼頭之一,石湖碼頭與位於江口的諸多內港碼頭一起,構成了古泉州港完整的碼頭設施體系, 是宋元時期泉州海洋交通的重要遺存和歷史見證。

助力泉州!讓我們期待古泉州(刺桐)史蹟申遺

江頭碼頭

江口碼頭位於泉州江海交匯處的法石港區,含文興碼頭、美山碼頭等系列碼頭,內航沿江進城,外可揚帆出海,始建於宋代(10-13世紀),歷代沿用,屢有修繕。

文興碼頭呈南北走向,為石構斜砌階梯的駁岸碼頭,利用花崗岩石交相疊砌而成,長34米,寬3.5米,適用於高低潮位噸位較低的船隻停靠。

美山碼頭是在美山澳臨江處築就的石構墩臺。以“一順一丁”的方法交替疊砌而成,長30米,寬20米。墩臺東西兩側各附有一條南北走向的石構斜坡式道路,向南延伸至江中。墩臺的臺基由下而上漸次內收,外側壁面呈斜狀,可供大船深水停泊。

20世紀中葉,在這個區域發現的宋代古船,是繼泉州灣後渚港沉船之後的又一重大考古發現。此外,還先後發現了多處12-15世紀的造船遺址和古船殘骸、石碇、伊斯蘭教墓蓋石等。

江口碼頭作為古泉州重要內港——法石港所留存的兩處沿江商業碼頭,是宋元泉州海外交通和貿易繁榮的重要見證。

助力泉州!讓我們期待古泉州(刺桐)史蹟申遺

洛陽橋

洛陽橋原稱“萬安橋”,北宋皇祐五年至嘉祐四年(1053-1059年)由郡守蔡襄主持建造,為中國第一座跨海梁式石橋。造橋時首創的“筏型基礎” “浮樑架運” “養蠣固基”代表了當時中國最先進的造橋技術,處於世界前列,是中國橋樑史的一個高峰。

洛陽古橋長約1000米,寬4.5米,有橋墩45座,橋南、北保存有4尊11世紀修橋時所立的護橋石將軍,6座石塔以及在中亭的26方歷代修橋碑記。橋南有蔡襄祠,橋北有祭祀海神通遠王的昭惠廟。

洛陽橋建成後,方便了陸海聯運,極大地拓展了古泉州港北向腹地,泉州與福州、江浙一帶直至全國的商貿活動得以順利展開。洛陽橋與古刺桐港系列碼頭、航標一起構成了完整的航海交通設施體系,是宋元時期泉州海洋交通設施發達、海洋貿易活動繁盛的歷史見證。

助力泉州!讓我們期待古泉州(刺桐)史蹟申遺

德濟門遺址

宋代(10-13世紀),泉州海外貿易空前興盛,城南緊鄰晉江,成為重要的商品交易市場和外商雲集的地段,泉州城因應經濟發展形勢南擴,沿江岸設城垣,興建德濟門。現考古發掘的德濟門遺址,年代涵蓋南宋、元、明、清等朝代,由北向南分別由宋代城垣遺蹟、宋元壕溝、元代及明代城牆遺蹟、甕城等系列遺蹟組成,城門基礎下發現有10餘方宋元時期的伊斯蘭教、景教、印度教等石質構件。

德濟門遺址是古泉州(刺桐)城市發展史的重要物質空間見證,詮釋了宋元時期海外交通和貿易對泉州城市格局發展的促進作用,從側面反映了宋元時期泉州多元文化和諧共融的歷史。

助力泉州!讓我們期待古泉州(刺桐)史蹟申遺

磁灶窯系金交椅山窯址

金交椅山窯址屬磁灶窯系,位於晉江南岸丘陵地帶,瓷土豐富,毗鄰梅溪,制瓷及運輸條件得天獨厚。窯場始建於唐末五代(10世紀),興盛於宋代(10-13世紀)。目前考古發掘出四條結構大致相同的龍窯遺蹟和一處作坊遺蹟。磁灶窯系陶瓷產品以生活用品為主,在東亞、東南亞、南亞和東非等諸多國家多有出土,頻頻發現於東海、南海等海域的沉船中,其器形、紋飾反映了海外市場和宗教文化用途的特徵。

