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儿子教给我的那些事!

自闭症儿子教给我的那些事!

恩启社区APP

特教老师最多的平台

自闭症儿子教给我的那些事!

我还能从我自闭症的孩子身上得到什么?

这个问题问的也许有些功利,一个“得病”的孩子,一个“无法完全康复”的孩子,我作为一个母亲,或者作为一个普通人还能从ta身上得到什么?

今天这位星妈就告诉你能得到什么。

我的十个优点

1、我绝不逃课

2、我上课不打瞌睡 3、我很诚实

4、我很谦虚

5、我认真踏实的考试

6、我很努力

7、我很会记一些公车路线

8、我记忆力好

9、我帮忙做许多家事

10、我空间概念好

这个纯真的大男孩,一笔一划、端端正正地在小纸片上写着:“我的十个优点。”只要认识他的人,都知道这些的真实性。在一个轻佻喧嚣的时代,能有这样纯真质朴的孩子,令做母亲的我深深感到安慰、欢喜。

只是,在无数难眠的夜晚,这个无邪敏感、文质彬彬、被称为有“自闭症”的大男孩,问过更多这样的问题:“我是不是一个笨蛋?”“我做的决定是不是都是考虑不周?”“我是不是注定一辈子没有朋友?”甚至说:“我恨自己不像别人那样聪明... ...”

为什么看似憨厚的孩子,竟有这样忧伤的感受?这恐怕要从他成长过程所经历的重重挫折中去寻找答案。这些挫折,源于他们无法精确地表达他们的感受,而身旁的人也没有耐性停下匆忙的脚步,倾听他们内在的声音。

大家容易看到他们的不足,却鲜少发掘他们的不凡之处。

七八年前一部片子“月光”。它描写一位有精神障碍的男子,由于渴望被爱的温暖,不断自残,以求得到医护员的亲切照顾。后来他被送入精神疗养院,和另一位女性病友相恋、生子,婚后在大火焚食的残砖破瓦中相依为命。因为无力抚养小孩,孩子被社工送去寄养家庭,亲生父母只能在约好的时间,躲在街角偷窥爱儿身影... ...在电视机前的我,仿佛看到自己孩子的未来,悲痛难过,泪流不止。

孩子遭遇的挫折,常令父母心中最纤细的那根弦为之颤动。为了他们,我们必须义无反顾地奋斗,因为我们没有悲观的权利。

“父母的功课”

英国诗人华滋华斯(william wordswonh)曾说:“儿童是成人的父亲”,一个朋友说得更直接:“你以为当父母是来教小孩?生涯中都得不断领受儿女施予的“教育”,那么,身为特殊儿童的父母,更有机会修习完整的“特殊教育学分”。而且,就像所有为人父母者一样,我们接受的是“终身教育”——这个学校永远没有毕业的一天。

其实,所有为人父母者,都曾因为儿女问题而暗自心碎落泪、辗转反侧。可是,若不是因为与特殊孩子同行,我们的人生道路将单调平顺,没有机会走上崎岖蜿蜒的小径,看到更为壮阔丰富的风景。因此,我们如何能不感谢孩子带给我们的反省?

我从孩子身上学到的第一课是宽容

宽容他,放宽对“正常”的定义。

我们的孩子常被视为“不正常”。可是,什么又是“正常”?是统计学上的“中数”还是“平均数”?还是只因为大多数人如此,就把少数不一样的人排除在外?

喜欢玩开关、把整张地图记在脑中,对公交车路线如数家珍、难以理解抽象概念、不识人情世故... ...这竟是“不正常”?我们到底是要让孩子“做自己”还是要强迫他迁就社会“和别人一样”?这样的两难,常令我们挣扎不已。在这个时候,父母和孩子一样,都渴望得到社会的接纳与体谅。

曾经为了安排他就学而处处碰壁。过了两三个月,才有一位宽宏大量的小学校长主动伸出援手,接纳他入学。我说:“我们的孩子有一点自闭倾向... ...”他反问:“我们不都有些时候很自闭?”“他有时会很情绪化... ...”“哪个人会没有情绪化的时候呢?”就这么三言两语,让我们放下了心中的大石头。如果“正常人”也非十全十美,我们又何必强求孩子处处符合社会期待?

更何况,每个人都有个性,把他的特殊之处都归诸于自闭症,恐怕不太公平。儿子有些个性,似乎来自吹毛求疵的处女座的本色;有些部份,则可能是父母亲的遗传。他很完美主义,一切要求井井有条,经常东想西想难以成眠,这些都有父亲的影子。至于敏感固执、自我中心、不擅社交、缺乏安全感、容易负面思考... ...又岂非出自母亲真传?他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自己的缺点。每当我苦劝儿子要“凡事往好的方面去想”、“不要为小事抓狂”时,都有些心虚,因为我也经常陷入类似的状况。

如果能接受孩子的特殊性,并顺应他的特质引导学习,因势利导,孩子还是能够发挥很大的潜力。

儿子又给我上了一堂叫坚持的课

虽然我们不断向外界说明他的特殊性,恳求更多的谅解与包容,自己却也很明白:要让孩子能被社会接受,还是必须教导他遵循一定的规范,不能为他找太多借口。

他必须学会分辨:哪些行为会伤害自己(如走到公园水池里抓鱼),哪些行为会伤害别人(如从楼上丢球);只有不会伤人、伤己的事情,才可以做。

他也必须学会生活上的自理能力:吃饭、穿衣、洗澡、骑脚踏车、收拾书包、走路上下学、自己写功课... ...如果忘了带作业或文具到学校,必须自己面对老师的责备,父母亲不会帮他送东西到学校去。

