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槓青年」算什麼?這位科學先驅到90高齡還依然跨界卻鮮有人知

本文首發於公眾號大美科學(關注看更多“大家”的美麗人生)

1915年(民國四年)7月

北京

年近而立的京劇名家、花臉三傑之一郝壽臣喜得貴子,但是他卻有些高興不起來。因為深知梨園行辛苦,他不希望出現子承父業的故事。但是按照當時曲藝界的起名習慣,他還是給孩子起名叫郝少臣。郝壽臣老先生萬萬想不到,他這個唯一的兒子後來會成為一名心理學家——中國心理測量與統計學先驅郝德元

“斜槓青年”算什麼?這位科學先驅到90高齡還依然跨界卻鮮有人知

“斜槓青年”算什麼?這位科學先驅到90高齡還依然跨界卻鮮有人知

不走尋常路的“文科生”

郝德元非常孝順父親,聽從安排努力學習,考上了北平輔仁大學教育系。大學畢業後正趕上1938年,郝德元就編寫了一本別緻的手抄書——《白話文度基的編制》。這其實是他的畢業論文,雖然是文科內容,但是卻用了很多數學方法研究,不知道民國時期那些性格別緻的白話文大師們看到了會不會摔書。

“斜槓青年”算什麼?這位科學先驅到90高齡還依然跨界卻鮮有人知

“斜槓青年”算什麼?這位科學先驅到90高齡還依然跨界卻鮮有人知

奔跑吧,德元——跨界小生的抗日神劇

不管摔不摔書,當時的環境都是充滿高分貝巨響的——那是各種飛機和炮彈的聲音。郝德元還沒畢業,就趕上抗戰,他果斷參加了抗日組織華北文化教育協會,擔任委員會總幹事。由於父親和南開大學創始人張伯苓校長是故交,郝德元去天津發展,擔任小學教務主任,同時繼續地下抗日活動。1944年,由於日本人的追捕,郝德元逃亡重慶,並再度遇到了張伯苓。此時還是心繫教育事業,又擔任重慶南開中學的教師,這次他教的是英文。

郝德元的跨界活動才剛剛開始。抗戰結束,又趕上了國共內戰。國內打個不停,郝德元也跑個不停。1948年,郝德元取得美國紐約大學入學許可書和助學金。郝壽臣變賣家產,送他出國留學。郝德元在紐約大學再次跨界,先是1950年取得文學碩士學位,又在1955年取得教育學博士的學位。如果說隔行如隔山,那麼郝德元在七年時間內就又連續翻了兩座山。

當翻山達人遇到鑽井專家

頻繁的跨學科的學習,使得郝德元的眼界更加開闊,他用自己的腦洞證明了一個觀點:把不同的學科結合在一起,將能產生更科學嚴謹、同時應用性更強的學術成果。郝德元之前雖然橫跨教育、英文、文學三界,但主要還是在文科領域進行研究,這對於那個大學時期就表現出“文科服裝披在身,心中依然是理科心”的郝德元來說,肯定是不能滿足的。

“斜槓青年”算什麼?這位科學先驅到90高齡還依然跨界卻鮮有人知

1956年,郝德元學成歸國,擔任了北京師範學院的副教授,後來北京師範學院更名為首都師範大學,郝德元成為教育科學研究所教授。研究所的所長是一位心理學家——林傳鼎,這也是一位傳奇人物,他出生於福建閩侯的林氏家族(和林則徐同族),輔仁大學心理學碩士(論起來師爺是心理學創始人馮特的高徒林德渥斯基),並於1949年在比利時的魯汶大學獲得心理學博士學位。40年代林傳鼎就與心理測量大師王徵葵合著《心理測驗增注目錄》,此書成為當時著名的測驗工具書。

如果說郝德元是擅長翻越多座山頭的酷跑達人,那林傳鼎就是在單一領域研究頗深的鑽井專家,這倆人一碰到,就像馬克思碰到恩格斯,超人碰到蝙蝠俠,智慧的火花碰撞一發不可收拾。郝德元此時再次跨界,和林傳鼎成為了重點學科“發展與教育心理學”開山祖師,重點研究智力開發和心理測量統計學。很快,他們的研究所在這兩個方向的研究已經達到了全國領先水平。

特殊領域的特殊貢獻

這時候郝德元終於可以大顯身手了,一改之前純粹將教育歸為文科的觀點,堅持用科學和數學的觀點來研究教育,其著作包括《教育與心理統計》《教育統計學》《教育科學研究法》,甚至還

