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执行难”这场战役打到哪了?怎样才算成功?

“决战执行难”这场战役打到哪了?怎样才算成功?

点击上方“中国审判” 可以订阅哦!

全国高级法院院长座谈会6月20日至21日在北京召开。今年是“基本解决执行难”的决胜之年,如今岁已过半,全国法院的执行攻坚战况如何?各地法院采取了哪些措施,来攻克“基本解决执行难”的“最后一公里”?

据悉,全国法院今年1至5月执行到位金额达3871.65亿元,同比增长45.2%,执行工作质效有明显提升。最高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周强在会议上指出,各级法院全力以赴、攻坚克难,“基本解决执行难”决胜战打出了声势和成效,实效上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周强同时指出,全国法院“基本解决执行难”的工作目标是否实现,将采用第三方评估结果。

信息化建设提档加速

网络查控方面,最高人民法院“总对总”系统已经与公安部、交通运输部、自然资源部等10余家单位、3840家银行实现联网,可查询16类23项财产信息,不动产“总对总”网络查控也取得实质性进展,基本实现对被执行人主要财产形式“一网打尽”。1至5月,全国法院利用网络查控累计查询案件466.5万件、冻结银行存款640.1亿元、查询车辆661.3万辆、证券241.3亿股、渔船船舶40.1万艘、房屋1.2万套、互联网银行存款21.2亿元,同比去年都有大幅增长,有的涨幅超过100%,查询互联网银行存款金额接近去年同期的6倍。

网络拍卖方面,继续完善配套制度,全面加大拍卖力度,各地法院纷纷举办专场、专题集中拍卖,财产处置变现效率大大提升,实现了各方利益最大化,促进了拍卖环节效率、公正、廉洁的有机统一。1至5月,全国法院共计上拍标的物15.24万件、成交6.16万件、成交额1452亿元、为当事人节省佣金45亿元。与去年相比,月均上拍标的物、成交数、成交额分别增长50%、33%和45%。执行监管方面,运用四级法院统一的执行办案平台,强化关键节点管控,统一执行办案标准,促进全程监督和科学决策。

最高人民法院及时总结浙江、江苏等地开展网络拍卖的实践经验,专门出台了网拍司法解释,从2017年1月1日开始,在全国法院全面推行网络司法拍卖,取得非常好的效果。截至目前,全面实行网拍的法院达到3197个,法院覆盖率为90%。以网拍形式拍卖占整个司法拍卖的80%以上,基本实现以网拍为原则,以非网拍为例外的要求。采取网络拍卖后,已基本实现这一工作环节违法违纪“零投诉”。

联合信用惩戒机制彰显威力

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加快推进失信被执行人信用监督、警示和惩戒机制建设的意见》,与国家发改委等59家单位签署文件,采取147项惩戒措施,大力推动完善“一处失信、处处受限”格局。河南、湖北、广东、四川法院争取党委政府支持,全力推动联合惩戒措施落到实处。上海、浙江、贵州、天津法院攻克技术难关,将失信名单信息嵌入相关部门管理、审批系统,实现自动比对、自动拦截、自动监督、自动惩戒。

黑龙江、江西、宁夏等地法院与通信管理部门、运营商合作,为失信被执行人定制特殊彩铃,警示惩戒失信行为。1至5月,各级法院累计公布失信被执行人信息132.7万人次,限制228.6万人次购买飞机票,限制74.7万人次购买动车、高铁票,同比分别增长29%、59%和17%。加大对抗拒执行行为的打击力度,2015年1月至今年4月,全国法院以拒执罪判处罪犯8687人。最高人民法院近期又专门就拒执罪自诉案件受理下发通知,进一步解决公诉转自诉程序不畅问题,推动形成对拒执行为的强大威慑力。

最高人民法院建立统一的失信名单数据库,向全社会公开发布。从2013年10月至今,全国法院累计发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1111万例

。随着联合惩戒作用日益凸显,被执行人自动履行率提高,失信名单呈下降趋势,目前处于发布中的失信被执行人共785万例,涉及失信被执行人440万个。

执行规范化体系加快完善

最高人民法院在前两年密集出台20多个司法解释、规范性文件的基础上,今年再就执行和解、终本程序、先予仲裁等问题制定司法解释和规范性文件,进一步加强制度供给、填补规则空白,织密执行规范体系。针对无财产可供执行案件,进一步完善“严把进口、规范管理、畅通出口、有序退出”的规范管理机制。

内蒙古、上海、江苏、安徽、湖南法院采取专人管理、集中清理、系统监管、专项巡查等方式,严格规范终本案件。一些法院积极适用“执转破”程序,加大司法救助、社会救助力度,促使“僵尸执行案件”有序退出,促进消化涉民生无财产可供执行案件,收到良好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执行工作质效大幅提升 促进建立社会诚信

据统计,1至5月,网络查控、司法拍卖、信用惩戒等方面数据都有大幅度增长,这既是加大执行力度的表现,也是执行质效的具体反映。同时,在受理执行案件同比增长25.4%的情况下,全国法院

执行到位金额达3871.65亿元,同比增长45.2%。近年来,群众最关心的三个核心指标方面,有财产可供执行案件法定期限内实际执结率、执行信访案件办结率、无财产可供执行案件终本合格率均超过80%,而且逐年提高。

法院大力推进执行工作,在一定程度扭转了社会风气、促进了社会诚信。数据显示,2015至2017年,全国法院民商事一审案件自动履行率从52.51%提升至69.75%,增长了17.24个百分点;2017年在民商事一审判决案件同比增长10.78%的背景下,进入首次执行程序案件不升反降,降幅高达14.28%。自动履行率、执行案件执行完毕率大幅提升,不仅说明大多数生效裁判得到了履行或执行;同时也反映出在人民法院加大攻坚力度、强化信用惩戒、重视宣传引导的共同作用下,当事人自动履行意识增强,不敢逃债、不能逃债、不愿逃债的制度体系正在建立,“守法诚信光荣、违法失信可耻”的社会环境正在逐步形成。

是否实现“基本解决执行难”目标,将采用第三方评估结果。“是否实现目标,归根结底是由人民群众说了算,必须以人民满意为标准。”周强强调,全国法院应进一步加大执行工作力度,提高执行质效,不断强化外部沟通,让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执行工作的进步,感受到司法的公正、高效、权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