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學通史簡編澳門醫學

原著:中國醫學通史簡編•澳門醫學

中國醫學通史簡編澳門醫學

文化

澳門工人醫療所,創建於1952年,隸屬工會聯合會。初辦時的目標是為勞工階層提供低收費的醫療保健服務,隨著社會需求的增加,工人醫療所逐步將服務對象擴大到各階層人士,發展成為面向社會的服務機構。該所長期堅持夜間診病至晚上九時,方便勞工階層下班後就醫。

1984年,澳門政府對全澳的醫療衛生進行籌劃部署,至1993年計劃完成這一規劃的出臺,推動了澳門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

一、醫療衛生現狀

澳門醫療衛生屬中上水平,預計男女平均壽命70歲,年平均死亡率3.81%,初生嬰兒死亡率6%,接近達到先進國家的同類指標。出生率近年來呈下降趨勢。全澳每1000居民中有1.52個醫生,2.03個護士,2.63張病床。1991年三大死亡原因依次為:循環系統疾病、惡性腫瘤、呼吸系統疾病。

澳門政府的衛生政策,是以政府醫院(仁伯爵綜合醫院,華人稱為山頂醫院)為核心,全澳設九間官辦的衛生中心,形成以基層和醫院衛生護理兩體系相結合的醫療服務。近5年來,澳門政府每年撥給醫療衛生事業的開支,約佔政府財政總開支的10%,1993年為6億5千萬澳門元(1澳門元約等0.97港元),還改建、擴建了仁伯爵綜合醫院和鏡湖院,使之達到或相當於內地三級甲等醫院的水平。

澳門的醫院衛生護理,主要由仁伯爵綜合醫院和鏡湖醫院擔負。

仁伯爵綜合醫院1993年初重建完成,可提供418張病床,33個專科門診和擁有直升機停機坪設施的內外科急診。該院工程師大部分向葡國招聘,同時擬各中國內地招聘專科醫生,合作培訓有關人才。院內還設立衛生事務中心,負責接受居民和病者對該院服務的諮詢、投訴或提出意見,然後全部直接交由澳門衛生司長處理。

鏡湖醫院是澳門最受青睞的民間綜合醫院,仍由鏡湖醫院慈善會承辦,現任慈善會主席為著名愛國人士馬萬祺先生。該院設病床521張,西醫師109名,中醫師1名(從事針灸),護士214名。按1991年統計,每日接等病人1244人次,門診求診人數佔澳門醫院衛生護理服務的69.40%,住院人數佔54.49%,較仁伯爵醫院為多。近年來政府不斷增加對該院的資助,充實醫療設備,提高醫療技術,投資1千萬澳門元成立心血管病中心,邀請內地專家來院協助指導,開展冠狀動脈擴張術(PTCA)及溶栓療法,先後救治數十名心肌梗塞患者,成功率達90%。

澳門民間的基層衛生護理服務,主要有與政府簽署了部分合作協議的五人醫療所和同善堂等,還有近300傢俬立診所,全澳民間領牌的合法醫生400多人。1984年開始,澳門形成了衛生中心免費醫療保健網,工人醫療所和同善堂每天贈醫施藥達500人次。各種傳染病患者可在政府指定的部門得到免費醫療,環境保護和社會福利事業成效顯著。私家醫生轉變為輔助性質,補充工餘時間服務。他們的主要應診對象是經濟狀況略寬裕的居民,對服務質量較為注意,收取費用也相應稍高。

澳門衛生司於1982年宣佈澳門消滅了天花、鼠疫等6種傳染病。1992年開始對高風險行業的外地勞工強制性進行艾滋病檢驗,以控制艾滋病在本地區蔓延。

中國醫學通史簡編澳門醫學

澳門

二、中醫藥概況

澳門華人占人口總數的96%,葡人佔3%。對醫藥需求的特點與內地相似,中醫中藥在居民心目中有著較高的比重。華人中的上層人士、社會賢達,更視中醫藥為國寶。對中醫藥治病療疾,有著濃厚的感情和堅定的信心。中醫藥發展的基礎,深深紮根於全澳居民之中。澳門是中醫藥的一個潛在市場。

澳門的中醫藥行政上隸屬於政府的衛生及社會事務政務司。中醫醫師執業要在該司辦理登記手續,中藥藥房也歸該司管理和監督。由於全澳至今尚未設置中西醫師職稱評定機構,故移居澳門的醫生,可以沿襲內地獲得的工程師資格。

澳門的社會民眾團體很多,數年前成立了中醫學會和中藥研究會。積極與內地中醫藥組織翰手開展學術交流。澳門電視臺曾播放河南南陽張仲景學術研究的進展,宣傳中醫藥防治疾病的療效。

中醫藥的地位,在澳門與香港相差無幾,同樣處於“在野”派別之內。仁伯爵綜合醫院至今尚無中醫醫師應診和中藥房建制,鏡湖醫院也沒有中藥藥房。澳門的中醫醫師絕大多數分散於民間基層衛生護理服務的人員之中。其學術淵源大都來自祖傳以師帶徒,正規中醫院校畢業生較少,但在衛生司都能夠得到資格認可,領取牌照開業。據悉,近年業由於內地往澳門移民的增多,中醫醫師也相應增加,該司對資格認定逐步強調學歷,有“水漲船高”趨勢。

中醫醫師較為集中的單位是同善堂藥局,其次為澳門街坊中醫診所、三巴門坊眾會中醫診所等。同善堂門診就診病人擁擠,尤以針灸科為多,秩序並然。該門診有中西醫師20多人,業務繁忙,透視、化驗檢查只夠應付日常看病,急危重病人常須讓其到鏡湖醫院住院。個體開業的中醫診所燈光招牌,沿街隨處可見。不少私營中醫診所採取預約就診和晝夜應診的方式,掛牌的內、婦、兒、骨傷等專科特色非常突出,有的還寫著“××中醫學院畢業”等學歷以供選擇。因為具有方便簡易的特點,往往為廣大居民樂於接受。

在澳門鬧市上,街道兩旁中藥店鋪很多,除同善堂藥局外,大都屬私人開業。藥店的飲片裝在貨架上無色玻璃筒內,琳琅滿目,使購藥者抬頭便可以看出藥品質地的優劣。中藥材和中成藥進貨皆有專營,飲片遵古炮製,極為考究,注重質量,強調信譽。服務態度親切,給人的第一印象頗佳。但與內地相比,收取費用較高。多數藥店常兼售燕窩、銀耳、鹿茸等高檔補品,為澳門中藥業的又一特色。

全澳中藥製劑方面,包括同善堂藥局在內的一些藥店,只能承做傳統蜜丸、水丸、散劑和膏丹劑型。由於缺少中藥製藥廠,不能從事中藥新劑型的生產。

《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第一百二十三條規定:“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自行制定促進醫藥衛生服務和發展中西醫藥的政策。社會團體和私人可依法提供各種醫療服務。”依據這項法律,澳門迴歸祖國之後,作為醫療衛生事業一部分的中醫藥事業,隨著全澳經濟的騰飛,必將得到進一步發展。

中國醫學通史簡編澳門醫學

演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