磁灶窯系金交椅山窯址作為宋元時期泉州生產外銷瓷的重要窯址,是該時期泉州海外貿易空前興盛的生動例證。

助力泉州!讓我們期待古泉州(刺桐)史蹟申遺

開元寺

開元寺始建於唐垂拱二年(686年),宋元時期(13-14世紀)奠定格局,歷經修葺,至今保存有盛唐以後大型佛寺在主佛殿前另建東西塔院的典型佈局。寺院坐北朝南,中軸線院落中包括山門、拜庭、東西兩廊、大雄寶殿、甘露戒壇和藏經閣等。寺院東、西矗立的鎮國塔、仁壽塔是中國最大仿木樓閣式結構石塔,均為五層八稜,高近50米,為可登臨的外壁筒體內帶塔心柱結構,抗震性極強,堪為舉世罕見的傑作。其石作樑柱、斗栱均嚴格按照宋代營造法式建造,是中國古代建築體系發展演變史中彌足珍貴的年代標尺。明代重建的大雄寶殿,供奉五方佛,為密宗儀制,其月臺須彌座、後簷石柱則利用毀廢的元代印度教寺院建築構件,殿內鬥栱為鳥身人首的迦陵頻伽形象,建築風格融匯了大量外來宗教文化元素。

開元寺為泉州佛教首寺,規模雄偉,氣勢恢宏,是唐宋以來,古泉州因海外貿易高度發達、社會穩定繁榮而產生的佛教傑構,寺中眾多文物古蹟體現了東西方文明在宗教、建築與藝術文化等方面的交融和多元共存,至今仍可感受當時泉州作為“東方第一大港”的空前繁榮的盛景。

助力泉州!讓我們期待古泉州(刺桐)史蹟申遺

老君巖造像

老君巖造像位於泉州的母親山清源山西峰下,為中國現存最大的宋代(10-13世紀)道教石造像。造像依一塊碩大的天然岩石雕刻而成,高5.63米,寬8.01米,慈祥和藹,造型藝術和工藝水平極高。服飾和案几雕飾顯示宋代特徵而有唐五代遺風,線條簡約,雕刻手法圓融純熟,深具本土特徵。

老君巖造像是泉州海外貿易興盛而帶來地方經濟繁榮的產物,顯示了當時泉州道教盛行、民間信仰多元化和儒、道、釋並存的社會意識。也向世人展示了源遠流長的中華傳統文化的價值和生命力。

助力泉州!讓我們期待古泉州(刺桐)史蹟申遺

泉州府文廟

府文廟位於古泉州城中心,廟學合一,既是祭祀孔子的場所,也是傳播儒學的中心,肇建於唐開元末年(739-741),北宋太平興國年間(976-984)移建今址。文廟現存格局形成於宋代,坐北朝南,包括文廟、府學兩組建築。文廟包括欞星門(遺址)、大成門、泮池、泮橋和大成殿等重點建築,府學包括育英門、學池、明倫堂等重點建築。主體建築大成殿歷代皆有修葺,是典型的副階周匝、重簷廡殿式形制,具有很高的學術和文化、考古價值。

泉州府文廟規模為東南七省之冠,體現了泉州作為“文獻之邦”、“海濱鄒魯”的深厚積澱,是古代泉州文教昌盛、社會文明進步的象徵,也是歷史文化名城具代表性的文化座標。

助力泉州!讓我們期待古泉州(刺桐)史蹟申遺

九日山祈風石刻

古代帆船出海憑藉季風驅動,故每年夏冬兩季,市舶司官員和地方官吏都會在九日山麓的延福寺、昭惠廟舉行向海神通遠王祈求航海順風的官方典禮,並摩崖刻石記盛。分佈在東、西兩峰的10方航海祈風石刻,最早的為南宋淳熙元年(1174年),最晚的為南宋鹹淳二年(1266年)。其中,記載冬季啟航祈風的石刻有6方,記載夏季回航祈風的石刻有3方,還有1方石刻則同時記載了一年兩季祈風。

九日山祈風石刻記錄了宋代海外貿易的官員為“番舶”舉行的彝典,體現了古代海外貿易管理制度的成熟,反映了順應自然、獨具特色的東方海洋文化,是古泉州刺桐港海外貿易繁盛的時代見證。

