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友谅降将督工伐木听到了一首吉祥歌,报喜之后朱元璋却不以为然

元末的时候,谣谶虽然没有前代那么兴盛,但还是有的,比如著名的

“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这就是石悦处长在他当年脍炙人口的作品《明朝那些事儿》中提到的:

老把戏出场了,当民工们挖到山东时,他们从河道下挖出了一个一只眼睛石人,背部刻着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民工们突然发现,这正是他们在工地上传唱了几年的歌词。于是人心思动。

和朱元璋有关的也有。钱谦益《初学集》卷一百三《太祖实录辨证》中写道:

元末童谣曰:“富汉莫起楼,贫汉莫起屋。但看羊儿年,便是吴家国。”我太祖定都建康,改至正二十七年为吴元年,实丁未也。

陈友谅降将督工伐木听到了一首吉祥歌,报喜之后朱元璋却不以为然

元至正十六年(1356),朱元璋亲自带兵攻破集庆路(今江苏省南京市),改名为应天府

朱元璋本人对所谓“天命”的宣传也不遗余力,比如在封刘基(刘伯温)为诚意伯的官方文件《封诚意伯诰》中,用朱元璋自己的语气说:

朕提师江左,兵至括苍,尔基挺身来谒于金陵,归谓人曰:“天星数验,真可附也,愿委身事之。”于是乡里顺化。

对刘伯温为自己集团做出的诸多的贡献,朱元璋首先强调了他对自己拥有天命的认可,可见朱元璋对这一点是很重视的。

话虽如此,可朱元璋也不是对所有这套路子照单全收,有时候,他拒绝得还很坚决。

陈友谅降将督工伐木听到了一首吉祥歌,报喜之后朱元璋却不以为然

《明太祖宝训》卷四包含了弭灾异、屏异端的内容

《明太祖宝训》卷四记载了这么一件事:

洪武五年五月己卯,中书右丞建昌王溥遣人来言,近督工取材木建昌蛇舌岩,众见岩上有衣黄衣者歌曰:“龙蟠虎踞势岧嶢,赤帝重兴胜六朝。八百年终王气复,重华从此继唐尧。”其声如钟,歌已忽不见。太祖曰:“明理者非神怪可感,守正者非谶讳(纬)可干。汉之文成五利,足以为戒。事涉妖妄,岂可信耶!”

大意是说,洪武五年(1372),中书省右丞王溥派人前来汇报,他最近在江西建昌蛇舌岩督工砍伐木材,众人看到蛇舌岩上有一个穿着黄衣服的人唱了一首这样的歌:

应天府龙蟠虎踞地势雄伟险要而高峻高耸,赤帝重新兴起胜过当年的六朝,经过八百年的时间金陵王气又重新复兴,虞舜一样的圣君从此继承了唐尧的王业。

陈友谅降将督工伐木听到了一首吉祥歌,报喜之后朱元璋却不以为然

朱元璋所建南京城形势略图

歌声洪亮如钟,唱完之后这个黄衣人忽然不见。

朱元璋得报回应道:

明白道理的人不是神怪可以触动,坚守正道不是谶讳可以冒犯。汉朝武帝时期文成将军李少翁五利将军栾大这些方术骗子的故事,足以为戒。这事涉及到妖妄,怎么可以相信呢!

陈友谅降将督工伐木听到了一首吉祥歌,报喜之后朱元璋却不以为然

朱元璋剧照

史书没有记载王溥的反应,不过碰了一鼻子灰是无疑的。

《明太祖宝训》卷四包含了戒奢侈、励忠节、报功、警戒、弭灾异、屏异端、评古、仁政等诸多的内容,这一个故事自然属于弭灾异、屏异端的内容,

主要目的是塑造朱元璋坚持儒家文化传统的明君形象,但是其背后隐藏着另外的脉络和秘密。

先看汇报者王溥其人。

王溥曾经在陈友谅部下任平章,镇守建昌(治所在今江西省抚州市南城县),曾经屡次打败包括朱亮祖等在内的朱元璋麾下将领,后来陈友谅败走武昌,王溥遣使归降,一开始,朱元璋仍然命他维持原样,镇守建昌,后来才跟从朱元璋到应天府,受到优异的待遇。王溥投降朱元璋之后也立过不少军功,朱元璋对待他的方式是:

