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建軍大業》:一部被低估的電影 ,讓我和孩子一起激盪

我從沒想過我會看這樣的一部電影。但是在看過後,我很意外。我承認,我熱血沸騰,我流淚了!孩子說,他的腿在顫抖……


再看《建軍大業》:一部被低估的電影 ,讓我和孩子一起激盪

 我不是水軍,不是小鮮肉群體的粉絲。我就是上了很多年學、讀了很多年書的吃瓜觀眾,我們更願意以這樣的方式回頭看看我們的歷史。 

作為一部主旋律電影,《建軍大業》有燃點有淚點,爆破戲尤其震撼,老戲骨演技沒的說,大多數小鮮肉也不拖後腿。電影最成功的地方在於對人物的塑造。它擺脫了主旋律電影的臉譜化,改變了人們對於歷史人物的刻板印象;它對戰爭中的每個人都表示了極大的敬意,無論是敵軍還是我軍。他們是無條件服從命令的軍人,但他們更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有思想、有智慧、有擔當、有感情,而且有趣。 朱德元帥,本應是有點發胖、笑起來和藹可親的樣子,可是影片中的朱德元帥如此“帥氣”。起義前孤身設局,把南昌城大大小小的頭目都按在其中,宴會上的朱德可謂風流倜儻,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三河壩戰役,朱德以三千兵力掩護主力部隊轉移,苦苦撐了三天,彰顯著一個將領的堅強領導和必勝決心。“革命的道路還很漫長,我們就是要為中國革命留下種子”,這樣的領導者才真正配得起“帥”這個字。比如說,葉挺。歐豪飾演的葉挺在電影上映前就遭到了葉挺後人葉大鷹的公開批判,從而成為了爭議最大的角色。

葉挺將軍是儒將,能夠寫出《囚歌》這樣的詩篇,但是翻閱葉挺將軍的生平,會發現他是一個傲氣、有個性、甚至有一點兒張揚的人,曾經因為李立三的無端指責而退黨。所以歐豪在其中展現出的魄力、張揚甚至那一點兒痞氣,都是非常帥氣的。葉挺在船上為大家做生魚粥那場戲,既接地氣兒,也符合後來領導人說他“注重生活品質”的評價。馬背上大筆一揮寫出“命令”二字的葉挺,德勝門果斷下令敢於強攻的葉挺,不愧是能帶領出“鐵軍”的一代名將。
再看《建軍大業》:一部被低估的電影 ,讓我和孩子一起激盪

比如說,林彪和粟裕。20歲的年輕人滿臉稚氣,但打起仗來卻是有勇有謀。以這樣一種方式暗示兩個人未來的命運。據說林彪這一生最佩服粟裕,所以電影中安排他們共同“守門”,在20歲那年讓他們結下深厚的革命友誼,更多了一種溫情。劉昊然飾演的粟裕雖然年輕,但是打仗果敢,一眼辨認出想渾水摸魚出城門的敵軍,果斷開槍,這正是粟裕的特點;馬天宇飾演的林彪有些靦腆,但也符合年輕時林彪內斂的性格。電影結尾處,失敗的粟裕雖然眼含熱淚卻目光堅定地說“我一定會拿下南京城”;林彪摘下粟裕的軍帽摳掉帽徽,說“總有一天我們要為所有死去的烈士報仇”。後來,林彪的東北野戰軍和粟裕的華東野戰軍為全中國解放立下汗馬功勞,而粟裕真的拿下南京城。

比如說,蔡晴川。白宇飾演的蔡晴川對於很多人來說比較陌生,但卻是全片最感人最催淚的一個角色。年僅24歲的蔡晴川和將士們爭著留守斷後,依然義無反顧地選擇犧牲自己,為其他同志贏得生的機會,挽救了革命的火種。朱德臨別前的那句“當勇士,不要當烈士”,支撐著身中數彈的蔡晴川在最後一刻引爆炸藥,與敵人同歸於盡。他們是烈士,更是向死而生的勇士。以蔡晴川的軍事才能,如果他能活下來,如果他選擇撤退而不是斷後,很可能就是開國元帥或者大將,可是他從未想過以後功成名就,毅然決然選擇死路一條。如果不是電影,有多少人聽說過蔡晴川?盧德銘也是一樣,如果不是電影,有多少人知道這位年僅22歲就犧牲的秋收起義的總指揮?除了對我軍這些正面人物的刻畫,對於“敵軍”,電影也沒有醜化,而是致以最大的敬意。例如,陳峰和錢大鈞。週一圍飾演的陳峰是杜撰的,在電影中只有他一個國民黨軍官嗅到了危機,在第一時間組織軍隊鎮壓南昌起義,那滿身滿臉的汗水彷彿是明知大勢已去、無力迴天的眼淚,最後平靜地看著炮彈落下,完成了一個軍人的職責。楊祐寧飾演的錢大鈞,是三河壩戰役的勝利者,他走到戰死的蔡晴川面前說了一句“黃埔軍校的全部厚葬”,並脫帽致敬。 戰爭從來都是殘酷的,尤其是自己人打自己人。我再也不想看到中國人打中國人了。


