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铁三角谁最有可能升为中将?

渔樵侃史


李云龙、丁伟和孔捷在1955年授衔都是少将,三个人都愤愤不平,认为自己军功很大,资格又老,至少也应该是中将。

其实当时在评定军衔时,就比较有争议,到底以什么依据来评定呢?军功?现有当位?当年的地位?资历?派系之间如何平衡?因此,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需要平衡各方面利益,照顾到大家的情绪,多参考几个依据,综合给出评价。

从单一的标准上来看,大家都会有意见。比如说军功,那粟裕就应该是元帅。比如说资历,那些黄埔毕业的军官们都是元老。当毛泽东听到下边的将领们对自己的军衔不满意时,说道“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评级时”。

当时评军衔时,首先考虑到的是四大军区之间如何平衡,资格老的人之间如何平衡,然后才是战功,所以才得出了当时的元帅、大将、上将、中将和少将名单。

为什么李云龙、 丁伟和孔捷在1955年授衔都是少将?

原因很简单,他们都是红四方面军出来的,不是中央红军。因为在历史上占据中央领导权的是红一方面军,也就是中央红军,因此在授衔时,优先要考虑红一方面军出来的军事干部,也就是当年在江西根据地的这些人。

红四方面军当年在过草地前,是军事实力最强的时候,大约有七八万人马。而当时的红一方面军只有几千人,并且连统一的军装都没有,因此红四方面军的领导,比如张国焘等,企图另立中央。最终在斯大林的支持下,毛泽东在路线斗争获得了胜利。后来红四方面军在西征中伤亡惨重,幸存下来的干部受到了清算,要求隔离学习,清除张国焘路线余毒。李先念作为西路军总指挥,被降为连指导员,整个红四方面军的干部都受到了打压。

李云龙、丁伟和孔捷这些红四方面军出来的干部不可能不受影响,如果他们是红一方面军的就不一样了,当个中将应该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如果三个人都活着的话,到底哪个人能评上中将,下边为你解答。

首先,李云龙是不可能了。按照小说中的描写,李云龙在WG中受到了处分,就算不死,也要被打入监狱。等到WG结束再出来的时候,估计也就到了退休的年纪,直接进了老干部活动中心去了,难以再在军界任职。他的文化程度有限,发展的潜力太小,他的一生到这个少将,基本上也是终点了。

接下来说,丁伟是这三个人头脑最清晰、也最有文化的一个人。因此在南京军事学院毕业时,他的论文就是在虚拟假如中国和苏联如果发生冲突了,中国军队将如何应对的问题。这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是大逆不道的。但后来的国际关系发展证明了他的分析是正确的,甚至孔捷的军队在北方边境就和苏联确实发生了类似的军事冲突。但这个人过于高傲的个性,很难得到重用。他和李云龙一样在WG受到了处分,失踪了。如果不死,可能会从事理论研究工作。因为在解放战争期间,他曾是林彪的部下,很难被提拔重用,因此他也很成为中将。

最后,就只有孔捷一个人,也只有他有可能成为中将。孔捷虽然在这三个人中最老实,但他最踏实,从来都是上级的好部下,忠诚度最高,领导也最喜欢。因此在解放战争结束后,孔捷的军队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对现代战争的理解也比其它两个深刻,所以在南京军事学院学习期间也最认真。后来在WG中,赵刚和李云龙自杀后,他收养了李云龙和赵刚两家的孩子,一直指挥自己的部下,守候着中国的北大门。从来不发表不合时宜的观点,不乱说话。在中苏发生冲突时,他的军队表现不俗。孔捷也是他们三个中间唯一一个同时和美国军队苏联军队打过仗的一个,对现代战争有更深的思考和实践。因此在1988年再次授衔时,他是三个人中唯一一个可能得到中将军衔的人。


新知传习阁


授衔时李云龙、丁伟、孔捷都是少将,他们都愤愤不平,认为给自己评低了,应该是中将才是,被老师长训了一顿才老实了。剧中三人都闹着要升中将,若是真的在李云龙、丁伟和孔捷之中选一个人为中将,最有可能的是谁呢?

