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又一退休「廳官」回鄉當「村官」!

還記得前幾天刷屏的那條新聞嗎——《難得!福建一副廳級退休幹部回村當支書》。

福建又一退休“廳官”回鄉當“村官”!

(點擊圖片可回顧詳情)

6月19日,在平和縣國強鄉新建村黨支部換屆選舉大會上,從省物價局副局長崗位上退休的賴文達當選為村黨支部書記。6月28日,新建村新當選的村黨支部書記賴文達起了個大早,準備和村委會主任賴榮輝一起到南靖縣考察林下經濟發展,為村民探尋脫貧致富的新路子。

近日,又有一名退休“廳官”回鄉當“村官”,一起來看看——

據湄洲日報消息:莆田市荔城區黃石鎮黨委正式批覆,余文堂同志任華中村黨支部書記。此前,黃石鎮華中村黨支部完成換屆選舉,今年63歲、曾任市檔案局局長、享受副廳級待遇的余文堂當選村黨支部書記。退休“廳官”當“村官”,這在莆田市村級組織換屆選舉中尚屬首例。

華中村全村有5300多名村民,大部分在外經營生意,外出流動黨員較多,且上一屆村支部委員大多年齡偏大。今年村級組織換屆選舉開始前,區、鎮兩級黨委把目光瞄向從市檔案局局長崗位上退休的鄉賢余文堂。

余文堂是從該村走出去的“廳官”,仙遊師範學校畢業後分配到福清師專任教師,1989年調到莆田市檔案局工作,1990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退休後,他本想在家帶孫子,享受晚年生活。余文堂說,回家鄉當名“村官”,起初家人對此也有疑慮,“家鄉的發展需要我,後來我做通家人的思想工作,於今年5月獨自一人從城區回到鄉下,紮根農村”。經過嚴格程序推薦,全體黨員民主選舉,余文堂高票當選。

余文堂說:“我將不會考慮任何薪酬,不為名不為利,全心全意帶領村民過上小康生活。”他對未來的工作思路清晰,一方面要強化黨建,抓班子、帶好隊伍,築牢黨的根基,發揮黨支部的堡壘作用;另一方面要保護好生態,帶領群眾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在農村落地生根。

福建日報發表時評:

鼓勵更多退休幹部回鄉去

既為退休幹部提供了發揮餘熱、貢獻才華的舞臺,又能夠有效解決鄉村振興人才不足的問題。通過這一事例,筆者以為,應當鼓勵更多的退休幹部回鄉去。

退休幹部回鄉村,他們對故鄉懷有特殊的情感。楊善洲60歲時放棄到昆明定居的機會,選擇了回到家鄉施甸種樹,為家鄉百姓造一片綠洲,在營造自然綠洲中也營造了自己的精神綠洲。我從鄉村來,回到鄉村去,有些退休幹部從小生長在農村,對故鄉的山水充滿情感,對故鄉的百姓總有難以割捨的感情。情感產生的引力,讓他們選擇了回到故鄉、建設故鄉,以更好地回報養育他的故鄉、養育他的村民。

退休幹部回鄉村,擁有智力優勢。筆者走過一些農村,不少鄉村青壯年多已進城務工,人才短缺成為鄉村建設的一塊短板,尤其是一些貧困鄉村,人才更加緊缺。退休幹部在長期的工作中積累了較豐富的經驗,他們不僅有管理經驗,有的本身就曾在鄉鎮長期工作,熟悉農村工作,瞭解農村情況,熟悉家鄉的風土人情、風俗習慣,他們回鄉,能夠很好地發揮自己的作用。

退休幹部回鄉村,從精力來說正當年。放在過去,60歲可以說已經老了,但如今隨著人們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壽命越來越長,60歲可謂正當年。此時,退休幹部把工作終點當起點,回鄉再起步,為村民服務三五年,從體力到精力都是可行的。媒體曾經報道過不少退休幹部創業成功案例說明了這一點。

退休幹部回鄉村,能夠發揮好聯繫面廣的優勢,更好地聚合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建設新農村。退休幹部在長期工作中,與社會各方面有較多接觸,能夠更好地發揮牽線搭橋的作用,把方方面面的力量吸引到農村來,讓社會各方面為新農村建設添磚加瓦。

退休幹部回鄉村,參與建設新農村,參與扶貧工作,是件好事。好事要辦好,要根據鄉村所需,因人而異,發揮所長。選拔優秀退休幹部擔任村支書,是發揮作用的一條路子,但還有更多的路子,比如有科學知識的技術幹部回村擔任科技指導員,有司法工作經驗的回村擔任調解員,等等。總之,退休幹部是銀髮人才,用好了,是新農村建設的一支重要力量。(筱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