他也要学会做简单的家事:扫地、洗碗、倒垃圾、折衣服、买东西... ...以培养家庭责任感。即使刚开始打破好几个碗,有时赶不上垃圾车,衣服折得歪七扭八... ...大人只要学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继续让他练习,他会做得很好。

的确,我们的孩子有独特的思考逻辑,做事有点笨手笨脚,不容易受教。当我们的坚持碰上孩子的坚持,往往是一场漫长的意志对决。以上每一件事,大概都要以一对一的方式,教上十几二十遍。

可是,不管过程如何痛苦,这个孩子最后一一学会了。而且,由于他温和的本性和对常规的执着,和他一样的孩子更能自动自发(如:做家事、写作业、不逃课)。

有时我会自疑:我究竟是站在他那边,和他一起对抗社会的歧视;还是站在社会那一边,对他做种种要求?一位家长曾说:“永远不要放弃孩子;要不断给他目标,相信他可以做到。”因此,每一回他达到目标之后,我往往不以此为满足,又会设定新的目标;而他也非常努力地自我鞭策,希望能符合妈妈的期待。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感受到极大的压力:他的能力日益增强,但是自信心却反而日益薄弱,因为大人似乎永远觉得他有所不足。

我曾因为他考得不好而取消原定的慰劳大餐,使他伤心欲绝,事后自己深感懊悔。“我给他的压力是不是太大了?从此以后,凡是他去应考,我一定说:“尽力就好”,让他带着微笑安心出门。毕竟,他能明了价值上的“是非”,已经让我们无此欣慰;至于学业、事业上的“成败”,我们必须看开。

儿子教会我放手,你要不要试?

所以,我们最终还是得放手,尊重他的特质,让他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让他顺着自己的本性,自由探索。

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年级,儿子有辉煌的“迷路记录”。凡是人潮汹涌的地方,他常常一转眼就看不见人。有一回在火车站,我抱着妹妹搭电扶梯,他则三步并做两步从楼梯上往月台跑。等我到了月台,他却不见人影,而一班火车正要开动,另一班已离开月台,不知他到底在哪一班火车上... ...另一回,他心血来潮,决定放学后自己徒步一个半小时,在大太阳下走二、三公里去办公室找爸爸;老公到学校接他,扑了一个空,又气又急,几乎要报警... ...

其实,空间概念超强的他何尝真正“迷路”?他很清楚他在哪里,只是大人找不到他而已。

儿子教会我感恩

任何人要在这个世界活下去,都必须仰赖众人的善意支持。更何况,我们的孩子善良、柔弱如一株树苗,若不是许多人的好心护持,他们很容易被匆促的脚步无情踩踏。

从小到大,孩子对交友的渴望,让他吃尽苦头。由于拙于言辞、兴趣狭窄、话题重复,同学难以和他聊得开心。班上同学依照成绩高低形成不同的小圈圈,成绩好、品行好的学生,不屑与他为伍;成绩不好而自暴自弃的学生,则把他当作好欺负的受气包:骂他脑残,向他借钱,要他跑腿——而他几乎毫无招架之力,甚至会刻意委屈求全,以保住这几个“朋友”。

他开始对异性有恋慕之意,而身边的同学也总爱起哄、要他招出心仪对象是谁;但只要他露出口风,那些女孩子就深感受辱,不是自此对他不理不睬、形同陌路,甚至反目成仇。长期的压力与屈辱,使他开始有忧郁倾向;一方面提高自我要求,另一方面却不断自我怀疑... ...到目前为止,和他最投缘的好朋友,也是一位特殊的孩子,与他一样天真无邪、毫无心机。

整体而言,一路走来,他所得到的善意照顾还是远比敌意对待要来得多。虽然挫折不断,但是靠着许许多多人的爱心所构筑成的巨大安全网,他才能平安长大。对于这些认识和不识的人,我们心中有太多的感谢。

首先要感谢的是家人的接纳。老公一直与我并肩奋斗,夫妻同心协力,才能共同面对这个巨大的挑战。奶奶和外婆不嫌弃这个憨孙,因为儿子常去探访她们,使她们倍感窝心。此外,大姨总是给他大大的拥抱,大姑姑愿意倾听他讲心事,大姑父常带他去兜风,而叔叔总是请他喝可乐、吃炸鸡,令他不亦乐乎。有身边家人的肯定,他才能踏出在这个世界上的第一步。

除此之外,我也要感谢许许多多我无缘相识的陌生人。一位善心人士,在孩子临时凑不齐公车票钱时,慷慨借他五元,让他可以搭车回家;还有一位退休的先生,和他在山上偶然相遇,一路陪他走完山路,并勉励他要建立开阔视野、与人培养感情。

孩子受到那么多人的关爱、照顾,我们怎能不感谢?所以,我又为孩子设定了新的学习目标:一有机会就要多做好事,帮助别人,回报社会。——同样地,这不仅是孩子的功课,也是父母的功课。

现在社会的康复训练资源分布不均,如果是社会弱势群体中的父母在抚养这样的孩子时,无力感更是深重。我们希望以过来人的角度支持星儿,也为星儿的父母加油打气,并提醒大家:只有爱心与善意构筑的社会安全网,才能让在高空中走钢索的星儿家庭,勇敢地走下去!

——来自一位星妈

自闭症儿子教给我的那些事!

恩启,让康复更有效!

自闭症儿子教给我的那些事!自闭症儿子教给我的那些事!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恩启社区APP”-孤独症行业资讯平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