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冬雷:推動雷士回歸A股,打造全產業鏈照明企業

王冬雷:推动雷士回归A股,打造全产业链照明企业

德豪潤達近日公告稱,公司正在籌劃對雷士照明控制的在中國境內製造業務及相關企業的併購事項,該事項構成重大資產重組。資料顯示,本次資產重組的標的是雷士照明控股核心資產雷士光電,本次交易預計作價40億

公告顯示,目前雷士光電在品牌影響力、銷售渠道及生產能力等方面均位於國內一流水平,在國內擁有34家運營中心(省級獨家經銷商),區域經銷商及其下屬經銷商旗下共有4000家以上的專賣店,省會城市覆蓋率為90%以上,地級城市覆蓋率率為85%以上,縣級市或縣級城市覆蓋率為60%以上。

“除了睡覺的7個小時,基本上每天都在工作,有時會有一個小時運動時間,唯一的愛好高爾夫因為浪費時間被放棄了。”王冬雷向記者聊起他每天的時間安排。

目前,雷士照明走過了恢復期,與德豪潤達的整合正向前推進,王冬雷希望德豪潤達上游的LED芯片、封裝技術和產品,與雷士下游渠道打通,提高資源運營效率,成為一家全產業鏈照明企業。

加碼倒裝芯片

近年來,國際照明三巨頭接連退出市場。飛利浦剝離照明資產單獨上市,歐司朗與GE重複同樣的動作,也在剝離出售照明資產。

王冬雷認為,照明核心技術在中國,德豪潤達掌握著技術主動權。回憶起當初從小家電跨界到LED的契機,王冬雷表示:“當時國家主推七大戰略新興產業,德豪潤達接觸過等離子電池、太陽能等新能源行業和LED半導體,發現LED芯片節能效果顯著,並且是新材料產業,恰逢全球照明行業第四次革命,選擇這一行業,意味著我們擁有與全球企業同時起步的機會。”

但國內大規模的技術引入與政策支持很快造成了產業的紅海,國內LED行業一度產能過剩,終端價格走低。為再次領先行業,德豪潤達適時投入研發LED倒裝芯片,2014年6月,德豪潤達發佈了“天狼星”新一代LED藍光倒裝芯片,以及“北極星”CSPLED白光倒裝芯片產品。

LED倒裝芯片概念早在2012年就被提出,但是因為市場和技術不夠成熟被擱置。如今,倒裝芯片已被認為是LED的最新發展方向。

“每瓦流明已經不是最核心要素的時候,由於對成本的追求,大功率驅動反而是核心要素,這也就是為什麼今天我們恰恰看到倒裝芯片是可能成為主流芯片的。東南亞市場、中國的農村市場,縣以下市場,在大規模地使用倒裝芯片,作為性價比最高的芯片出現,帶動了整個倒裝芯片在通用照明裡的使用。”

王冬雷解釋稱,LED現在最熱的是Mini LED和Micro LED,作為顯示背光和下一代顯示技術,Mini LED和Micro LED都是倒裝芯片,而不是正裝芯片,所以倒裝芯片是未來的方向。

目前,行業穩定性略有提升,但業內仍沒有統一的行業標準。芯片參數的更新週期延長至6個月,“倒裝芯片稍微好一些,而且德豪的芯片正在引領國內的行業標準”,王冬雷稱。

實業艱辛,利潤微薄。與之對比的是德豪潤達總部所在地的珠海唐家灣的房價一路攀升,在德豪潤達自主研發芯片的幾年間,唐家灣房屋均價由不足1萬元進入3字頭時代。實業跑不贏房地產幾乎已是業界共識,但王冬雷從未想過涉足地產行業,一直專注於製造業。

“只要有人有黑夜就需要燈,這個行業是天然抗週期的”,王冬雷語速飛快,“對雷士這樣的核心品牌,現在反而是更好的戰略機會,市場正在向核心品牌集中”。

王冬雷告訴記者,目前德豪潤達的LED倒裝芯片技術在全球排第二位,產能達到第三位。隨著公司增發募投項目的加快實施,有望消除公司LED倒裝芯片環節的產能瓶頸,改善芯片產品的結構,提升公司的各項經營指標。

過去幾年,王冬雷逐步離開科研一線。“今天由不得我選擇,我的副總曾經這麼說,不能天天去實驗室,應該跟銀行家和基金經理在一起,在什麼樣的位置做什麼事,我仍然關注技術方向,保持技術敏感性,沒必要關心技術細節,而是放眼整個行業的細節,使股東價值最大化。”

推動雷士回A

王冬雷認為,在港交所上市8年的雷士照明,價值長期被低估。目前雷士照明市值僅在20億港元出頭,市盈率在6-8倍,而同一梯隊的A股上市公司歐普照明市盈率接近40倍。

“雷士照明是德豪潤達的子公司,目前的估值較低,對A股的投資者來說,也是一個可惜和浪費的事情。我們想把這塊資產整合回來,同時也保留雷士在香港上市的地位。”德豪潤達副總裁兼董秘鄧飛表示。

德豪潤達公告顯示,2016年、2017年,標的資產雷士光電的淨利潤分別為2.28億元、3.30億元;根據預估,雷士光電預計2018年度至2021年度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淨利潤分別為3.7億元、4.5億元、5.5億元、6.0億元。本次交易完成後,德豪潤達將成為國內領先的照明企業,資產規模、經營規模、盈利能力將得到有力提升。

德豪潤達做上游和中游,雷士照明做下游,這是在2012年德豪潤達參股雷士時的既有規劃。按照王冬雷的計劃,在LED轉型的大背景下,兩家公司能夠更好地實現優勢互補,帶來產業協同效應。

事實也證明,德豪潤達的成本控制和效率極強,德豪的基因嫁接到雷士後,2015年至2017年,雷士照明產品毛利率從23.4%、26.8%升至28.9%。但雷士的革新與現代化管理企業仍有距離,等待王冬雷的不僅是雷士的經營生息,還有文化共識的再造。

談及這一場整合的進度,王冬雷顯得更為嚴肅:“整合的速度慢,沒有達到我們自己的預期,也低於市場預期,有雷士本身的原因,也有中國股市這幾年不穩定的原因等等,我們只能提高整合效果。”他認為,兩家企業的產業根基在時間中愈發紮實。

雷士品牌和渠道也在穩步提升,目前雷士擁有4200個終端門店,在2016年這個數據是3800家。在產業下行壓力下,雷士的恢復期可以說是短暫。

此外,雷士推出了伯克麗、利茲城堡等升級家居照明品牌,“我們要用最新的產品和科技帶給消費者藝術感覺,科技的和藝術完美結合,才能形成雷士的產品的內核,這一點實際上就有點像蘋果,開拓了一個IT產品的新時代。”王冬雷說。

而與天貓精靈的合作,雷士計劃成為智能家居的入口,目前這一板塊的科研由雷士深圳研究院專門負責。董事會給雷士的下一步規劃是做一家建材新零售公司,快速增長的線上業務給雷士品牌平臺化帶來了流量基礎。

王冬雷希望建立一家在全球有影響力的企業。“從創業之初我們定下了數一數二戰略,到今天還在堅持。我們的目標非常堅定,那就是全球前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