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玉:怎样做到疏不间亲?

故事关键词:

对探春与其生母赵姨娘之间的心结,宝玉并不加以批评;

对大观园的纷纷扰扰,宝钗适时迁出,避免贾府的为难。

情商关键词:

守住关系的界线,不介入别人的亲近关系中。

在上一期里,我们谈到了情商的一种特殊表现,那就是要懂得说“不”,可以划出适当的“心理界限”,让彼此相处的时候都可以互相尊重,这样一来,我们就不会太麻烦别人,别人也不会让我们受到委屈。

这一期,我们要和大家谈一个一般比较容易忽视的情商问题,那就是“疏不间亲”,疏远的“疏”,亲近的“亲”,中间的“间”字,当作介入的意思的时候,我们要念作四声“间”。

那什么叫“疏不间亲”呢?从字面上来看,意思是:关系疏远的人,不要介入关系亲近的人之间,否则一定会造成不愉快。举个例子,你会更好地理解这个词的意思,高情商的王熙凤在第五十五回讨论理家人选的时候,她对平儿一一评论了一番,就提到:家里这些主子辈的人物,只有探春还可以对家务有贡献,因为宝玉、李纨、迎春都没有这方面的能力,而惜春、贾兰这两个人年纪太小,至于贾环根本就是个不成材的家伙,一点用也没有;接着她就提到黛玉和宝钗,说:

林丫头和宝姑娘她两个倒好,偏又都是亲戚,又不好管咱家家务事。

你仔细看,这段话其实是在肯定黛玉和宝钗都具有很好的理家能力,所以凤姐说他们两个都很好,那就是权威认证了,可见黛玉其实拥有务实的一面。只可惜,宝钗、黛玉这两个人都是亲戚,所以并不适合介入贾府的家务事,凤姐很懂这个道理,才会一直没有找她们来帮忙,这就是“疏不间亲”的道理。

但是你知道吗,凤姐是人情世故的高手,懂得这个道理并不奇怪,最令人意外的是,一般以为天真纯洁、不问世事的贾宝玉,竟然也很懂得这个道理,而且运用得很恰当,那就很值得我们注意了。

首先,你可能没有发现,小说中唯一一次用到“疏不间亲”这个词和这个道理的人,就是贾宝玉!第二十回写黛玉又因为嫉妒宝钗,而使小性子闹脾气,不但折磨宝玉,也折磨自己,于是抽抽噎噎地哭个不住,宝玉见了这样,连忙上来悄悄对她说道:

你这么个明白人,难道连“亲不间疏,先不僭后”也不知道?我虽糊涂,却明白这两句话。

你看,虽然宝玉把“疏不间亲”颠倒成“亲不间疏”,但意思一样,都是说关系疏远的人不能介入关系亲近的人。同样地,“先不僭后”原作“后不僭先”,“僭”是僭越的“僭”,意思是晚来的人不能超越比较早结交的老朋友。你恐怕不知道,这两句话最早出现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时代,就在《管子》这本书里,而且是属于八项“礼之经”中的两项,“礼”是礼教的“礼”,“经”是经典的“经”,“礼之经”就是礼教的基本纲领,而宝玉对黛玉的保证,就完全符合礼教的精神!你看她怎么说:

头一件,咱们是姑舅姊妹,宝姐姐是两姨姊妹,论亲戚,他比你疏。第二件,你先来,咱们两个一桌吃、一床睡,长的这么大了,他是新来的,岂有个为他疏你的?