首先最不可能的就是李云龙。李云龙虽然是铁三角中资格最老的一个,从1927年黄麻起义的时候就参加革命了,在长征路上就是团长了!但要知道评选大将元帅的时候,可能会考虑资历的因素多一些,但少将和中将更多的是看军功和军事能力。从长征到抗日,李云龙功劳是不少, 打山崎、灭观摩团,还顺手毙了个日军少将,全歼了山本特战队,但他闯的祸也不少,违抗命令、擅自行动等,以致于他光从团长的位置上就被赶下去了三四回,结果到了抗战,还是个团长。

还有一个原因是淮海战役中李云龙受伤后,基本就留在了后方,没再打过仗了,但丁伟和孔捷却没闲着,要知道解放战争和朝鲜战争都是评衔的重要参考。

那么丁伟呢?丁伟是三人中军事素养和大局观最好的,战场上的表现一点也不输于李云龙。在军校学习的时候,李云龙的论文也是他指点着写好的,而他自己的论文《大纵深防御战略》无疑也是三人中最出彩的,后来我国的“三线建设”和这篇论文就是一个路子。

丁伟也是属于“错误没少犯,福没少享”,他看似没有李云龙那样经常违抗命令,但却是三人中最坚持原则的,这让他在战争结束后,没少吃亏,所以以后要再授衔,他升中将的机会也不是太大。

最后说孔捷,他才是最有可能升为中将的。《亮剑》中,孔捷作战敢打敢拼,有点虎,要不怎么叫“孔二愣子”呢,但缺乏灵活机动,所以前期战绩比李云龙和丁伟差了一点,但最大的优势是参加了朝鲜战争,而且战争结束后奉命驻守东北,是当时最为重要的战略防御要地。

孔捷打仗虎,但他却是三人中最容易妥协的一个,也是最能够贯彻上级命令的,使用起来最顺手最放心的那一个。所以,三人中最后他的结局最好,而且也应该是最有可能升为中将的那一个。


渔樵侃史


55年,我军决定进行授衔。当时,授衔有很多条条框框,既考虑军功,又平衡山头,当然还有一些个人感情因素,比如,萧克上将,八路军120师副师长,这可是与贺龙(120师师长)、聂荣臻(115师副师长)、徐向前(129师副师长)、罗荣桓(115师政训处主任)平起平坐的人物。55年授衔时,八路军三个主力师的师级干部除他之外都是元帅军衔,当时的旅级干部好几个也授予了大将军衔,如陈赓大将(129师386旅旅长)、徐海东大将(115师344旅旅长)、黄克诚大将(115师344旅副旅长)。旅长都授予大将,按萧克的资历,即使授不上元帅,最低也应该是大将吧,可他偏偏就授了个上将!这里面就不排除个人感情因素的影响了。

再来说说李云龙、丁伟、孔捷,三个人55年都是授予少将军衔。他们都是解放战争初期的团级干部。55年授衔时,很多抗战初期团级干部都是上将军衔,如115师的杨得志、杨成武、杨勇、韩先楚、李天佑、邓华(115师685团副团长),120师的宋时轮、贺炳炎(120师716团副团长)、彭绍辉、张宗逊,129师的陈锡联、谢富治。连邓华和贺炳炎的副团级干部都是上将,李云龙、丁伟、孔捷,要么是上将,最低也应该是中将吧,可是他们偏偏授予少将!所以他们三个都愤愤不平,认为给自己评低了,最起码应该是中将才对。被刘帅(老师长)训了一顿才老实了。按资历和军功,他们三个授予中将绰绰有余,可是为什么才授予少将呢?这里面就有很多主持授衔人员的感情因素了!就是因为有了这些因素,所以他们才被低授。正如丁伟所说:“陈大麻子跟我一起提的纵队司令,他授个中将,我却是少将,给谁说理去呀”!

由此,回到题主的问题:如果选一个升中将,谁最有可能呢?我认为孔捷可能性最大!但是,前提是他们必须在1988年第二次授衔时仍在军队领导岗位!

回放一下88年授衔情况,当时共有17人授予上将军衔。除洪学智是1955和1988年两次被授予上将外,其他人都是升任上将。这17人中,张震、刘华清、秦基伟、尤太忠、向守志、李德生全部是原129师,以及后来的第二野战军刘邓的老部下。如果大家看过邓选就知道,邓有一次在军队高级干部大会上的讲话,说到:有人说我总是提拔二野的干部,没办法啊,因为我对二野的干部比较熟悉嘛。呵呵!

