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合肥:老城志|上海內遷企業發展之同樣精彩的商業企業

在上海內遷合肥企業中,除了工業企業外,還有些和市民吃、穿、用等相關的商業企業,它們同樣為解放初的合肥經濟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這其中,綠楊村酒家、三八百貨商店、浪淘沙洗染店等企業就是典型代表,而且這三個企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安徽合肥:老城志|上海內遷企業發展之同樣精彩的商業企業

1960年三八百貨商店營業員幫顧客挑選熱水袋

“節外生枝”的綠楊村酒家

說到綠楊村酒家,現在不少合肥人還有印象,也不得不提由上海內遷企業組建的安徽大旅社(即後來的長江飯店)。可以說,綠楊村酒家是安徽大旅社“節外生枝”的產物。

據史料載,“綠楊村”原是1936年揚州人閔斌甫與盧公明等在上海南京路、石門路口開設的綠楊村菜社,店名取自清代王漁洋《浣溪沙》中“綠楊城郭是揚州”詩句,主要供應特色淮揚菜。1941年,何月鰲、金禹煩等人買下後更名為綠楊村酒家。

在合肥市檔案館,我們看到了一篇原上海綠楊村酒家經理、後長江飯店飲食部主任何月鰲所寫的文章,詳細地說明了綠楊村酒家來到合肥的經過。“1955年春,我們響應號召支援合肥建設,並很快簽訂了遷店協議書,將本店人、財、物一分為二,一半留在上海繼續營業,一半遷到合肥籌建安徽大旅社。” 據何月鰲回憶,當時他們不但帶來了主廚方乃根等一班人馬,而且帶來了當時在合肥還少見的冰箱、鍍銀餐具、象牙筷、沙發等一些高檔設備。這方乃根可是位傳奇大廚,解放前曾當過蔣介石的廚師,解放後也為領導人掌過勺。

當年10月中旬,何月鰲等人來到合肥準備籌建安徽大旅社。但由於諸多原因,安徽大旅社籌建緩慢,到肥後半個月基本無事可做。這下性子急的何月鰲坐不住了,於是向安徽大旅社籌委會建議在市區先開個綠楊村酒家,大家找點事做做。籌委會領導同意後並委任何月鰲為合肥綠楊村酒家副經理,負責該店的籌建工作。

安徽合肥:老城志|上海內遷企業發展之同樣精彩的商業企業

方乃根在傳授技藝

很快,合肥綠楊村酒家就選址在了淮河路與宿州路交口,不到一個月兩層小樓就蓋起來,並很快對外營業。據檔案記載,因為有傳奇大廚方乃根的掌勺,綠楊村酒家一開業就轟動了全市,招來了眾多顧客。“我是第一次在綠楊村吃到了叫‘拔絲蘋果’的菜,感覺無比的神奇和高檔——蘋果還能做菜,一筷子下去還能牽出亮晶晶細白的糖絲來。還有紅燒獅子頭,一般都是把肉餡剁碎了做,這裡是把肥肉、瘦肉分別切成一小粒一小粒,裡面放上荸薺肉,還要有饅頭碎粒,做出來以後特別鮮嫩、清香,完全沒有油膩氣。吃的時候不能用筷子夾,得用勺子撈,不然就會碎。”不少上了年紀的合肥市民如今說起綠楊村酒家還是嘖嘖稱道,“每個月總想著攢點錢和朋友去綠楊村打次牙祭,”尤其是隨內遷企業來合肥的上海人常來光顧,因為他們離別家鄉,到了綠楊村就像到了上海一樣,有種“回家”的感覺。

但隨著安徽大旅社的建成,主廚方乃根離開綠楊村酒家回到安徽大旅社後,綠楊村酒家的情況漸漸不容樂觀。方乃根也曾為之惋惜,多次提議恢復綠楊村原有的經營思路、風格品位,但受到不少人的質疑。幾年下來,綠楊村酒家每況愈下,幾乎到了要關門的地步。直到1962年2月,合肥市有關部門才決定派方乃根去綠楊村酒家擔任副主任和大廚,這樣綠楊村的生意才又漸漸紅火起來,直到上世紀80年代被拆除。

安徽合肥:老城志|上海內遷企業發展之同樣精彩的商業企業

上世紀60年代合肥的飯店

三八百貨商店獨特的收錢方式

何月鰲在回憶文字中說,安徽大旅社建成後還剩下約50萬元資金,建了一個公私合營三八百貨商店。而後來這個公私合營三八百貨商店與長江路百貨商店合併,成了合肥三八百貨商店。

關於三八百貨商店,年近七旬的“老合肥”宋業國還有記憶,特別是店裡賣布的情形。因為在計劃經濟年代,人們做衣服的布料是要憑票供應的,所以賣布料是當時三八百貨商店的“主業”之一。

