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採茶人的人生百味

瀾滄縣惠民鄉的芒景村坐落在雲南西南部,距省會昆明約700公里車程,平均海拔1400米。村裡的布朗族人自祖上從雲南中北部遷徙到這座艾冷山,世代以種茶採茶為生,山中已生長數百甚至上千年的古茶林是芒景村的驕傲,與相鄰的景邁傣族村落的8000餘畝過渡型古茶林統稱“萬畝景邁古茶山”,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茶林。芒景地區的茶樹種植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696年,距今1200多年,在這些古茶樹上生長著一些據說只有在幾百年樹齡的古茶樹上會生長的螃蟹腳——一種寄生在茶樹上的草本植物,據研究,螃蟹腳具有很好的清熱解毒的藥用價值,常飲可防血管硬化。

雲南採茶人的人生百味

布朗人說,“我們是茶葉的老祖宗”,“傣族是我們的親戚”。相傳1800年前,布朗族的祖先叭艾冷臨終前給族人留下遺訓:“我要給你們留下牛馬,怕遇到災難死掉;要給你們留下金銀財寶,也怕你們吃光用光;只給你們留下茶樹,讓子孫後代取不完用不盡。”。

古茶樹便是布朗族和傣族和世代相傳的財富。自古上傣寨的七公主與布朗族艾冷大王聯姻,傣族、布朗族結束爭鬥,開始世代通婚,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

“上寨是芒景的中心”,29歲的艾砍說。艾砍家兄弟3人,排行老大,和所有村民一樣,全家收入以種茶採茶為主,“收入在村裡屬於中下水平”。

雲南採茶人的人生百味

芒景村不算缺水,多數人畜飲水沒有問題,但2010年的中國西南大旱給種植造成了一定的影響,由於缺少雨水,今年芒景的春茶產量減少了四至五成,好在鮮茶價格有所上漲,村民的收入反而有所增加。4月底,春茶採收即結束,如果旱情持續,芒景村民水稻和苞谷等作物的種植將受影響。

“我們的口糧完全自給自足,全靠種水稻和苞谷”,艾砍說布朗族祖上有遺訓,茶葉不能果腹,莊稼荒不得。

和西部許多的山村相比,芒景村比較富裕,幾乎家家陸續建有新房、添置電器;很多布朗人家的勞動力人手一臺摩托車,艾砍家就有3臺,有些人家甚至購買了皮卡;每戶都有太陽能熱水器或者燒柴的儲水罐。艾砍說,“我們布朗人天天洗澡”。

雲南採茶人的人生百味

這裡交通比較發達,214國道從瀾滄縣穿城而過直達惠民鄉,景邁、芒景村以及各村寨間,寬闊的塘石路縱橫相連。

這裡的生態環境保護良好,山林裡村落中,千百年的參天老樹隨處可見。

雲南採茶人的人生百味

雖然經歷裡07年普洱茶暴跌,2010年大旱,芒景村民鮮有人外出打工,他們遵循著古訓,在山林裡辛勤勞作,收穫自己的生活。

芒景村民說:“我不愛去城裡,在城裡,我會迷路。”

雲南採茶人的人生百味

請幫助關注 點贊 轉發 收藏 評論 ,筆者給您行大禮了,謝謝!

茶友們覺得喜歡或是寫得還不錯可以點點關注,每天推送普洱茶知識或當地民俗文化讓您成為普洱茶資深“老茶客”,還請茶友們提出自己獨到的觀點和建議在下方評論處留言,也可以私信作者(QianYeShu1125)回覆“普洱茶”,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