助力泉州!讓我們期待古泉州(刺桐)史蹟申遺

真武廟

廟東鄰古刺桐港法石港區域江口碼頭,位於晉江入海口的石頭山上,始建於北宋乾德五年至開寶六年間(967-973年),是祭祀海神真武大帝的廟宇。史載宋代泉州官員在此舉行祭海活動,為往來船隻祈求平安。建築整體坐東朝西,現存山門、“吞海”石碑、涼亭、大殿等古建築。

真武廟作為泉州海神信仰的重要遺存,生動展現了宋代泉州港繁榮時期獨特的海洋觀和海神信仰。

助力泉州!讓我們期待古泉州(刺桐)史蹟申遺

天后宮

天后宮是祭祀媽祖的廟宇。媽祖原名林默娘, 北宋湄洲島民女,因預知天象、泅水救難、驅瘟除病,歿後被奉為“天妃”、“天后”、“天上聖母”。泉州天后宮始建於南宋慶元二年(1196年),地處古泉州城緊鄰晉江的蕃舶客航聚集之地。廟址坐北朝南,整體建築由山門、正殿、寢殿等組成,是現存建築規格最高、規模最大、年代最古老的媽祖廟宇,具有傳統的閩南建築風格,是海內外眾多天後廟宇的建築範本。

泉州天后宮見證了中國東南沿海獨特的海神崇拜,自宋元以來,泉州和世界22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經貿文化往來,“凡使海外,率皆制祭”,春秋兩祀,成為國家彝典。隨著泉州民眾不斷的海外移民和海外貿易活動,發祥於泉州的天后信仰也在世界傳播,泉州天后宮成為媽祖信仰最為重要的傳播中心之一。

助力泉州!讓我們期待古泉州(刺桐)史蹟申遺

伊斯蘭教聖墓

安息著唐代武德年間(618-626年)通過海路來泉傳教的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的兩位門徒“三賢”、“四賢”。

墓廊中間豎立一方回曆722年(1322年)的阿拉伯文《重修聖墓碑》,記錄了三賢四賢事略以及聖墓受到穆斯林尊崇和保護的情況。墓西側有一方明代永樂十五年(1417年)漢文《行香紀事碑》,記錄了明代航海家鄭和第五次下西洋途經泉州拜祭聖墓、祈求庇佑的事蹟。

泉州是伊斯蘭教最早傳入中國的地區之一,這裡至今仍然生活著數以萬計的阿拉伯人後裔,保留著濃郁的伊斯蘭文化傳統和眾多史蹟。聖墓是伊斯蘭文化在泉州的傳播和多元文化交融共存的實物見證。

助力泉州!讓我們期待古泉州(刺桐)史蹟申遺

清淨寺

“聖友寺”(阿拉伯語譯為“艾蘇哈卜大寺”),始建於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回曆400年),元至大三年(1310年,回曆701年),來自波斯設拉子城(今伊朗)的朝覲者艾哈瑪德•本•穆罕默德•賈德斯出資予以修繕。現存有石構門樓、奉天壇等建築,呈現鮮明的西亞伊斯蘭教寺院特徵。

作為中國現存最古老的伊斯蘭教寺院遺址之一,清淨寺見證了10至14世紀泉州海洋交通繁榮、多元文化和諧共處的歷史,充分反映了當時泉州與阿拉伯地區密切的經濟與文化交流。

助力泉州!讓我們期待古泉州(刺桐)史蹟申遺

草菴摩尼光佛造像

摩尼教,於公元3世紀誕生於波斯,迅速傳播於歐亞廣大地區,約公元6-7世紀傳入中國,9世紀傳入泉州,改稱“明教”。草菴始建於南宋紹興年間(1131-1162年),庵為草構,故名“草菴”。元代至元五年(1339年)草菴巖壁雕刻摩尼光佛造像,並建石室。現存主體建築單簷歇山頂,面闊、進深各三間,後部架于山崖之上。庵前古井曾出土刻有“明教會”銘文的宋代黑釉碗,說明草菴在宋代已是摩尼教活動的重要場所。

草菴摩尼光佛造像作為世界僅存的摩尼教教主石刻造像,是摩尼教在中國傳播的珍貴物證,是宋元時期泉州多元文化兼容幷蓄的重要見證。

助力泉州!讓我們期待古泉州(刺桐)史蹟申遺

轉發助力

“泉州加油!祝福泉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