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兰花,八百里飘香

这兰花,八百里飘香

1882年7月生,家境贫寒,自幼酷爱绘画,幼年曾入私塾。

1904年,在山东臬署学习文宗有资料显示说"彭八百早年曾到山东济南胡景柱处当文书,画技很有进步"的说法有重大错误。历史记载,胡景柱卒于1890年,这年,彭八百仅八岁,不可能在"胡景柱处当文书")。

1909年,彭八百应邀到苏州任藩属统计处文案。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后,历任拱卫军统领部书记员,陆军第八师师部一等书记官、湘南各军总司令部秘书、长江上游警备总司令部秘书。1923年,以荐任职分发湖北任用。

这兰花,八百里飘香

彭八百 兰石图

1926年秋,署巴东县知事,

同年冬,辞职到北京,以卖画为生。

广泛结交了许宝蘅、王道元、

齐白石、郭风惠、叶恭绰

及徐燕荪、张大千等高士,

并与郭风惠、齐白石等一起切磋绘画技艺。

彭八百尤工兰石,他笔下的兰蕙,清雅高洁,灵气生动,在画界独树一帜。他画的石,怪奇威棱,大有剑气,这样的石,衬上几株兰草,真给人一种脱俗超凡之感。因此,白石老人评价说:"自古画兰者有之,精者只有八百老人,神乎技矣!"

这兰花,八百里飘香

彭八百 兰石图

二十世纪30年代,

吴佩孚及张大千都争相跟彭八百学画兰。

八百老人借此机会多次奉劝吴佩孚,

不要受日寇威逼利诱出任伪职。

后来,

吴佩孚一直保持了高尚的民族气节,

拒绝与日寇合作。

吴佩孚这种态度或许与八百老人的良言劝谏也有关系。

这兰花,八百里飘香

彭八百 兰石图

新中国成立之初,

八百老人是最早向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

中央领导人敬献画作的画家。

毛泽东、朱德接到赠画后,

还分别给八百老人写了回信表示感谢。

据见过这两封回信的王任先生回忆,

毛泽东主席信的首句是

"八百先生,惠书并大作收悉"。

八百老人将这两封信,

镶在镜框里,恭敬的挂于堂屋正中央。

文革中,红卫兵来抄家,

见有"最高指示"于上,慌忙敬礼如仪而去,

八百老人才得以脱过这一浩劫。

这兰花,八百里飘香

▶郭风惠(1898-1973)

据最熟悉八百老人的王道元、郭风惠二老说,

八百老人曾亲自向他们讲过关于向斯大林赠画的事情:

在向毛泽东献画的同时,

八百老人还同时给斯大林大元帅寄去了一幅兰石图。

苏方接到赠画后,

见白纸(宣纸)上面只画有一块石头和几棵"杂草",

不知何意,遂向中国驻苏大使馆咨询。

这兰花,八百里飘香

郭风惠花鸟

大使馆给苏方讲明,

兰草是高尚、高洁的象征,

是一种非常高雅的中国文化。

苏方这才知道,这幅艺术作品的非凡意义。

于是正式向中共中央回函,

并请代苏共中央对中国艺术家对斯大林的敬意表示感谢。

中共中央接到苏方来信,

对八百老人加强中苏友谊、歌颂斯大林的重要举动,

也极为赞赏和重视(这就是毛泽东、周恩来、朱德、斯大林都藏有八百老人画作的具体情况)。

这兰花,八百里飘香

1952年8月,

周恩来聘八百老人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彭八百是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成员。

1971年2月12日病故,终年89岁。

八百老人除了兰石画得好,他的诗词也有很高造诣。抗战胜利到"文革"前夜,八百老人与傅增湘、吴北江、夏枝巢、许宝蘅、关赓麟、陈云诰、王道元、章士钊、郭风惠、钟刚中、萧龙友、齐如山、叶恭绰、邢冕之,刘文嘉、马宗芗、黄君坦、汤用彤、李培基、言简斋、张伯驹、王冷斋、沈仰放等诸多声誉昭然的学问宗师在"锑园诗社"唱和。《许宝蘅先生文稿》和《风惠诗存》(手稿)中,就有许宝蘅、郭风惠二老与八百老人相互唱和的记载。

这兰花,八百里飘香

八百老人与郭风惠先生形同手足,

二老是最为亲密的诗友和画友。

八百老人十分佩服郭风惠先生的学问和书画艺术,

认为在道德学问方面,郭风惠堪为当世第一人。

他曾对人说,

郭风惠比我强百倍,

跟他比,我顶多算个学徒。

因此,在大师、高人云集的北京,

八百老人独选郭风惠先生作自己儿子的老师。

从文革前到郭风惠先生辞世,

尤其是郭先生受到"文革"残酷冲击后的岁月,

八百老人命自己的儿子,

每天必须到郭老那儿去看看,

赶紧学点东西,或帮郭老干点家务活儿。

这兰花,八百里飘香

彭八百(前排左二)和齐白石、黄宾虹等人合影

1971年2月12日,

八百老人谢世在那个最混乱、最黑暗的历史时刻。

此时,好友齐白石早已先谢世十四载;

郭风惠正受到"红卫兵"管制,

而失去自由,

并处于癌症晚期之际;

张大千则漂泊海外,不知归处。

老人就是带着这样的惆怅和对家人、

朋友的无限眷恋告别了这个曾是满地兰香的世界。

这兰花,八百里飘香
这兰花,八百里飘香这兰花,八百里飘香
这兰花,八百里飘香这兰花,八百里飘香
这兰花,八百里飘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