再看《建軍大業》:一部被低估的電影 ,讓我和孩子一起激盪

在風雨飄搖的20年代,無論是國民黨還是共產黨都是摸著石頭過河,誰也無法確定誰的主義能夠救中國。這些軍人因為不同的信仰,做出了不同的選擇,走上了對立面,但他們都是救亡圖存的愛國者。還有那些被炸斷胳膊炸斷腿的傷員,那些因為緊張害怕而大哭的護士,那些喃喃自語道“我想家了”、“我好害怕”的戰士,每一個人都是戰爭的受害者。很多人其實沒有看過電影,就妄加評論,例如有個男性朋友看到我在朋友圈的安利時評論道“電影被顏值毀了”,也有朋友說“看這些小鮮肉不如多看幾遍《戰狼2》”。這些人因為“小鮮肉=爛片”的刻板印象而形成了對電影的刻板印象。南昌起義時,這些革命先輩都是二、三十歲的年紀,不找二十多歲的年輕演員,難道要用四十多歲的人來演嗎?不找帥哥難道非找一群粗俗土氣的人來演嗎?況且,翻看那些老照片,你會發現那個時候的他們是真的帥氣,在沒有美圖的年代依然劍眉星目、英武挺拔。還有一些看過電影的人說“特效太假,那時候哪有那麼多槍炮”。但是,大家不要忘了這是拍電影啊,不是拍記錄片!電影不僅要考慮真實性,也要考慮藝術性,槍林彈雨、火光沖天,通過特效和音效的加持,更突出了戰爭的殘酷與悲壯。作為一部主旋律電影,我認為它是成功的;但作為一部商業化電影,它卻採用了不太明智的宣傳方式。前期以“小鮮肉”為賣點的宣發,的確吸引了部分演員的粉絲,但卻將市場上的絕大多數觀眾推到了對立面,引發了大家的逆反心理。本來在觀眾心中,“主旋律”就不招人待見,再加上“小鮮肉”,人們很容易就直接下結論:這是個爛片。而且由於《戰狼2》的火爆和《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擠兌,《建軍大業》在上映一週後就幾乎不再排片。如果宣傳得當,《建軍大業》可能會有更高的票房,有更好的口碑,甚至成為主旋律電影的標杆,畢竟它改變了主旋律電影的臉譜化,大膽啟用了年輕演員去演年輕的故事,將目光瞄向了市場,吸引了很多年輕觀眾。沒有刻意的意識形態的灌輸,但每一幀畫面都感染著我們,這才是主旋律電影最大的魅力。可惜在這個夏天,它卻被深深地低估和誤解。 

我們學了很多年曆史,我只瞭解三大起義的時間地點經過結果,但是看完電影后我更想了解它們背後的每個人,尤其像蔡晴川、盧德銘這些在起義時就犧牲的英雄,我查了電影里人物的生平,我去翻看他們的傳記。觀眾覺得這些演員年輕,但實際上南昌起義時那些革命先輩更年輕,毛澤東34歲,周恩來29歲,朱德年紀最大41歲,賀龍31歲,葉挺31歲,葉劍英30歲,蔡晴川24歲,盧德銘22歲,林彪和粟裕不到20歲。二、三十歲的年紀,我們還在上大學或者為工作掙扎,而他們已經成為了一個營、一個團的將領,已經將民族解放的重任扛在肩上,已經開始轟轟烈烈幹大事。

我專門翻看了汪壽華的歷史……

我只覺得,這些前輩的故事,不可想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