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药神》:多少年了,我们还在为劫富济贫而感动?

水浒传第十六回,杨志奉命押送十万贯生辰纲,在黄泥冈上被晁盖一伙好汉蒙倒,劫走了生辰纲。

为什么要劫生辰纲?

公孙胜的话术是:“这蔡京的生辰纲乃是不义之财,取之何碍?”

行侠仗义,劫富济贫,替天行道。耳熟能详的台词。

900年后,故事还是一样在演。

在《我不是药神》里,印度神油店老板程勇因为代购救命仿制药,被坊间奉为“药侠”。

所以他是侠吗?

至少开始不是。

《我不是药神》:多少年了,我们还在为劫富济贫而感动?

打老婆离了婚欠着店租还要养儿子救老父,是因为穷途末路才铤而走险,为了挽回自己失败的人生。

他对白血病群主说,我们是在帮你们;对老牧师说,我们是在普度众生。

所以就结果而言,赚着钱又救了人还能收锦旗,天使般的经营模式。

《我不是药神》:多少年了,我们还在为劫富济贫而感动?

除了走私这件事情。

走私犯法,程勇当然知道,小团伙里的、买过药的每一个人也都知道。

他们更知道,4万块钱一瓶的进口“格列宁”,在印度的仿制药只要500。

越是天价,越是民怨,矛盾就越像片中瑞士格列宁医药代表的形象一样,永远一副万恶的资本为富不仁的嘴脸。

《我不是药神》:多少年了,我们还在为劫富济贫而感动?

越是矛盾,也就越会催生劫富济贫的正义感,是很多盼望已久的底层小人物去对抗庞然大物,也是盼望已久的有人挺身而出打破规则去对抗不公的规则。

尤其在程勇开始倒贴卖药的时候,如同正义的曙光。

这样的正义感,黄毛有过,假药贩子王院士也有过。

甚至包括夹在制度与道德中间左右为难的曹警官。

身为警察,原本才是正义的一方。

《我不是药神》:多少年了,我们还在为劫富济贫而感动?

但是当那个只能靠仿制药苟活的老太太求他的时候,他动摇了。

拼命抱着黄毛送到了医院却没救回来的时候,他也动摇了。

他可能分不清自己在救的,是一个领导点名要抓的药贩子,还是一个在为自己求生、为别人求生而拼命的20岁农村青年。

“他只想活命,他有什么罪?”

程勇这句话的意义,贯穿全片。

所以他们都没有罪,真正有罪的,只有那家不义之财的瑞士制药公司,和那个不知道为什么这么贵的格列宁。

谁又会去关心,在这个救命药出现前,可能需要凝聚几代科学家的心力,可能需要平均40亿美金的研发成本。

《我不是药神》:多少年了,我们还在为劫富济贫而感动?

(配图来自知乎)

如果程勇代购低价仿制药,是劫了制药公司的富,救济了生死线上的白血病人,是民心所向的劫富济贫。

是不是可以假设,当一瓶正版进口药卖4万块的时候,是恶,因为我们有500块的仿制药;当它卖2万的时候,可能还是恶,因为我们有500块的仿制药;那么卖1万,甚至5000一瓶的时候呢,可能依旧还是吧。

但此时,却不会再有医药公司研发,也不会再有代表希望的新药了。

就如同我们只会记住劫富济贫的智取生辰纲,却忘了杨志是如何被逼落草为寇

所以问题也许不在于药,在于人,在于能否让人活下去的规则。

“世界上只有一种病:穷病”

也许,《药神》是一部社会意义大于艺术价值的电影,我们在电影院里留下的眼泪,都是因为贴近真实的感动。一个为患病女儿甘为脱衣舞娘的妈妈、一个生病之后背井离乡不想拖累家人的小伙、一个为了刚出生的孩子想搏一把的父亲、一个我入地狱但是希望主能保佑所有病患的牧师,一桌人坐在一起,患难之交,杯子相碰,都是心疼的声音。

眼泪里除了感动,还有什么?

有对像你我这样小人物生活多艰的悲悯,也有对一朝患绝症倾家荡产求生不得的恐惧,也许还有对小人物搏击时代洪流的振奋…

在电影里,医药公司想要保护自己的权益,病人在绝症前只想要活下去,程勇想要代购仿制药赚钱救命,警察奉命追查非法仿制药…

好像人人都没错,又好像人人都错了,每个人都在让自己相信自己没有错,才有勇气去抓住绝望中的那根稻草。

我更愿意相信,电影的荒诞和苦难,是在希望每一个努力活着的人都会被善待,被更多人善待。

而劫富济贫,就把它留在电影里吧。

新浪微博:@文案摇滚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