她用“疏不间亲,后不僭先”的道理,让黛玉占住了优先地位,不用担心会被宝钗所威胁;而黛玉听了以后也果然很放心,低头一语不发,一场风波也就平息了下来。

你一定注意到了吧?黛玉的不放心本来是因为爱情上的不安全感,但是宝玉对她的保证,却不是我有多爱你,所以容不下别人;而竟然是一般的礼教原则,也就是人与人之间应该遵守的道理,并没有牵涉到爱情的范畴,却又是这么有效果,完全安抚了黛玉。这对于我们现代人的思维来说,简直是不可思议!所以说,从这段情节就可以看出,对这些贵族子弟们来说,礼教精神是更崇高、也更有效的力量。毕竟,爱情会消退、会动摇,山盟海誓挡不了节节高升的离婚率!可是只要把握住人与人之间应有的道义,懂得感恩,懂得珍惜,那就是最稳定的力量了,即使在爱情上也一样。

既然连爱情都是这样,一般的人际关系就更要守住礼教精神的原则了,对于“疏不间亲”,宝玉当然也还有非常正确的表现,那就是在探春和赵姨娘这一对剪不断、理还乱的母女关系上,这两个人虽然是血缘上的母女,却是家族制度上的主仆,探春是主子,赵姨娘是仆人,而且探春从小被嫡母王夫人抚养长大,情感最深,探春会认同王夫人,其实是合情、合理、合法的。可是赵姨娘却想要借这一层血缘关系,从贾家得到额外的好处,于是对探春纠缠不清,让探春非常愤怒又痛苦。

然后故事就发生了,第二十七回描述道:宝玉和探春这一对同父异母的兄妹聚在一起,聊了起来。探春说,她这几个月又攒下了十来吊钱,拜托宝玉拿了去,明儿出门逛去的时侯,替她带一些好字画、好轻巧玩意儿回来,而她给宝玉的回报,就是一双精致的鞋子,比上回做的那一双还加工夫。这时,宝玉笑道:提起鞋来,就想起一个故事:那一回他穿上以后,可巧遇见了父亲贾政,贾政并不赞同一双鞋子要用上绫罗绸缎,太过浪费人力、物力,于是问是谁做的。宝玉当然不敢说是三妹妹,就回说是先前过生日的时候,舅母给的,贾政听了是长辈给的,才不好说什么。宝玉回来以后把这件事告诉了袭人,袭人说,这还不算什么,赵姨娘气得抱怨的了不得,说:贾环才是探春血缘上的“正经兄弟”,干嘛做鞋子给不同娘胎的宝玉!探春听了宝玉这么说,立刻沉下脸来,说:“这话糊涂到什么田地!贾环的鞋子当然有丫头、婆子负责,怎么可以要探春帮贾环做鞋子呢?探春只不过是闲着没事儿,做一双半双当做礼物,爱给哪个哥哥兄弟,都随她的心意,谁管得着!赵姨娘这也是白气。”宝玉听了,点头笑道:“你不知道,她心里自然又有个想头了。”

请你注意一下,宝玉虽然也了解赵姨娘,知道她之所以抱怨的原因,但却只是蜻蜓点水,简单地提到“他心里自然又有个想头了”,却没有说是什么想头,也没有再多说一句话。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啊,那个想头并不光明正大,甚至可以说是非常自私自利,唯利是图,赵姨娘总是认定探春应该把所有的好处都给赵家人,只要给了贾家的人,就是肥水落了外人田,就是他们的损失,所以才会不断地抱怨。

但是,宝玉并没有说出来,反倒是探春听了以后,更加动了气,将头一扭,说了一大篇的重话,道:“连你也糊涂了!她那想头自然是有的,不过是那阴微鄙贱的见识。……论理我不该说他,但她实在昏愦的不像话了!还有笑话呢:就是上回我给你那钱,替我带那顽的东西。过了两天,他见了我,……就抱怨起来,说我攒的钱为什么给你使,倒不给环儿使呢。我听见这话,又好笑又好气,我就出来往太太跟前去了。”

