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在加息,为何我国央行却还要突然降准?背后有何隐忧!

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一季度宏观经济运行数据,在它们看来,形势一片大好,但没想到央行来了一个大反转,下调部分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

美国在加息,为何我国央行却还要突然降准?背后有何隐忧!

央行发布消息称,为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增加银行体系资金的稳定性,优化流动性结构,从2018年4月25日起,下调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同日,上述银行将各自按照“先借先还”的顺序,使用降准释放的资金偿还其所借央行的中期借贷便利(MLF)。

央行同时表示,将继续实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合理稳定,引导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平稳适度增长,为高质量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这句话的意思,仔细体会,所谓稳健中性,其实就意味着适度宽松,只不过公开说宽松不太合适而已。

一般情况下,所谓降准降息,说白了就是市场遇到了困难,出现了流动性紧张,央妈要及时放水,给市场提供子弹,否则在降杠杆、减债务、挤金融泡沫的关键时刻,怎么会降准呢?

统计局列举了一大堆数据来说明经济的向好,比如GDP保持6.8的增长,高于全年6.5%左右的目标;进出口额相抵,顺差3262亿元,比上年同期收窄21.8%;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10.4%,创下三年以来新高;民间投资增长8.9%,比1~2月加快0.8个百分点;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90%以上……

面对这一系列亮丽的经济成绩单,为何还要降准?因为经济深层次的隐忧不是几个经济数据能掩盖的。

那么,当前的经济隐忧是什么呢?说到底还是债务问题!

决策层对当前中国经济开出了几个药方,短期来看就是三大攻坚战,一个是精准扶贫,一个是污染防治,另一个是防控风险。防控风险其实是排在首位的,而风险问题最重要的其实就是金融风险。

为什么去杠杆和挤泡沫搞了几年,金融风险还被这么重视呢?列举几个数据你们就明白了。

1,当前中国GDP总量大概是82万亿,但全社会的存量债务达到了至少200万亿元,这无疑是一个庞大的数据,,并且债务膨胀速度很快。

2,从借债主体看,政府部门债务大约40万亿元、非金融企业部门约110万亿元,居民部门约40万亿元,其他约10万亿元。政府通过债务置换以及土地溢价,这几年降低了很多,居民部门债务率大概是50%,也不算高,比较严重的是非金融企业部门,也就是我们整个社会财富的创造主体——企业。

3,今年以来,央行去金融行业杠杆有一定效果,但融资成本出现了快速上升,比如:信用等级AA的企业发行中长期债券,2016 年的平均利率在约4.5%,如今大约提高了200个基点,达到约6.5%。200万亿元债务,每增加2%的利息就是4万亿元;过去10年的债务膨胀里,保守估计有50万亿元是利息。

4,2017年的新增货币供应量约为19万亿元,而其中用于利息支出的保守估计在14万亿元左右,占了新增货币的一大半。

很显然,如果高息债务持续这样滚下去,会使得新增货币越来越多地用于偿还利息,使得中国很多企业无力新增投资,经济将趋于停滞。

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减债务,但更重要的是如何降成本。目前的矛盾或者说尴尬的地方在于,一方面金融行业要去杠杆挤泡沫,这体现在货币政策上就是相对的紧缩,但货币紧缩对市场来说就会增加融资成本,但这对降成本是不利的。如何在减债务和降成本之间取得平衡,是非常考验货币政策制定部门和宏观经济调控部门的。

美国在加息,我们却降准,这既会产生资本外流产生压力,也会对人民币的币值稳定性带来压力,我们无需讳言,央行这一次降准,很大程度上,其实就是为接下来金融去杠杆、防风险做好安全垫,防止市场产生太大的波动,防止企业融资成本持续攀升。

当前更紧迫的问题是,要当心各种事件的共振。港币持续贬值,香港金管局启动了保卫战,6天购买190亿港币;国内防金融风险以及各方面改革处于关键时刻……这些,都是重大的经济事件,如今聚在一起,是考验智慧的时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