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造詞成風 專家:或致文化內涵缺失

從傷不起、給力、打醬油到男默女淚、喜大普奔,不明覺厲……三日不上網,層出不窮的新詞便讓人摸不著頭腦,不得不請教度娘。造詞熱,已成為網絡一道奇特風景線。近日,一則“土豪”攜手“大媽”或進牛津詞典的消息,更振奮無數網民的心。如何看待造詞熱?新詞的廣泛流行與強滲透力會對社會心態、漢字傳統、文化輸出帶來哪些影響? 文/本報記者 陳小雁 實習生 葉東舒

  現象:井噴的新詞或只是曇花一現

普大喜奔

“普天同慶、大快人心、喜聞樂見、奔走相告”的縮寫。

縱覽網絡熱詞,或是從臺詞、歌詞中演化而來(如人艱不拆),具有鮮明的草根性;或是傳統用詞的縮寫版(如喜大普奔),或熱點事件演化而來(如躲貓貓、打醬油),其共同特徵是形象傳神、舊字新意,在網絡平臺走紅。

對於層出不窮的新詞,中國人民大學古代漢語教研室主任趙彤認為,如果新詞違背了漢語詞彙的一般規律,如“不明覺厲”“喜大普奔”,剛出現時可能大家覺得比較新鮮,但是能保留下來的恐怕很少。而“雷人”“給力”“宅男宅女”“北漂”“八卦”“糾結”“山寨”“PM2.5”等被商務印書館新修訂的《現代漢語詞典》收錄,也是因為新詞經過一段時間的使用,已經比較穩定,收入詞典是應該的。

井噴的新詞會否擠壓傳統的規範詞彙?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溫儒敏指出,“新詞”或“熱詞”在網絡之外流行所佔比例終究還是少數,所以不會擠壓傳統語言規範,還可能豐富語言的表現形式。“新詞”和“熱詞”大多註定是 “短命”的,只有一小部分會沉澱下來,進入穩定的詞語行列。

趙彤認為新詞能否長命還要看是否符合漢語詞彙構造的一般規律。像“手機”,最初叫“大哥大”,不符合現代漢語詞彙以雙音節為主的規律,字面上也難以代表事物,最終被淘汰。如果新詞不反映新事物,與舊有的詞語重複,就有三種結果:一、新詞取代舊詞;二、新詞使用一段時間後被淘汰;三、新詞和舊詞在意義和用法上發生了分工,那麼就會並存。

原因:社會活躍期都會湧現大量新詞

不明覺厲

雖然不明白意思,但感覺很厲害的樣子。用於表達菜鳥對高手的崇拜,也用於調侃樓主語言行為誇張和不知所謂。

新詞又被譽為“後現代成語”,四字成詞,朗朗上口,無論在虛擬空間還是在現實世界,都有廣泛流行性和高度滲透力

新詞並非我們這個時代的特產。據趙彤介紹,詞彙在語言系統中是最為活躍的,變化最快。新詞的出現往往與新事物、新概念的出現相關,因此,社會發展的活躍期,往往也是新詞大量湧現的時期。歷史上,佛教的傳播曾對漢語詞彙的發展產生過很大影響,近代以來西方的科技、文化的影響也反映在漢語詞彙中。他也指出,近年來新詞的湧現,網絡顯然是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溫儒敏也同意網絡給熱詞提供的平臺很重要,他指出網絡交流這種新形式帶有即時性和快捷性,表達比較自由、隨意和個性化,年輕的網友又樂於標新立異,在打破語言常規中尋求快感,新語詞也就頻繁產生。

以網絡為載體的新媒體為新詞繁殖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陳偉軍教授認為,新媒體平臺規範不多,語言不嚴謹也不講究理性,一方面,使用流行的、新潮的詞語、符號能更便捷地表達感性情緒;另一方面在網絡輿論場,求新求怪才能吸引注意力。所以民眾拋棄舊詞彙,更愛在語言上標新立異。而在現代生活節奏較快、社會心理較浮躁的背景下,網絡語言更容易走紅。

除了網絡平臺為新詞繁殖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公共討論意識的覺醒也推動了新詞的蓬勃發展。在相對開放自由的話語空間,新詞,集調侃、諷刺、揶揄於一體,是民間智慧的大爆發,彰顯公眾在公共事件中的情感和意願,也可以視為草根話語權勃興的文化象徵。

  影響:

造詞熱會造成文化內涵的缺失

人艱不拆

人生已經如此的艱難,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用於網友感同身受,只是沒法面對的無奈。

一些聲音認為“土豪”攜手“大媽”或進牛津詞典,它所延伸的負面涵義不能不令國人汗顏和警醒。這樣的詞語受到西方熱捧,難免帶有一些揶揄甚至嘲諷的成分。

作為英語世界主流的牛津詞典,不僅中國的詞彙被收錄,英語和其他語種的詞彙也會被收進去。陳偉軍認為,說土豪、大媽進牛津影響國家形象有點過了。網絡新詞是新生事物,一開始難免多而雜,在時間淘洗下會去粗存精,無需將之視為洪水猛獸。

但他也指出,新詞產生對中國傳統語言文化既是擴充,但也有傷害。語言是一個與時俱進的變動系統,吸納具有時代特徵的詞彙並無妨,但也要注意引導規範,合理成分可以吸收利用,粗俗違背底線的要積極剔除,把傷害降到最低。

溫儒敏強調,隨意改造通用詞語特別是成語,不全是網民的行為,很多廣告也通過改造的“陌生化”來吸引眼球,這是很不好的現象。例如:“有痔(志)不在年高”(某治痔瘡藥廣告語),“咳(刻)不容緩”(止咳藥廣告);等等,都是敗壞漢語的純潔性,甚至造成語言混亂,對中小學生也有不良影響。和一般網絡語言不同,廣告帶有公共性,所以廣告管理部門應當管一管那些不乾淨的語言行為。另外,有人認為,造詞熱過度“狂歡”也可能造成文化內涵的缺失,助長社會的浮躁心態,如果任這種趨勢肆意蔓延,在“輕閱讀”和“微文化”之後,厚重的中國文化有可能越來越“輕飄”,甚至可能面臨“文化沙漠”的侵襲,溫儒敏認為這種擔憂自有其道理。但社會浮躁不是語言“狂歡”造成的,是社會變化帶來整個人心氛圍的變化,如果要改變這種趨勢,必須治本。但他不認為有必要設立語言警察去清理熱詞,規範網絡用詞。語言的使用、流行有自身的規律,也自有過濾沉澱的功能,行政手段去“管理”會徒勞無功。但傳媒和出版部門也有責任抵禦粗俗、促進語言規範。當然,更重要的還有學校的語文教育,包括高考中考,都要在語言規範化方面發揮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