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諜戰劇?《三國機密》絕非如此簡單

歷史諜戰劇?《三國機密》絕非如此簡單

改編自馬伯庸小說的《三國機密》終於迎來了大結局,劉平瀟灑地放棄江山,最後與伏壽笑傲於江湖的結局也算得上圓滿。但是從開始時7.6的評分到如今的6.4,《三國機密》與《九州牧雲記》似乎走上了同一條不歸路。

全劇最為人所詬病的當屬“極度虛構”的劇情和“極度扭曲”的歷史形象。現階段的歷史劇創作原則是:大事不虛,小事不拘。《大軍師司馬懿》在這一點上就處理的很好,而《三國機密》卻未能很好的把握住真實與歷史之間的平衡點。

《三國機密》於“歷史走向”上做到了不虛,而在大事件上強行增加了許多毫無根據的背後因素及人物推動力,看似使得每一件大事件都有一個新穎的發展原因,其實是在“求新求奇”的過程中,背離了真正的歷史。大事件尚且如此,更何況些許小情節了,自是“任意妄為”,毫無根據可言的。

很多人把原著與古典名著《三國演義》做比較,認為《三國演義》也是虛構極多的“演義作品”。但正如魯迅所說:“作文之原則便是:引經據典而又有跡可循”。《三國演義》每一次“演義”都是對史書中的一個點進行擴大化,是“有本可循”的創作。而《三國機密》則不然,他是一種赤裸裸的創作,其間高下立見。

歷史諜戰劇?《三國機密》絕非如此簡單

《三國機密》扭曲了歷史中的人物形象和小處的事件走向。遊走於歷史與架空之間,兼具“虛”與“拘”之特色。情節的嚴重脫離史實,使它如“空中樓閣”一樣,只能引起觀眾的新奇感,而無法引發觀眾的歷史共鳴;而這新奇感也隨著“諜戰劇情”的拖沓而逐漸消磨了。

情節的失敗已經使得該劇輸了一半,但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是褒貶不一,形成了極度嚴重的兩極分化趨勢。無論是從演技還是從形象角度,《三國機密》都絕非是一部好劇,但於其中最令人滿意的卻是伏皇后和漢獻帝這兩個角色。

從歷史上身為傀儡的皇帝,到一個兼具帝王內斂,君子溫潤,仁者惻隱的大權謀家,漢獻帝有了全新的形象。

從慘遭殺害的弱女子,到沉靜果決,膽大狠辣,願為漢室執劍,也甘為漢室之劍的女強人,伏皇后有了全新的性格。

歷史諜戰劇?《三國機密》絕非如此簡單

且不說此二形象真實與否,但就觀眾體驗感來看,無疑是深受喜愛的,也是虛構得最為出彩的。而萬茜的精彩刻畫與馬天宇的傾情演繹也相得益彰。

除此之外,《三國機密》還被貼上了“賣腐”,“架空”的標籤。對於完全虛構的人物,觀眾會給予寬容,而對於半虛構的歷史人物,觀眾則大多求全責備。該劇的一大敗筆便是司馬懿,於觀眾而言,司馬懿最為厲害的手段莫過於調情與捱打:唐王妃收入懷抱,監獄中三進三出,實在令人驚歎不已。

《三國機密》與《九州牧雲記》有著極其相同的特點,前者未能找到故事與歷史的平衡點;後者則沒有做到故事與製作的高度結合,從而使得兩部劇都淪為口碑滑落的網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