然后再来说说李、丁、孔三个人谁有升为中将的可能性!

一,首先,绝不可能是丁伟。《亮剑》中丁伟一出场,字幕介绍很清楚:八路军冀中军区三分区28团团长。冀中军区司令员是谁?吕正操!而吕正操解放后不久就离开军界做他的铁道部部长去了。所以,丁伟不是刘邓129师的老部下。剧中有一个细节,丁伟接手李云龙的新一团团长职务,是老总亲自谈话,不像李云龙接管孔捷的独立团,是陈赓大将拿个鞭子把他轰去的。这说明丁伟是空降兵,属于外来干部,所以不是129师的嫡系。抗战结束后,丁伟被抽调到四野,开始隶属林罗麾下!即使丁伟熬到了1988年授衔,可是他没政治资源啊!老领导吕正操已不在军界,林(1973年)和罗(1963年)都已经逝去,刘帅解放后就交出兵权教书去了,邓是大权在握,可是邓对他不熟悉啊,所以,他肯定没戏!


二,其次,也不可能是李云龙。李云龙倒是原129师的老部下,这一点从刘帅对他的喜爱可见一斑。但是他有两大可惜之处,一是他的老领导陈赓大将去世较早(1961年),这是失去的第一棵大树。二是中野挺进中原以后,他就从中野划归华野(也就是三野)序列,可惜他的三野领导陈和粟去世也比较早,陈是1972年,粟是1984年,这是他失去的第二棵大树。那时,刘帅也已经去世(1986年)。只有邓在,而且邓是军衔制度改革的决策者!但是,李云龙在解放战争时期已经隶属三野,就不再是二野的人了!好比是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已经远不如张震、秦基伟、刘华清、尤太忠等可比啊!

三,最后,孔捷还有点希望。孔捷也是原129师刘邓的老部下,虽然孔捷在解放战争时期也隶属四野序列,但是孔捷此人比较老实厚道,执行领导命令不打折扣,应该会给邓留下不错的印象。更为关键的是,孔捷与洪学智有过两次交集,一次是解放战争时期,同属第四野战军。二是,孔捷参加了抗美援朝战役,洪学智作为志愿军副司令员,孔捷又在洪学智麾下。而洪学智在88年授衔时,一直是军委秘书长,而他又是我国军史上唯一一个两次授予上将军衔的开国上将!有这么一个大树,再加上又是邓129师的老部下,所以,孔捷在1988年授予中将还是有可能的!


管理那点事


都不可能晋升中将。如果一定要在三人中找一个出来,孔捷有一点点希望。前提也是他要会站队。

1955年第一次评衔时,有两条指导性意见。

“授予军官军衔时,一般不得高于编制军衔,但可低于编制军衔一级至两级”;

“一般以不低至其编制军衔三级为原则”。

这就导致了实际军衔与编制军衔脱节,实际军衔普遍低于编制军衔一到两级的现象。当时全国在编的军长和军政委一共有66人,但被授予中将军衔以上的只有8人,占比只有12%。李云龙、丁伟、孔捷的少将属于正常情况。

1956年11月,国防部发出《关于严格控制提拔干部的通知》的文件。

随即干部军衔的晋升基本停止,也就是说1955年授什么衔,以后基本就不晋升了。事实上也是确实是如此。1955年授少将军衔的人,截止到1965年取消军衔,没有一个晋升为中将!仅在1956年和1957年补授两名中将,注意是补授,不是晋升。

所以,不管李云龙、丁伟、孔捷有多大的能耐,截止到1965年取消军衔为止,他们都不可能授中将,因为这是国防部的政策。


原著中李云龙后来自杀,丁伟失踪,只有孔捷还在军长任上。孔捷升中将的唯一可能性就是熬到1988年复评军衔,仍然在现役服役。比如:

(张伯祥少将)



(张伯祥中将)

张伯祥中将,1964年授少将,1988年第二次评衔授中将;