“我那時一上街就去這個店裡玩,當家庭主婦們看好某一布料後,就輪到營業員大顯身手了:抖開緊裹著木板的布料,一手拿木尺,一手緊扯布,飛快地量著,足尺後再稍稍加讓一點,然後用剪刀在量足的面料邊剪個小豁口,兩手沿豁口用力一扯,只聽‘呲啦’一聲響,布料就被撕扯了下來。”在宋業國老人的記憶中,厲害的老員工是不需要尺子就能剪出來準確的尺寸,有顧客不相信便拿尺子來量,結果是心服口服。有的老員工還有絕活,只需用手就能靈巧地把布的筋撕開,不需要用剪刀。撕布的動作,布料發出的脆脆的聲音,都成為三八百貨商店一道傳統的風景。

宋業國老人說,今天說起三八百貨商店,許多經歷過那個時代的人都還記得獨特的收錢方式:高大的廳堂裡,人們的頭頂上方,有著蛛網一般的鐵絲網絡。各條鐵絲的終端在收銀臺,而另一頭連著各個櫃組,收銀員坐在高高的臺子上。店裡有十幾個櫃組,分為棉布、服裝、日雜百貨等。各個櫃組營業員賣出商品後,把錢和布票夾在夾子裡,拿著一把木頭尺子,“啪”一聲,“嗖”一聲,鐵夾子就飛到了收銀臺的位置。收銀員埋頭算賬之後,抬頭揚手,很瀟灑地將那一個個夾著找零和發票的鐵夾子再刷刷地順著鐵絲打回櫃組。“為了減輕營業員的體力,店裡還曾經試過用傳送帶來傳遞發票與錢,但是因為總是出故障,最後又改回了用鐵絲來傳輸。”

安徽合肥:老城志|上海內遷企業發展之同樣精彩的商業企業

百貨公司一天的營業快開始了

讓衣服“多變”的浪淘沙洗染店

從檔案資料中我們還了解到,在幾乎與何月鰲同時從上海內遷來肥的商業企業人員中,還有14名洗染業從業人員,他們在安慶路中段組建了合肥浪淘沙洗染店。安徽大旅社建成後,浪淘沙洗染店的人員、設備全部留下了,該店後來歸屬合肥市洗染中心店。

關於浪淘沙洗染店,“老合肥”宋業國也有記憶。只不過在他的記憶中,位於大東門的勝利路與壽春路交口附近也有家浪淘沙洗染店,“現在看來這可能是他們的另一家分店。”

宋老說,浪淘沙洗染店的店面不大,上下兩層,下面主要是鋪面和操作間,許多貨架上陳列著各種染料,旁邊則擺放著印染用的大缸。“所謂洗染店,我印象中洗衣服的不多,主要都是來印染衣服的。”宋老的話,今天的年輕人可能不大明白,但對於當時的人們來說是再熟悉不過的了。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人們做衣服的布料可沒有現在這樣絢麗多彩,都是統一的白色老棉布。那要想調換一下顏色怎麼辦呢,就可以通過染色的辦法來達到。“把衣服拿到洗染店裡,師傅通過各種調料的配製,將要染的衣服放到注入染料和水的大鍋中,大火對其進行蒸煮,然後對衣服進行翻滾,讓衣服染得更均勻。待染好再撈出,白色的衣服瞬間可以變成紅色的、黑色的、黃色的衣服。不過,由於當時條件有限,這種印染只能讓衣服成為單一的紅色或者單一的黑色等,並不能染成現在這樣五彩繽紛的。若真染成那樣,就算不合格產品了。穿了一段時間顏色退了或者不喜歡這種顏色了,就可以換一種顏色印染了。”

當然,這種印染有些人自己在家裡也能完成,所以洗染店裡也對外出售各種染料。一般情況下,店裡會根據顧客所染衣服的顏色和件數配好染料,用報紙包裹好帶回。“有不少人還在孩子出生時買紅色染料回來,染紅雞蛋送人呢。”宋老說道。試想一下,一件衣服如果穿舊了或者顏色不喜歡了,就拿去洗染下變成了一件完全不同顏色的“新”衣服,是不是也是一件很開心的事啊……

資料顯示,上海內遷來肥的商業企業從業人員159人,其中66人留在了後來的長江飯店,其餘人員由省商業廳安排到其他單位工作。時至今日,隨著合肥經濟的發展和城市的擴建,除了長江飯店外,綠楊村酒家、三八百貨商店、浪淘沙洗染店等已難覓蹤跡,但他們為合肥建設所做的貢獻、曾經上演的故事,卻銘記在經歷過那個時代的人們腦海裡。


  • 來源:檔案觀止
  • 運營:束文傑
  • 編輯:束文傑
  • 製作:町甽融媒體工作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