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仙李白不仅能写最壮的诗,还能写既美又韵又飘的《玉阶怨》

李白作为唐朝的巅峰诗人,他不仅能写最壮的诗,还能写最美的诗,这首《玉阶怨》就是一个明证。

《玉阶怨》李白

玉阶生白露,

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

玲珑望秋月。

诗仙李白不仅能写最壮的诗,还能写既美又韵又飘的《玉阶怨》

《玉阶怨》是乐府旧题,当年班婕妤失宠于汉成帝,退居长信宫,做《自悼赋》,其中有一句“华殿尘兮玉阶台”,华殿落满尘埃,玉阶生出青苔,以华贵来映衬清冷,一种寂寞之感油然而生,所以后来《玉阶怨》就成了一个乐府诗题,专门写宫怨。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玉阶是玉石砌成的台阶,台阶用玉石砌成,显示出华贵,也暗示了主人公的身份。玉石虽然华贵,但它又自带凉意,所以玉阶一词已经让人觉得寒意顿生。白露意味着秋凉,前面再加一个白字,更有如霜之感,暗示了主人公的处境和心情。玉阶和白露之间的动词“生”,是渐渐的形成,渐渐的浮现之意。薄暮时分天气转凉,空中的水汽沉降下来,遇到清冷的玉阶,形成细小的水珠,随着天色越来越晚,天气越来越凉,水珠也就越聚越多,越聚越大,这就是“玉阶生白露”。一个“生”字,包含了漫长的时间,又包含了微妙的感情。露水明明是降在玉阶上,诗人却说“玉阶生白露”,“生"字一语双关,秋夜的时光就这样一点点的流逝,秋夜的凉气就这么一点点加深,玉阶生出了白露,内心也生出了寂寞,此情此景,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此句由景及情,亦景亦情,也顺理成章地带出了下一句诗。

诗仙李白不仅能写最壮的诗,还能写既美又韵又飘的《玉阶怨》

“夜久侵罗袜”,清冷的玉阶之上,有个人一直在徘徊,从薄暮到入夜,白露一点点滋生,又一点点打湿了她的罗袜。罗袜一出来,我们就知道这个主人公是一位美人,中国古代写美人,不见得事无巨细,从头到脚都描摹一遍,而往往只用一个动作或是一个物件,就把美人的神韵给写了出来。当年曹子建《洛神赋》里一句“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洛神姗姗的步态,飘渺的风神立刻跃然纸上,李白的这首诗也一样。罗袜是华贵的,以此来映衬美人身份的高贵;罗袜又是单薄的,以此来映衬美人身形的柔弱。一个如此高贵而又如此柔弱的美人,却在这秋凉之夜久久徘徊在清露团团的玉阶之上,让人顿生怜惜之意,而白露却并不怜惜她,而是“夜久侵罗袜”,这岂不令人感叹!一个“侵”用的非常之好,和前面的“生”字一样微妙,露水侵袭着美人的罗袜,幽怨也侵蚀着美人的内心,这点点滴滴的蚕食感,随着夜色的加深而逐步加强,一种由外到内的寒意也油然而生,美人的罗袜渐渐的湿了,美人的心也渐渐的凉了。

诗仙李白不仅能写最壮的诗,还能写既美又韵又飘的《玉阶怨》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却”在这里不表示转折,而是回身的意思。美人不堪秋凉,转身回到房间,放下了水晶帘,这一回身便有一种断舍离的感觉。她已经等待太久了,她已经不堪秋凉了,她不愿再徘徊,也不愿再等待了,所以她不仅要回身,还要放下水晶帘,这难道不是了断之意吗?可是,这隔绝内外的帘子却是水晶制成的,水晶何等玲珑剔透,它并没有真的隔断内外,一轮秋月穿透珠帘,仍然在屋内洒下清辉。而美人也未尝入眠,她隔着珠帘,痴痴地望着那轮玲珑的秋月。在中国古代的文学意象里,望月和怀人总是联结在一起,眼中所望就是心中所望,美人既然望月,就说明她并没有真的放下苦苦等待的那个人,所以“却下水晶帘”也就不是真的放下,而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里的感情描写细腻而微妙。

诗仙李白不仅能写最壮的诗,还能写既美又韵又飘的《玉阶怨》

这首小诗,前两句写美人在外面等,后两句写美人在屋里望,等也罢,望也罢,那个人终究没有来,这里头有没有怨呢?当然有,可是诗人却一个怨字都没写,尽管没有写,我们还是能体会到美人欲罢不能的幽怨,这就是不怨之怨,写的既含蓄又珑玲,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而这个美人的心里只有幽怨吗?也不尽然,因为这首诗并没有结在怨上,而是结在“玲珑望秋月”上,怨固然是怨,可望还是要望,这里面,到底有几分是幽怨,几分是不舍,几分是执着呢,难以评说,所以读来尤觉余音袅袅,回味幽长。

诗仙李白不仅能写最壮的诗,还能写既美又韵又飘的《玉阶怨》

这首诗整体还有三大好处,第一是美,第二是韵,第三是飘。首先说说美,李白是有贵族气的诗人,他写的诗愁也美、醉也美、怨还美,无一不美。写愁是“日色欲尽花含烟,月明如诉愁不眠”;写醉是“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写怨则是“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玉阶、白露、水晶帘、秋月这些词,何等清洁,何等通透,何等尊贵!一种冰清玉洁的美感油然而生。为什么一定要写的这么美呢?因为美不仅是一些词藻,一些意象的问题,它更意味着一种精神追求,既然衬托女主人公的意象都如此纯净剔透,女主人公自然没有一丝烟火气,而女主人公既然没有一丝烟火气,她所期待的对象也就因此皎洁高尚起来,宛如秋月一般明净,整首诗的精神也从此得到了升华。韵,就是含蓄,耐人寻味,整首诗没有一个字写美,但是你自然而然觉得美,没有一个字写寒,但是你自然自然觉得寒,没有一个字写怨,但你自然而然觉得怨,这就是所谓的此时无声胜有声,就是含蓄蕴藉。而耐人寻味,涉及到对这首诗的理解问题,诗的主人公到底是谁,她在望谁,又在怨谁?一般按照诗体来考虑,这首诗的主人公当然是一位失宠的宫妃,她怨的和望的也当然是皇帝。可是女主人公仅仅只是一个不得宠的宫妃吗?不尽然,他还可以一个不得志的才子,甚至是一个壮志未酬的志士。她期待的只是皇帝临幸吗?也不尽然,它还可以代指伯乐的青眼,乃至理想的实现。这些我们都可以想,但是,这一切都只是我们的想象,诗人什么都没说,甚至连美人君王这样的词都没说,他只说罗袜,只说秋月,可正是因为他什么都没说,什么都落不到实处,才让我们浮想联翩,这就是耐人寻味。好诗就是既要有寄托,但又不能让人看出寄托,这首玉阶怨正是如此。飘,就是飞扬,这也是李白最让人神往的精神气象,作为描写宫怨的《玉阶怨》,它的结尾却收在“玲珑望秋月上”,一种既清高又执着的情感油然而生,这才是李白笔下的人物,这才是李白的精神,这种精神不仅仅能够表现在《将进酒》的豪迈上,也能表现在《玉阶怨》的玲珑里,能大能小,能屈能伸,这才是诗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