还有李曼村中将,1955年授少将,1988年第二次评衔授中将。

1955年的少将,在1988年升中将以上军衔的有几个人,虽然不多,但是也有。而且,孔捷在129师混过,曾经是邓政委的人。只要他会站队,88年复衔有一点点希望。


最后说一点很现实的问题---年龄。

1988年第二次授衔,年纪最大的是洪学智上将,1913年出生。就算李云龙没死,丁伟没失踪,他俩也不可能熬到第二次评衔。因为年龄是他们俩最大的瓶颈!李云龙也说过,他当兵最早,孔捷当兵最晚,也就是说李云龙的年纪最大,孔捷年纪最小。

李云龙参加过1927年的黄麻起义,他最晚也是1910年左右出生的人,17岁参加革命。丁伟和他同岁,所以也是1910年左右的人。熬到1988年恢复军衔,他俩都已经78岁了!比洪学智上将的年纪还大!怎么可能还在现役服役?

所以他俩完全没可能授中将,因为年纪太大了!


Mer86


这个问题,要分两种情况。1955年直接授中将和从少将再晋升中将;

先说第一种情况:1955年直接授中将军衔。

当时全国在编的军长和军政委一共有66人,被授予中将军衔的只有6人,分别是:13军军长陈康、14军军长范朝利、47军军长张天云、50军军长曾泽生、60军军长饶子健,64军军长刘金轩。

在抗日战争时期,这六位有4位是八路军主力团的团长或者参谋。

陈康是八路军第129师386旅772团团长;
范朝利是129师385旅769团参谋长,跟陈锡联团长一起夜袭阳明堡战斗;

张天云任115师344旅687团团长;
刘金轩任129师385旅769团参谋长

饶子健在1941年是新四军第四师第十二旅旅长;而曾泽生更牛,是滇军出身,1939年时,就任国军第60军军长。之后,他的部队向我军投诚,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0军,并参加入朝作战。他被评上中将,有政治原因,更主要是实力!

在这六位面前,就李云龙,孔捷,丁伟“野鸡”团长的身份,怎么和他们平起平坐?他们三位任职团长的部队“独立团、新一团、新二团,都是八路军自己扩编出来的团,跟八路军主力团不是一个级别,(说句夸张的话,他们算是八路军中的二流部队)。

所以,李云龙。孔捷,丁伟三个人,根本没有机会授予中将军衔!

再说第二种情况,从少将再晋升中将。

我军1955年授少将军衔的人,截止到1965年取消军衔,没有一位被晋升为中将!中间,只是补授过中将,没有晋升中将。

而到1988年,曾重新评级,可以晋升为中将。在小说中,此时李云龙已经自杀,丁伟也失踪了。只剩下孔捷。孔捷要是能活着,并在职,真有可能会被授予中将军衔。

抛开实际,我觉得丁伟最有机会授予中将军衔!

李云龙在受伤以后,就没有参战内战,后期没有军功。所以,他先排除。孔捷参加过抗美援朝,这是加分项,但是这个人太“憨厚”,缺少灵活性,容易吃亏。他跟李云龙一样,属于没文化的那帮人,“扁担倒了不知道是个“一”字”。而建国以后,更看重的是将领的个人素养。所以,这两人可以排除出中将人选。

而丁伟不一样,他有文化。他写的论文《论我国国土防御的重点》,水平高于李云龙的《论军人的战斗意志——亮剑精神》和孔捷《 战略合围与向心突击》。尤其是,他指出“今后苏联很可能是对中国最构成威胁的国家”。就冲着孔捷的文化水平,和高远的战略眼光。三人中,丁伟最配的上中将军衔!

丁伟还有一个加分项,曾任北京军区参谋长。天子脚下做官,那可不一般。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和平时期考察任用干部,历来注重德才兼备和现实表现,以往的战功并非不重要,但也只能代表过去。因此,慕什塔戈认为,《亮剑》晋西北“铁三角”——李云龙、丁伟、孔捷三人当中,最有可能实现“少晋中”的当属孔捷。其原因有三:

  一、孔捷有为将之德。对于李云龙这一批从战火硝烟跨入和平年代的开国将领来说,其现实处境虽不能用“飞鸟尽、良弓藏”来比喻,但形势和任务都要求他们不能总是躺在战争年代的功劳簿上想问题,否则必被历史所抛弃。《亮剑》剧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原国军被俘将领常乃超走上南京军事学院的讲台,为大家讲授苏军作战理论。结果,李云龙、丁伟等人大闹课堂,拿以往战功说事,令常教员无地自容,后来二人均受到院长刘帅的严厉批评。我注意到孔捷在整个事件中,始终表现得谦虚睿智,不为李云龙等人的骄傲情绪所动,体现了一名和平时期军队将领所应具备的品德素养。

