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英雄鄭成功堅持抗清鬥爭及收復台灣

鄭成功生平

成功在永曆旗號下進行的抗清鬥爭和對臺灣的收復是明清之際最重要的事件。鄭成功本名森,隆武帝見到他很是喜愛,賜姓朱,後來他就被稱為“國姓爺”。鄭芝龍降清,他深以為恥,舉起“背父救國”的大旗,招集義軍。他的隊伍開始用隆武年號,後改用永曆年號。鄭成功將中左千戶所(今廈門)改為思明州,作為根據地,積極籌備北伐。到順治十五年(1658)為止,他三次北伐,九徵閩、粵,成為清廷在東南的心腹大敵。與此同時,張煌言也屢次出師北伐,與鄭成功相配合。

民族英雄鄭成功堅持抗清鬥爭及收復臺灣

順治十六年,鄭成功自任招討大元帥,以張煌言為監軍,聯合北伐。此次軍事行動出動水陸大軍十七萬,分八十三營,聲勢迅猛。義軍在崇明島登陸以後,破瓜洲、鎮江,包圍南京,震動江南。最終由於輕敵和指揮上的失誤,對南京的圍攻被瓦解,鄭成功退回福建。向徽州進軍的張煌言勢孤力單,被清軍擊敗。張煌言返回浙東一帶堅持反清鬥爭,康熙三年(1664)被捕,在杭州城外就義。

民族英雄鄭成功堅持抗清鬥爭及收復臺灣

鄭成功收復臺灣

鄭成功退回福建以後,決定攻取在荷蘭殖民者統治下的臺灣島,作為反清的根據地。荷蘭人進入臺灣是在明天啟四年(1624),他們先侵佔臺灣南部,後來又從西班牙殖民者手裡奪取了臺灣北部。在三十多年的時間裡,臺灣人民不斷進行著反對荷蘭殖民者的鬥爭。順治十八年(1661),鄭成功率領艦隊,渡過海峽,直駛臺灣,經過幾個月的戰鬥,終於迫使荷蘭殖民者投降。鄭成功在臺灣創建政府,制定法律,開辦教育,獎勵生產,對臺灣經濟和文化的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民族英雄鄭成功堅持抗清鬥爭及收復臺灣

這一事件的意義,不但在於鄭成功父子以臺灣為根據地,又進行了二十年的抗清鬥爭,更在於收復了被西方殖民主義者侵佔的這塊領土,在中華民族反對外來侵略的歷史上寫下光輝的一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