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曹操,为何酿出接班人悲剧?

三国曹操,为何酿出接班人悲剧?

根据三国志的记载,曹操有25个儿子,嫡长子曹丕被立为太子,本来是顺理成章的事儿,只是曹操疑心太重,算计太多,对哪个儿子都不放心,又担心他们互相结怨落到袁绍两个儿子袁谭袁尚那种窝里斗的地步。

这些儿子里面对曹丕构成真正威胁的只有曹冲和曹植两人,曹冲很聪明也很得曹操宠爱,但13岁就夭折了,剩下一个曹植被曹操视为儿中最可定大事的人。

在接班人的问题上,曹操一直活在老对手袁绍的阴影里。曹丕年轻时喜欢游玩打猎,他的老师崔琰就告诉他,袁氏子弟当年怎样从游手好闲到最后无所容足的历史教训,崔琰曾经是袁绍的老部下,后来成为曹操的头号文官,非常了解曹操的这种心态,这个提醒一下子让曹丕醒悟。

曹操的儿子们就是这样在严格的管束下,循规蹈矩,谨言慎行,不敢放飞自我。

三国曹操,为何酿出接班人悲剧?

曹彰最能打仗,他爹曹操视他为一介武夫没出息,而才华近似于曹植的曹衮也经常做自我批评,以至于监督他的人感动的最后要出面请求表彰他,也被他制止。

这种管教带来的副作用其实很大的,曹操后来终于把曹丕立为太子,没想到曹植听闻此事后完全失控,酒后驾车跑到魏王专用的行车道上,曹操大为震惊,从此就再也没有给曹植好眼色看,还在一怒之下,颁布了对诸侯更为严厉的各种禁令。

曹丕登基后就继承了曹操这套“薄骨肉”的办法,甚至不许兄弟随便进京,其实就是把他们软禁在外地,多年后他们几个才获准到洛阳朝拜,结果曹彰离奇死亡。

曹操到曹丕两人都对宗族内部问题过度焦虑,导致曹氏家族势单力薄。

三国曹操,为何酿出接班人悲剧?

而薄骨肉的同时,曹操心态最为矛盾之处还在于他对子女舐犊情深,精良教育,称得上一个教育大师。

对儿子们的培养曹操是一视同仁为他们找到最好的僚属陪他们读书,比如建安七子等人,前面说道的崔琰就是大牛人郑玄的弟子。

曹操还有留了小心思,把邢颙,刘桢等牛人拨给了曹植,最后曹植和两人相处不好只是喜欢跟自己合得来的杨修一起玩,曹操从而认为曹丕更适合当领导。

三国曹操,为何酿出接班人悲剧?

我们都知道曹植很会写文章,但曹丕文采其实也相当出众,写得一手好诗,还说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也留下“文人相轻”的著名成语。

相比不爱读书的刘备,喜欢与人斗其乐无穷的孙权,曹家一门在乱世中留下了中国文化的宝贵遗产,这也是曹操之功。曹操死后吴人陆机曾见过他的遗嘱,被里面的儿女情长感动,写了著名的吊魏武帝文,只可惜这样一个温情的爹却没能处理好接班人的问题,一手造成曹魏的衰亡,要怪,也只能怪世道太乱了。

三国曹操,为何酿出接班人悲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