  二、孔捷有治军之才。论战争年代的功劳,孔捷虽不及其他两位,但他带出的部队也都是能打硬仗的虎狼之师,要不然也不会被上级领导选中,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出任志愿军的一军之长。我还注意到一处细节:孔捷在学习期间,向李云龙、丁伟二人讲述自己与美军作战的感受,提到美军火力对所属人员造成的巨大伤亡时,眼泪夺眶而出。试想:能遇到这样一位体恤部属的好领导,全体士兵必当尽心竭力。与其他两位相比,孔捷的现实表现尤为突出。抗美援朝回国后,他长期在东北某部担任军长,镇守祖国的北大门,属于当时的重点战略方向,自然容易出成绩。

  三、孔捷有从政之品。如果仔细剖析“铁三角”中三人的不同性格,就会发现,李云龙明显属于胆汗质性格,脾气见火就着,为救媳妇他敢擅自率部攻打平安县城,为了替自己的警卫员报仇,他敢违抗命令枪毙俘虏;丁伟同样也是个性张扬,喜欢独断专行,不愿被动接受上级管束。如果说,战争年代的指挥员为了捕捉战机,需要借助自己的火爆脾气机断行事,体现“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指挥艺术。那么,进入和平时期,这种脾气和性格往往就会成为从政的大忌。相较于前两者,孔捷的性格忠厚踏实,虽然也经常“发飙”,但都是出现在指挥作战对部属下达命令时,对上级领导,他可从来不敢像李云龙那样敷衍甚至顶撞。


慕什塔戈


写在前面的话:以下所有的假设和讨论,均基于电视剧。如果和现实夹杂在一起,是没有答案的。

按题主所说,三个人无论是战功、资历,在不久的将来,全部都可以升为中将。没有一点问题。

在此次授衔中,出于多方面的考虑,三个人实际上是低配的了。

所以,问题应该是:谁最先升为中将?我个人的观点是:丁伟。

原因如下:

第一,要从人才的稀缺性来看

当时,经历了二十多年的武装斗争,我军战将如云,仅仅一个晋西北就有铁三角这样的猛人,其它地方也差不到哪去。再经过朝鲜战争的洗礼,与十六国联军对抗不落下风,我军的战力已经达到了近百年来的顶峰,猛将如云。

也就是说,能打仗的将领,很多!但是,有丁伟这样有战略观、大局观的军人却不多。

能够从纯军事的角度出发,看到中国未来十年的国防战略走向,殊为不易。而质疑老大哥,更是冒天下之大不韪。

在这一点上,丁伟是高于李、孔二人的。

第二,从老师长的态度来看

丁伟的论文可谓石破天惊,引起了众人的质疑,但是老师长却力挺丁伟。

以老师长的资历、层次和身份,是能够参与最高军事决策的。关于与北方邻居的相处,这些历经战争考验的军神,早把所谓的老大哥看穿了。

不防备才怪了。

所以老师长力挺丁伟,一定程度上表明了高层的意见。一个军校学员,能够看得如此长远、目光如此具有穿透力,难得!与高层的看法不谋而合,难得!

所以丁伟今后的路,可能要比孔、李二人走得更快。

更值得注意的是:早在晋西北,丁伟就获得了去延安学习的机会。而在解放战争时期,丁伟也是最先提拔的。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


所以,综上所述,丁伟应该是三人中最先提中将的。


脂肪故事


亮剑铁三角 李云龙,丁伟,孔捷。按电视剧中来看,其实各有各的特点,而这哥三脾气都是个二杠子,不肯吃亏的主,两句话不对就耳刮子过去啦,可这三个就恰好能够组成铁三角,主要是因为各自所擅长的领悟互补而且脾气对胃口。而他们所擅长的领域也就决定了他们的前途。