赐文币,擢河南行省平章,不署事。岁禄视李伯升、潘元明。

官职不算低,岁禄不算少,但是所谓“视李伯升、潘元明”就是参照张士诚的主要降将的待遇——“俱岁食禄七百五十石,不治事”,一句话,就是养起来不让掌管具体事务。

说是“不署事”,但是去督工砍伐木材这样的事估计可以干干,去曾经镇守过的建昌,更是轻车熟路,朱元璋也不怕他翻起什么浪来。

身处这个境地的王溥自然忧谗畏讥,所以好好地砍着木头,忽然出了这个幺蛾子,试图讨好朱元璋。

这套路从套路本身搞得还不错,所谓“众见岩上有衣黄衣者”,看样子还真去找了一个文艺工作者干这事,不然要这么一大批包括官吏伐木工的人都订立攻守同盟一起说谎也没那么容易。

但是这歌内容不对啊!

洪武初年上推800年正是南朝陈,国势不盛,要说是王气黯然收也勉强可以,说朱元璋“赤帝重兴胜六朝”,肯定完全没有搔到痒处。

800年其实也是一个约数,如果是对应之前梁武帝和梁元帝面对所谓胡虏的败亡,貌似更不吉利。

最后一句“重华从此继唐尧”更有问题。

陈友谅降将督工伐木听到了一首吉祥歌,报喜之后朱元璋却不以为然

尧舜禅让在后世脱离了本意,变成把帝位让给不同姓的人

表面上看,把朱元璋比作上古圣王、三皇五帝之一的舜,马屁拍的结结实实。但是如果细究的话,舜本身是不是如《竹书纪年》记载的“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不与父相见”再说,篡夺姜太公后代当国君的姜齐王位的田家,那个陈国流亡者的后代,就是传说中虞舜的后裔;王莽篡汉,也是自称田齐以及虞舜的后裔;前述南朝陈的皇室,按照官方说法也是虞舜的后裔。

总之,虞舜后裔因为禅让这个出处,有很多后世之人代入,但说到底,这就是世世代代有机会就篡夺别人家产,那是相当地不厚道。

另一方面,禅代这个政权转移模式才需要这一按照五德终始说的理论指导下的谣谶套路,而五德终始说在宋元之后已经OUT了——五德终始说有一个隐藏的绝大理论缺陷,那就是今天是“重华从此继唐尧”,明天自然是“早有文命(夏禹)在后头”,和朱元璋设想的“使吾后世子孙皆如成康,辅弼之臣皆如周、召,则可以祈天永命,国祚繇昌”的愿景其实是格格不入的。

陈友谅降将督工伐木听到了一首吉祥歌,报喜之后朱元璋却不以为然

朱元璋自称:朕本淮右庶民,荷上天眷顾,祖宗之灵,遂乘逐鹿之秋,致英贤于左右

陈友谅降将督工伐木听到了一首吉祥歌,报喜之后朱元璋却不以为然

朱元璋有一个战斗力很强的军事组织

朱元璋一方面自诩“我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另一方面后来官方的说法把祖宗追溯到颛顼,比虞舜高多了,王溥这个马屁总之没拍对。

不过,朱元璋总的还是伸手不打笑脸人,虽然让王溥碰了钉子,但总算还是软钉子,相比张士诚的降将李伯升等人,王溥没有被牵涉进大案,得了善终,子孙又世袭指挥同知。

作为降将,王溥的结果算得上不错,这说不定还是这首歌的功劳——朱元璋虽然表面不以为然,但是这首歌的全文被整个地记录在了《明太祖宝训》中,说起来,朱元璋或许其实还是因为这首歌动过心的。

幸亏朱元璋只是出于本能觉得不太对,没有看到本文这样的详(深)细(文)分(罗)析(织),哈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