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潮汕和福建闽南有什么关系?

问题宝宝求大家解答


潮汕地区和福建闽南地区渊源颇深。

具体表现为:

1.具有相近的方言,事实上,闽南人和潮汕人讲话相互之间大部分是可以听得懂的。

2.具有相近的民俗风情。

事实上,闽南人和潮汕人都是历史上战乱时期,中原汉人南迁的分支,潮汕人又有大部分是由已经在闽南站住脚跟,繁衍生息的闽南人继续迁移而产生的。

闽南包括漳州,泉州,厦门,潮汕包括潮州,汕头,揭阳,潮汕人来自于闽南分支,经过近千年的演变,孕育出自成体系的文化,因此又不同于闽南文化圈,可以说是既有渊源又不尽相同。


生说


广东潮汕与闽南的关系:个人认为,是不同历史时期南下的古中原人。为何如此说?这都是由战乱及灾难引起的,说來话长。一般学者认为:广东与福建都是移民省,95%的血统与基因都是汉族人,有极少数土著原居民,被称为畲族(畲族的称谓是宋代后才有的统称,楚汉时被称为武陵蛮等。有学者认为古越人像老蒋进入台后,将台湾土著赶上山,统称高山族一样)。闽南人的形成在晋末、唐末与宋末形成的。而潮汕人被称为莆田人移民南下的,这是为何呢?究竟潮汕人是否是莆田人后裔么?这问题是存在很大的争议的。回顾历史,潮汕地区原本非属闽越之地,那么原来是什么一回事?为何在明清时期,闽南与潮汕人被称之为河洛人。(汉史学家称,涯山之后再无汉,这一段也是跟潮汕有关,为何如此说呢?)



秦前南方沿海一带被统称为百越地区,福建为闽越,广东为南越,都不真正意义上的国家。更像多部落原始奴隶社会,生产力较秦落后。秦末,由秦将赵佗割据南越,统治广东、广西及越南北部地区。史称南越国。这也就是中原人第一次南下,最先入粤的是秦兵及楚之降卒。(一般广府人及广西白话语地区的人应该是最早南下广东的,而潮汕形成于宋。客家则是身份最杂而且各朝末都有南下的一群人,但形成客家却是最晚的。因此客家是统称,形成于明清,也是史上同化及融合最大的一个民系)。



晋末五胡乱华与唐末乱年,福建又有大批的中原人迁徙而來。这时闽越人口不越增加,人多地少的闽越看上了南越的土地。这就不得不提起唐泉州守将陈元光了。由于陈氏家族势力壮大,因此派兵攻打揭阳(遗址不存在,古称揭阳岭及揭阳县),并一举攻陷潮阳。后来分别由泉揭分割土地并开辟了漳州。陈元光因此被奉为开漳圣祖。不过此时的揭阳仍非闽辖区,因地处僻壤,也是唐朝庭流放犯人之地。最有名的就是韩愈了!中原文化便开始进入揭阳,因此也有人认为:闽南话是唐代中原地区的官话。(史称潮州四五百年史,而揭阳有千年史也以语言的形成为据,海外华人更以唐人、唐语、唐人街等为名,也因此有人认为潮汕在宋代早就有潮汕先民了。漳州也有部分地区与潮汕同俗,尤其云霄、诏安)



潮汕人为何宗祠、族谱大多数记载到宋代呢?为何三千万潮人都说是莆田呢?有人说是祖居地,有人说是中转站……那么历史是怎样的?还原历史,虽传说多种多样,较为靠谱的说法有两种。一、由于北宋割地迁民及南宋迁都,福建史无前例的人口大爆炸。史称“沉东京(汴梁)、浮福建”!二、宋帝南逃,在莆田建了东京的宫殿,企图建立恢复政权。不料,莆田发生了一次十分严重的大海啸。把宫殿给毁了,大批灾民南下潮汕(此时才有潮州之称谓,隋为义安郡,唐以州称之,宋为潮州)。史称“沉东京、浮南澳”。北宋名臣蔡襄建洛阳桥便是中原人口南迁的佐证(北宋都城洛阳,中原移民思故土,以洛河、洛阳桥称之)!因此有人认为潮汕人一般都是由宋末中原经福建莆田南下的中原人,这包括了雷州、汕尾、广西讲河洛话的人甚至包括了台胞及华侨。