老李,这家伙那就是个泥腿子,大字不认识一个,不过打仗可是把好手,干了坂田联队,山崎大队,搞了日本观摩团,端了平安县,整了楚云飞,一路是一直在反杀对面,经济不行反复迂回生生干死,而且按剧中所说在长征是就已经是团长了,这可牛逼了,要知道长征是红军才多少人,别说团长,连长都在后边是牛逼人物,其实如果不犯错这么下去中将应该是妥妥的,可这家伙不省心,成天犯错,虽然大部分功过相抵,可这战功累累不升官啊,可不后来就成了少将,不服也正常,不过在之后他所擅长的打仗可就不行了,虽然当时世界并不是很和平,可撑死就是个小冲突,打仗根本轮不上他打,政治就别说了,那家伙还不如一个村长厉害,所以战争时期李云龙还可能升,可到了中国和平时期想要升中将就只能吃资历了。

再看看丁伟,这家伙就比老李头高一个档次了,为什么??人家看问题都是大局来看啊,看看当时楚云飞驻扎大孤镇,丁伟过去一分析直接分析到国共解放战争,把李云龙都蒙了,你说说这眼光,再看看最后那个演讲,思想绝对超前,而且也符合当时国情,分析的也明显牛逼,这就是个战略家,军事家,而且他还说过他一个师就把廖耀湘一个军干了,虽然在当时国民党以是惊弓之鸟,可能派上跟廖耀湘对的能是一般部队么?兵对兵,将对将么,所以这家伙除了政治上玩的不知道怎么样之外,在别处几乎是完美,如果没有别人的迫害,中将我感觉是妥妥的。

得,就剩孔二愣子了。都说这家伙二愣子,可我感觉这家伙大智如愚,打战比起另两人虽说不及,可也是厉害人,特别果断,请看那段阻截平安县援军,而看过书的人都知道后边文化大革命就这家伙完好无损,人家在东北呢,不知道是幸运还是聪明,不过能和李云龙丁伟铁三角能没有两下子么?那两人都是心高气傲一般人不屑于做兄弟的。所以说孔捷后来当中将绝对稳妥了,熬也能熬出来个中将,更别说经历了各种大战还参加了抗美援朝了。

当然了,这都是我个人看法,打了这么多字手指都疼了,不管赞不赞同来个互粉??


良城啊少


应该是丁伟。这三个人当中就属丁伟的文化水平最高。至于孔捷跟李云龙,按着他们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扁担倒了不知道是一字。虽然并没有规定说升中将一定要有文化。可是结合当时的情况,三人没能在战时晋升中将,到了和平时代就几乎没有用武之地了。

授衔仪式是1955年才授予的。而1955年以后中国就没有对外发生战争。因此,丁伟,孔捷,李云龙在军事领域的建功立业基本上算是告一段落了,很难再继续晋升。如果有,那只能是去带领建设兵团,搞经济建设。而着三个人当中只有丁伟有这方面能力。

丁伟,亮剑里区别于李云龙跟孔捷最大的一点就是识字。丁伟谈不上文化很高,跟赵刚这种政委比肯定是不行。但是跟其他的军长一个级别的,还是相当占优势的。在八路军总部,丁伟绝对是救火队员。比如,李云龙犯事了,总部就赶紧急招丁伟回来,去接任,既是因为丁伟跟李云龙熟,也因为他有文化,适应性更强。


优己


看了电视剧亮剑,李、丁、孔55年授少将是合适的,回答和评论中有很多人认为陈锡联、杨得志、杨成武、杨勇等很多人都是团长团政委,有的还是付团长团参某长都是上将,李、丁、孔授不了上将也应授中将啊,怎么就只授少将?其实虽然都是团长,但差别很大。这就得从八路口编制说起,国民政府给八路军的是丙级军等级,是最低的一类,一个师两个旅,一个旅两个团,也就三个师才十二个团,团级干部基本都是红军中的名将。从电视剧中我们知道李、丁、孔在红军时期最高职务也就团长,在红军中这个级别起码几百人。所谓独立团、新一团、新二团,一听名字就知道是八路军自己后来扩编的,不在编制内,是国民政府不承认不发军响的属杂牌之类的团。这就是后来百团大战会出现这么多团参加的原因。通过对比我们就明白了,就算八路军主力团的团级军官,有的也授中将,还有授少将的。所以李云龙等三个人55年被授少将应该是正常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