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张老师学国画——张清平详解《芥子园画谱》(连载之二)

第二讲:《芥子园画谱》中包含的历代画家画论信息

主讲老师:张清平

上一讲我们讲到,《芥子园画谱》是中国历史上绘画理论的集大成者,它的最大特点在于首次以图文形式进行理论的编攥和禅述。同时,《芥子园画谱》所收录的历代画家有关绘画理论方面的信息也非常庞大。在《学画浅说》中,主张学画者“惟矩度森严而后超神尽变。有法之极归于无法。”这一理论对后代的书画家影响深远,郑板桥在论及自己画竹时说:“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秀,画到生时是熟时。”其中堂奥,即是“由生而熟,由熟而生”的求索和成熟的过程。

跟张老师学国画——张清平详解《芥子园画谱》(连载之二)

近代画家黄宾虹说过自已的画“物理不尽然,而画理始终在握“,”作画应入乎规矩范围之中,又应超出规矩范围之外。“其中的“画理”和“规矩”,都是从传统技法中来,学画者惟其先循规踱矩地从传统入手,”欲无法必先有法“,厚积薄发,方能目无全牛,变规矩为自由。

跟张老师学国画——张清平详解《芥子园画谱》(连载之二)

说到这里,我们不可不说一下《芥子园画谱》中首要阐述的画论——六法。

六法是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所定的评价国画的重要法则,该画论距今一千四百年,至今仍然是评定一幅国画好坏的重要法则之一。

跟张老师学国画——张清平详解《芥子园画谱》(连载之二)

六法是:一、气韵生动。二、骨法用笔。三、应物写形。四、随类传

彩。五、经营位置。六、传模移写。

钱中书先生对六法重新作了句读标点:六法者何?“一曰气韵,生动是也;二曰骨法,用笔是也;三曰应物,象形是也;四曰随类,赋彩是也;五曰经营,位置是也;六曰传移,模写是也。”

无论是谢赫原文还是钱钟书的新解,六法中的意思都是非常明显的,它所想表达的对一幅画的评定,无非是以下几层意思:

一、国画必须是“骨法用笔”,这也是对国画这一画种特征的界定,换句话说,只有“骨法用笔”的画,才能称得上是国画,其他的半洋半中或洋为中用的做法,充其量只是国画的变种。正因为这一界定,千百年来国画都能保持自己的民族特性。

二、是指国画的色彩和写实,中国画中的色彩,反映的是物象的本色,大胆地省略色彩在光影下的变化。所以,国画中的物象,极少表现出物体的阴影,就连郞世宁这样的西方画家,画国画时也不得不入乡随俗。

跟张老师学国画——张清平详解《芥子园画谱》(连载之二)

三、说的是国画的最高境界——气韵生动,也即是国画的意境。国画追求的不单是物象,更多的是一幅画中的意境,甚至为达到意境,完全忽略掉物象。齐白石老人说:画画妙在像与不像之间,太像为媚俗,不像为欺世。正是这个道理。


此外的“经营位置”和“传移模写”指的是画画的技法和构图方面的问题,这是一个画者必须具备的绘画基础知识。

跟张老师学国画——张清平详解《芥子园画谱》(连载之二)

张清平《彩绘芥子园百图》之一

(本文作者:张清平。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更多有关书画的资讯,请关注艺术与教学头条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