明末也有一批闽南人南下到汕尾(该地区原为潮惠共管。元代广东东部为江西中书省管辖)地区,不过这些人分明与潮汕人不太一样。他们有讲闽南话的,也有讲客家话的。有人认同潮汕风俗,有人认同闽南风俗,有人却认同是客家人,广东称之为半山客。后來太平天国也是由客家人挑事的,从土地之争引发的。因此汕尾人有部分人认同潮汕,有部分人不认同这就不足为奇了!(古代的梅州地区也是古潮州的管辖范围,因此先來后到大约也因此而来罢了)有一种说法,客家以所以称客,一是对故土的思念,二是这个地方原本是有主人的(其主人便是被称为畲、瑶、黎、土家等少数民族,估计这才是古越族人的一部分)。我们也可以认为这是民族大融炉的结果!从民俗看,客家仍保留了一些古越人的遗风(也就是说,中原人与土著当地人通婚形成客家民风)。
闽南人与潮汕人的关系是同宗同源的关系,潮汕人就是闽南人的一分支(闽南话系是中国七大语系之一,以语言分就是同系的)。不过经过漫长历史的演绎,这里也有一部分人是融合同化而来的。例如,潮汕地区也一些半山客或客家已融入进去,其后裔也成了地道的潮汕人(其原因是近代开放沿海口岸,对外贸使沿海地区的开发比内陆地区快)。



嚁月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广东潮汕和福建闽南这两个地区,那么两者之间是否有所关系呢?毕竟两地的风俗习惯往往十分相同,事实上两者之间确实存在着巨大的渊源。

那么两者之间有怎样的故事

两者之间的关系, 其实一句话就可以概括

潮汕根在闽南,闽南根在中原,台湾根在闽南,闽南根在中原,潮汕人大多是福建移民的后裔。

华人首富李嘉诚先生就曾说过:“我们祖先有几代在福建莆田居住生活过,我可以说是半个福建人。”就是因为南宋末年,因逃避战乱,十几万福建莆田人开始移民到潮州汕头。

  • 方言、美食和风俗相似

方言:由于福建的语言与潮汕的相似,潮汕话更是中国八大方言——闽南语里的次方言。潮汕方言应该说跟福建漳州、泉州与厦门的方言,同属于闽南语系。

风俗:潮汕和闽南两者都有着敬祖重祀的传统,而且其安土重迁观念基本上等同,这种联系或许在当地人看来并无特别之处,但放眼全国或者周边,二者的相似简直可以用同俗形容。

美食:潮汕美食可以说在全国是出了名的,潮汕人好吃、会吃牛肉,而相仿的泉州人的牛肉嗜好也不逊色,遍布全国的潮汕牛肉火锅和晋江牛肉店便是其有力证据。

相信很多去过潮汕和闽南地区,或者认识这两个地区的人都会觉得很奇怪,这两个地区风俗、方言语调几乎一样。为何又互不认同,确实成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他们之间存在怎样的故事呢。

  • 祖先

潮汕人的祖先其实大多数都来自福建,与闽南人一样自称河洛人,当然这个称呼在现在已经十分少见,除了老一辈知道的人也不多了。但是潮汕人的族群自我认同很强,或许是因为潮汕地区半封闭的地理状态以及与广东其他地区迥异的文化有关,所有潮汕人更多时候不认同自己是闽南人。