你看,真正长篇大论批评赵姨娘的人,一直都是探春!从头到尾,宝玉提到赵姨娘的地方,都只有简简单单的一两句话,蜻蜓点水,而且完全没有批评,其中的奥妙,就是“疏不间亲”!毕竟,探春和赵姨娘有血缘上的母女关系,关系比较近,探春可以这样大爆发,把累积了很久、很多的不满,一股脑地发泄出来;而宝玉和探春同父异母,算是外人,如果在探春面前批评赵姨娘,就很不恰当。为什么呢?因为啊,不管当事人愿不愿意,血缘就是一种连带关系,那是根本摆脱不掉的事实,当宝玉批评赵姨娘的时候,即使赵姨娘是罪有应得,也一定会伤了探春的心,让探春更难堪。“疏不间亲”,这就是宝玉高情商的表现。

所以,你也懂得该怎么做了吧!当你听到朋友在抱怨自己的亲人,尤其是父母,你可千万不要和他一起同仇敌忾,跟着他一起批评起来,还以为这是一种表示安慰或义气的好方法。我得告诉你,其实恰恰相反,这样的做法通常会引起反效果,因为,当他在抱怨亲友的时候,其实并不是真正的仇敌,他只是在某些事情上受到很大的困扰,想要发泄一下而已,并没有完全否定对方,也没有想要断绝关系;甚至还有一种情况,这个人是因为爱,所以才会失望,甚至有点恨铁不成钢,所以抱怨起来。如果你只听到“恨”的这一面,却没有想到他心里面还有“爱”的这一面,这时候你去参一脚,大肆批评,那就等于批评了他所爱的人,也等于批评了他,他当然就会对你生气了,那不就弄巧成拙了吗?

所以说,“疏不间亲”真是很重要的情商原则,不明白这一点,你恐怕得罪了人,都想不出是什么原因。而既然连宝玉都很懂这个道理,情商第一的宝钗,当然更是处处守住这个原则了。例如第二十七回说,许多小姐和丫鬟都在大观园里玩耍,独独没有看到黛玉,于是宝钗自告奋勇,要去把黛玉找来,才刚刚到了潇湘馆,宝钗一抬头看到宝玉刚好进去了,宝钗便站住,低头想了想:

宝玉和林黛玉是从小一块长大,他兄妹间多有不避嫌疑之处,彼此常常嘲笑喜怒无常;况且林黛玉素习猜忌,好弄小性儿的。此刻自己也跟了进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罢了,倒是回来的妙。

你看,宝玉、黛玉因为十分亲近,有他们自己的互动方式,宝钗如果闯进去,就会造成这两个人的不自在,甚至引起一些误会,所以宝钗就决定抽身回来。这件事,也算是“疏不间亲”的做法。

再看第七十八回说,自从发生抄检大观园的事件后,宝钗就决定搬出去了,王夫人误以为是宝玉得罪了她,高情商的凤姐却一目了然,明白真正的原因,是因为园子里有人出了问题,所以才会要搜查丫头们的东西,可是宝钗也有丫头、婆子在内,却因为是亲戚,贾家不好去搜检;既然不好去搜检,她的人就没办法去掉嫌疑,也就会造成贾家的困扰,宝钗不想带给贾家困扰,于是自己回避了。后来凤姐评价说:“也是应该避嫌疑的。”可见宝钗的做法非常正确,连凤姐都很赞同。你也应该把握到了吧,这个正确的做法又是“疏不间亲”,当一家人发生摩擦嫌隙的时候,外人就应该避开,以免情况更复杂,发生更多的摩擦嫌隙。

你看,“疏不间亲”是多么重要的一种情商!

最后,我们总结一下本期所讲的情商特质,主要就是了解“疏不间亲”的道理,拿捏好亲疏远近的关系,才不会鲁莽地侵犯了别人,造成别人的困扰。这就是宝玉作为世家公子,从小耳儒目染,一定也会自然学习到的情商原则,凤姐、宝钗当然就不用说了。我们下一次要谈的,是林黛玉的情商,什么?你一定会很好奇,林黛玉可以用来学情商吗?收听下一期就知道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