出版了《心理研究實驗設計統計原理》這種足以讓文科專業學生撓頭掉髮的教材。

“斜槓青年”算什麼?這位科學先驅到90高齡還依然跨界卻鮮有人知

郝德元還有一個“特殊”的貢獻,就是研究了特殊兒童的教育問題。所謂特殊兒童,不是指智力超常的兒童,而是指身體和心理發育遲緩或有障礙的兒童。郝德元用特殊一詞將這些兒童進行了歸類,並在日後和兒子郝天慈一起出版了《特殊教育》一書。

“斜槓青年”算什麼?這位科學先驅到90高齡還依然跨界卻鮮有人知

在特殊教育研究領域,郝德元從特殊教育的基本原理和選擇分類系統入手,闡述了許多對特殊教育的觀點。他將特殊兒童分為智力落後、學習無能、行為異常、交往異常、聽覺損傷、視覺損傷等。郝德元不僅利用他多年研究智力開發的優勢,研究了限定智力落後的意義、智力機能的測量、智力落後嚴重性的等級、智力落後者的起因、缺乏能力去學習的兒童的特徵,還依靠自己的教育學優勢,研究了兒童行為異常的分類和普遍形勢,行為異常的起因、識別和評估,交往(語言)異常的評估與鑑定、處理和矯正的方法。同時,郝德元還是沒忘了跨界,在研究聽力和視力損傷兒童時,不僅用到了測量學的知識,還涉及很多生理學的原理,如聽覺損傷的起因、音響的擴大與聽覺訓練和學習、視覺損傷的類型與起因等。最後他甚至還研究了特殊教育和文化、家庭和壽命的相關問題。

郝德元成為了心理學教授之後,又在另一個領域搞出大事,充分證明“開掛的人生不需要解釋”。他利用自己的外語優勢,不僅翻譯了心理、教育學的多部著作,還在1963年參與翻譯了德國曆史哲學家、歷史形態學的開創人奧斯瓦爾德·斯賓格勃的《西方的沒落:世界歷史的透視》,合作者包括新中國世界史學科的奠基者和開拓者之一齊世榮,世界中世紀研究會理事長戚國淦等名家。郝德元當時已經48歲,還進入了歷史學這個新領域,讓人不禁滿臉問號:這種操作也可以?

七十歲之後,繼續閃耀

郝德元橫跨多界,又都有所成就,所以所獲榮譽頗多。1989年,郝德元被國家人事部授予“早期歸國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1990年,75歲的郝德元先生才終於退休,但他退休後並沒有真正的休息,而是繼續跨界。1994年,他入編美國《500名有影響的領袖》一書; 1996年,他又獲得英國劍橋國際傳記中心“傑出教育業績獎”。郝德元還是個慈善家和社會活動家,1948年就召集校友們眾籌買下會賢堂捐給母校輔仁大學,2000年後,年過八旬的郝德元又多次捐款,獲得“慈善之星”稱號。

“斜槓青年”算什麼?這位科學先驅到90高齡還依然跨界卻鮮有人知

“斜槓青年”算什麼?這位科學先驅到90高齡還依然跨界卻鮮有人知

■ 2003年12月17日,一名小學生親吻近90歲高齡的首都師範大學教授郝德元,並將自己親手製作的禮物送給老教授。

值得一提的是,郝德元最著名的身份是“京劇研究家”。雖然沒有成為京劇演員,但是受父親感染,又天資聰慧,通過偷學習得了父親的京劇,成為著名票友,甚至在赴美留學期間都沒有忘記天天吊嗓子。1951年他就創辦了紐約第一家美國京劇票房“國劇雅集”,至今仍在演出,讓許多美籍華人津津樂道。郝德元回國後又成為了著名的戲曲研究家,與梨園行的各位名流交好。九十多歲時,他還與同樣年過九旬的袁世海主講《京劇絕版賞析》,雖然此時還是聲如洪鐘,但不幸的是講著講著就突發心臟病入院了。

“斜槓青年”算什麼?這位科學先驅到90高齡還依然跨界卻鮮有人知

但是誰也不能阻止郝德元繼續出新成果。2010年,此時郝德元已經95歲,依舊心繫科學事業,筆耕不輟,彙集了一生心血的《特殊教育》終於出版。要論出版書籍時候的年齡,郝德元恐怕在歷史上排頭幾名。2012年2月1日上午9時,這位橫跨幾界的大師在北京同仁醫院逝世,享年97歲,這位橫跨了心理學、育學、統計學、戲劇學等多個領域的大師,走完了自己豐富的一生。

“斜槓青年”算什麼?這位科學先驅到90高齡還依然跨界卻鮮有人知

下載科普中國app瞭解最權威、更全面的科普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