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学燥热症”,又一场中产阶级的集体自我吹眠!

“游学燥热症”,又一场中产阶级的集体自我吹眠!

暑期到来,虽然酷暑难耐,却又到了孩子们最高兴的时候。不过随着望子成龙的心态,孩子们虽然过得充实,但是也不轻松。近年来,暑期游学已经成为许多城市学生的‌‌“必修课‌‌”。

2017年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报名出国游学人数已经是三年前的2倍。与此同时,游学项目日渐丰富,价格也是水涨船高,一个赛过一个。

“游学燥热症”,又一场中产阶级的集体自我吹眠!

据《在线海外游学市场消费分析2017》显示,在海外游学市场中,人均花费2万至3万元的客户占比近半。价高者,4周海外游学价格达到8万元。

最开始,暑期游学是高中生、大学生出国留学前的准备工作,现如今,却已逐渐开始向中小学甚至幼儿园蔓延。游学,也逐渐变成了各色组织敛财牟取暴利的手段。

“游学燥热症”,又一场中产阶级的集体自我吹眠!

目前海外游学操作模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社会机构组织,一种是学校组织。学校自主组织的夏令营一般可以直接海外学校取得联系,继而进行互访形式的海外游学活动。

不过,相比于学校组织的正规游学活动,市面上的大多数海外游学都是由教育培训机构、旅行社或者留学中介组织操办捞金,部分学校、老师也在其中扮演着有偿招生的角色。

“游学燥热症”,又一场中产阶级的集体自我吹眠!

正规的教育培训机构之外,许多中介组织会以留学咨询、培训等名义注册公司,在其注册的业务范围内,并没有经营‌‌“出境夏令营‌‌”的资质。

他们便会将游学团转手交给具备出境旅游资质的旅行社。而旅行社也会给培训机构一定回扣。每招募到一个国际夏令营的学员和客户,1000元以上的返点是行内的普遍‌‌“规矩‌‌”。

“游学燥热症”,又一场中产阶级的集体自我吹眠!

许多游学机构所谓的‌‌“80%国际学生同行‌‌”,‌‌“海外名校深度交流‌‌”也都是房地产广告一般的虚幻,不过尽管如此,越来越多的低龄儿童加入了暑期游学大军。

据2017年4月《国际游学蓝皮书》显示,中小学生游学意愿最高。某旅游网站监测数据显示,游学市场中,初中生占比达49%,高中生占比达24%,小学生占比11%,学龄前儿童占比为6%,大学生出游人次占比仅为3%。

“游学燥热症”,又一场中产阶级的集体自我吹眠!

和其他一切金钱燥热症一样,‌‌“游学热‌‌”也成为一种时代燥热的表征。在这种趋之若鹜的‌‌“游学‌‌”项目下,除了塑造精英幻觉,真正意义上的体验微乎其微。作为一种服务项目的游学,也嵌入到中产消费升级鄙视链中。

在此前的那一篇令人哗然的《中产教育鄙视链:绝不让娃和没英文名、看喜羊羊的孩子同读没外教的幼儿园》中,有家长提到女儿幼儿园新学期开学,老师请小朋友讲一讲假期去过那些好玩的地方,‌‌“半个班的小朋友假期都至少出境旅游了一次。‌‌”

“游学燥热症”,又一场中产阶级的集体自我吹眠!

海外游学图什么?装腔作势地讲,有三类:一是考察院校,为以后出国留学做准备;二是学习语言,通过与当地人的接触感受异域文化;三是各种夏冬令营,例如‌‌“拜访国际名校‌‌”等特色项目。事实上,这些在游学中基本都无法实现。

有很多大学生希望通过海外公益实践增加阅历,提升自我的设想也可能是梦。在‌‌“见识更大的世界,成为更好的自己‌‌”这种造梦话语面前,金钱获得了宗教般的纯洁性,天价‌‌“游学‌‌”也见怪不怪。

“游学燥热症”,又一场中产阶级的集体自我吹眠!

之前,这种症候群台港澳最为普遍,去过日、韩、东南亚国家的也不少,难以相信有些4、5岁的小朋友已经去欧美国家进行了游学式的旅游。如今,随着大陆经济的快速崛起,这一方面的比拼也提上赛道。

尽管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尚没有攀比心态,但孩子晚上回家和父母讲起其他小朋友丰富的经历时,‌‌“必然有些家长的心里会不是滋味,难免奋起追赶,攀比之风就此掀起。‌‌”对他们而言,自己吃苦受气也就罢了,但再苦不能不苦孩子。

“游学燥热症”,又一场中产阶级的集体自我吹眠!

如今,在教育培训机构的鼓捣下,在大环境的熏陶下,越来越多的孩子踏上了游学之路,当躺在草坪上,认为来到了名校,才真正发觉名校可能并不需要近二十年的寒窗苦读,这与父母的阶层地位及持续地经济供养也息息相关。因此,孩子也与家长一样沉浸在无尽的幻想中,享受着游学带来的片刻的虚幻时光。

“游学燥热症”,又一场中产阶级的集体自我吹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