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非遗传承多一些“指尖的幸福”

让非遗传承多一些“指尖的幸福”

网络照片

水沟头寨的15位傈僳族村民,现在最喜欢做的一件事,就是每天把编织好的胸花、挂件、瑜伽垫等手工艺品,拿到村民“三百妞”那里,验收合格后,当场结账。数着钞票,村民们高兴地说:“做完了就拿钱,感觉真好!”(6月7日 云南网)

在水沟头寨,大家把麻料纺织称为“指尖的幸福”。好多村民靠编织手工艺品走上致富之路。能带领村民致富的传承要不要?其实答案早已写在村民们幸福的脸上。

香格里拉市尼西乡汤堆村,以“公司+农户”的模式改变了过去小作坊单打独斗的经营方式,每年生产黑陶16万件、销售额达300多万元。大姚县咪依噜民族服饰制品有限公司,致力于彝族刺绣的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形成了“咪依噜”文化品牌,2017年公司产值突破2000万元,带动当地绣娘走上致富之路。来自云南这一个个生动案例充分印证,发展是非遗的最好传承。关于非遗保护,这些年听到最多的呼求还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把非遗传承保护与扶贫工作相结合”,在不少传非遗承人看来,百次上门劝学不如致富带动。事实也是如此,在城镇化加速推进、农村年轻人进城日渐增多、对时尚元素更加追捧等现实语境下,一些非遗项目如果没有创新让人为之眼睛一亮,如果前景惨淡让人看不到希望,即使劝学劝传次数再多,注定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七彩云南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孕育了民族特色鲜明、熠熠生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关注云南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其中一个最大的亮点就在于“开展非遗保护工作,有力地促进了地方产业发展”,也正因为非遗传承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也才能推动非遗传承保护工作达到了预期目标。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082人名单,其中云南56人入选,占入选总人数的5.2%,仅次于浙江,居全国第二。

笔者以为,推动云南非遗传承仍需在发展上着力,通过大力实施“非遗+旅游”“非遗+扶贫”“非遗+文创”等模式,释放发展新动能,让越来越多的人体会到“指尖的幸福”,从而增强人们保护和传承非遗的自觉性、主动性以及积极性。与此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大非遗项目的宣传包装力度,激发人们走近非遗、了解非遗的兴趣,吸引社会力量及资金聚向非遗。在第5届中国—南亚博览会即将开幕之际,有消息传来,云南省非遗中心将携同昆明、红河、大理等6州市非遗中心,集体亮相南博会文化创意馆。相信此举必将让更多的人了解非遗、感受非遗、触摸非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