  • 语言

潮汕人讲的潮汕话的的确确是属于闽南语系,但是两者之间却又很难进行沟通交流,毕竟属于是两种不同的方言。

  • 人口

在明朝中期以后,潮汕一带就已经跟福建一样变成人口密集的地区,而且自身也开始源源不断向外移民,如今世界各地的潮汕人不在少数。同时那时开始福建就已经逐渐减少向潮汕的移民,转而向台湾、粤西、海南以及南洋移民。

  • 文化

潮汕地区和闽南地区山水相连,很多文化形式都非常相似,但是都属于各自发展各具特色的状态,潮汕戏剧、音乐、宗教等等都自成体系。没有潮汕人会认为自己的文化是闽南文化的从属。闽南人在说自己的文化的时候也并不会把潮汕文化包括在内。

而中原移民由闽入潮汕,主要有三次,即两晋时期,隋唐时期和南宋末年。因为福建地少人多,不少先民继续往南迁徙到潮汕地区。可以说,每一次中原移民潮,都会大大增加潮汕地区的人口。

页可以说潮汕和闽南本身处于同一个文化圈内,二者的紧密程度甚至可以用兄弟关系形容,而二者并无太大的差异,无非是他们属于两个不同的省份,闽南属福建,潮汕属广东,一个是哥,一个是弟的关系罢了。


广东任你行


从中原迁入福建的汉族人,迁到龙岩,汀州的称客家人,讲古中原话,也叫客家话,至今有些词语和中原话相似,有一小部分分迁到莆田,开始也称客家人,李嘉诚的先祖李火德就是客家人,这部分客家和福建土著通婚产生闽南人,讲的语言和闽语类似,因为所居在闽南被称为闽南话,因为人多地少,部分迁入广东东部沿海,人称潮汕人,保持闽南人语言,喜欢吃海鲜,拜老爷等风俗



中华孝子哥


潮汕和闽南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当时的福建莆田一带大量移民迁入潮汕,随着时代的发展就成为了如今的潮汕地区,所以说现在的潮汕人其实是闽南的一个分支,潮汕话也属于闽南话之一。

而且由于大家的祖宗都是同一个地方,所以两者的文化都比较相近。茶文化、祭祀文化、饮食文化等多有共同之处,例如福建和潮汕都有祭祀妈祖的风俗,因为两者都是沿海地区,而妈祖作为沿海打鱼为生的渔民来说是他们的保护神,因此当年莆田移民把祭祀妈祖的习惯带到了潮汕地区,潮汕人民也把这一习俗继承了下来,而茶文化也有类似之处,闽南地区和潮汕地区对于茶是相当重视的,都必须准备一副专门的茶具来煮水泡茶。不过由于潮汕地区的地理位置特殊,三面环山,使其逐渐与相邻的闽南地区分割开来,现在的潮汕文化已经独成一家,具有自己的特色,潮汕人也认为自己是属于广东。而福建则还是正宗的闽南文化,与现在的潮汕和广东没有太大关系。


人在佛山


福建闽南的兴盛自唐、宋开始,是山西望族大量入闽带动的,现在当地的很多地名都来自于北方,比如晋江,是九日山下的一条大河,就是当时集贤院的贤人命名的,晋就是山西的简称。广东潮汕人,大多是因战乱等各种原因从闽南迁入的,比如王、游、蚁、叶是一家,就是例证。这些历史颇为复杂,散落记载于各姓族谱之中,因之前长期贫穷故,并没有人系统整理考证过,导致众说纷纭,实在可惜。


王南安


这几句话也许能说明闽南和潮汕的关系:1.福建人自己人,2.潮汕人莆田祖,3.漳潮姐妹城…

还有陈三郎和黄五娘的故事也发生在泉州和潮州。

漳州的云宵和诏安原来是潮州管的,汕头的南澳岛是从漳州割出去的。

抗日战争,许多潮汕人逃到漳州,被接受并安顾下来。等等都是体现在漳潮一家亲!所以不用太纠结两者的关系,只要相互保持下去就对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